分享

检验知识是否靠得住,你只需要这三步

 新用户1296RLlw 2021-07-31

这个世界残酷,又温暖。

请追寻根源,切勿半途而废。

先来对前面三天做一个回顾,关于求知的三个步骤。

求知第一步:要想求知,保持无知。“无知”是可贵的,因为我们需要迭代和更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更需要保持求知的热情和谦逊。一个曾经使亚里士多德感到困惑的问题

求知第二步:构建框架,来者不拒。一手知识固然可贵,二手三手也未必毫无用处,比纠结知识是否高大上更重要的,是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一手知识?二手知识?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求知第三步:确定目标,全神贯注。如果要具备对“垃圾知识”的去毒能力,你首先要具备强大的系统思维能力,并且最大限度求证最底层的观念层知识。知识真的没用吗?你需要关注个人体验

因为,正是这些知识构建了你的基本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观念层知识中存在着最大量的似是而非,逻辑思维能力必不可少。

全神贯注、细致观察和亲身体验,会让你拥有驾驭观念层知识的智慧。

这三步当中,最容易引起争议的是第二步,关于“一手二手知识并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使用知识的人”这句话,最容易产生误导的是:忽略了前提。

无论是一手知识还是二手知识,它有可能有毒,但除了毒性之外它往往也有用。

就像是人类使用至今的各类药物,我们尽量保留药效,却几乎无法完全消除其毒性和可能的副作用。

作为一个整体,即便是二手知识或者是坏书,也有其可取之处。

在外界的毒物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我们最需要锻炼的,就是自己鉴别真假好坏的能力。

所谓碎片化的知识也是如此,如果你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所有知识都可以化为你自身体系中的血肉和营养。

如果你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哪怕是日夜不停息地“学习”,你获得的也不会是真正的知识养分。

这一点,想一想你在学校里学的很多知识就知道了。

所以,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检验知识是否靠得住的三步法。

经济学家周其仁说,我们很多“知识”是不那么靠得住的,比如很多人讲的所谓秘闻,这些秘闻往往无法查证,因此难辨真假。

周其仁表示,“我自己对没有查证的知识兴趣不大,横竖人家怎么说都可以。”

我们需要努力让无从查证的东西难以轻易进入自己的头脑。

周其仁给出了一个方法,“养成一个习惯,所有知识,书上来的也罢,教授讲的也罢,只要记忆好,可以尽收眼底,但把哪个当真,要讲究讲究,查证不了的东西别听了读了就当真,尤其别作为下一个知识的支撑点。宁愿知道自己无知。天下好多知识其实靠不住。”

要理解世界,简单的做法有三步:明确概念、追根溯源、认识灰度。

1

为万物命名

概念是一切的基础。

我们需要用概念来给事物一个清晰的“位置”,并且将事物归纳分类,用一个个类别来组成更大的概念块。

比如我们把老虎、孔雀、鳄鱼都归类为“动物”,而“动物”这个概念就是一个抽象的人类普遍认可的概念,这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

抽象事物和定义概念的能力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只有在脑中对事物形成清晰的概念,我们才有可能接近正确地理解世界。

概念的形成层层迭进,每一个概念都依赖于更底层或者说更普遍的概念。

我们需要把概念放进一个最相近的类别当中,找到其与该类别的共同点,又要找出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性。

亚里士多德对于人的定义非常经典,他说,人是“理性的动物”,动物是最贴近人的类别,而理性则是人的特性。

2

因果律

我们都知道,万物终有其根源,因果律是我们探索世界的重要依据之一。

原因往往不仅是A到B,而是一系列的,探寻“为什么”是解决问题非常好的一个方式,也是最本质的方式,它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

比如有一些疾病,我们近百年才知道这是某些细菌引起的,于是找到了消除疾病最有效的手段。

当然,人们并不是知道为什么才能解决问题的。

知道真正的原因前,我们通过不断试验来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点在心理学实验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原因的种类其实有多种,包括动力、目的、质料和形式。

比如动力因其实是分为主要原因和工具原因的。

就像一位画家完成一幅作品,作品的主要原因一定是这位画家,但画家需要通过一定的工具来完成画作,所以他的画笔和其他工具就是作品的工具原因。

这样描述会非常清晰,不过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加以混淆。

用一句大白话来说就是:我们要知道同样的工具在不同的人手里,必然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同样的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眼里,必然也会产生不一样的作用,关键在于人而非物品。

关于根源的探寻,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走得不够远,对原因的探寻也容易半途而废,无法找到真正的根源。

也许是惰性,也许是缺少一点耐心,我们总是倾向于用一种最快的、一劳永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往往是这样,我们才离真相越来越远。

3

纯粹的好人

“灰色地带”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用词,生活中充满了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正确面对它。

小时候的我们看电视剧总是要先分辨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好人就纯粹地好、坏人就纯粹地坏。

长大的标志就是渐渐明白,好坏并不存在这么清晰的界限,也不是评价的唯一标准。

逻辑学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分辨“灰色地带”和“人为灰色地带”。

事实上,大多数事物还是清晰明确的。

很多时候出现灰色地带并不是客观的,而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有看清楚,或者说还没有能力看清楚。

所以对待灰色地带,我的观点是:我们既要承认它的存在,还要明白它的存在有可能是因为事物本身就并不是非黑即白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认知局限,更要明白不要将其放大并认为这就是世界的本来面貌。

频繁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往往会让人因为缺乏掌控感而变得沮丧、焦虑和烦躁,在这个时代我们尤其要明白这个道理,并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存。

用最快的速度随之变化,我们总是能找到一个个细微的确定性的。

检验知识是否靠得住,我最想说的是:请明确概念、认识灰度,同时,追寻根源,切勿半途而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