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奶粉“虚假营销”利益链:大V的团购奶粉你买了吗?

 网经社 2021-07-31

导读

近日在微博上@奶粉揭秘与@评论员李铁之间的战争很激烈,同时也吸引了不计其数的脑残粉纷纷站队,让我们赤裸裸的看到了利益竞争的白热化。在“互撕”了十多天后,3月27日,微博大V@奶粉揭秘 在下午四点表示停战,“前几日屡遭攻击盛怒之下对@评论员李铁 的个人攻击,本人致以真诚歉意。此事到此为止。谢谢围观!”

事件起源于今年的“315”,本来并无交集的两个微博大V,因对日本奶粉(此后主要涉及到日本奶粉品牌森永)问题上观点不一致,从最开始互相含沙射影暗骂升级到点名道姓开撕。

 
而后争论的焦点聚集在一个叫麦蔻的丹麦奶粉上,李铁查证这是一个杂牌假洋鬼子奶粉,公司在丹麦只有2到4个人,公司资本只有50万人民币,老板叫王卫青,就是找个丹麦工厂代工,贴牌卖回国内,冒充高端洋品牌。
 

3月21日,麦蔻在其微博上进行了回应,其中提到,麦蔻品牌在丹麦的注册公司名为Mille Baby A/S,其所有出口到中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都是由丹麦Arla乳品生产商代工生产,并于2014年1月开始正式在中国销售,蜜儿乐儿乳业(上海)有限公司则是其在中国的营销总部。
 

随后4月5号《时代周报》的一篇文章指出“麦蔻涉嫌挪用或借鉴Arla的背景和资料,所宣传的牧场或其他都是Arla的,但实质上它只是贴牌生产商而已”。官网上写着“麦蔻的工厂位于美丽的Videb?k小镇上,是一家百年乳企工厂。”此处的百年乳企指的是Arla乳制品集团,麦蔻把“工厂”和“代工厂”两个概念混淆,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事实上仅是委托丹麦Arla集团为其代工生产的中国乳企就有十多家,麦蔻只是其中之一。

一名知道奶粉揭秘真实身份信息的业内人士透露,“如果产品的日期不太好了,就会找这种有粉丝有销量的大号。他能在短期内将这些日期不太好的奶粉处理掉,在乳业圈也积累了'做电商做得很厉害’的口碑宣传科普奶粉知识并没有错,作为行业内专家,偶尔也可以为企业站站台、讲讲话,但不主张组织团购等商业行为,“这些事情都是些爱搞事儿的人弄出来的,我不便评论。”

李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奶粉揭秘完全没有售后、维权途径,而蜜芽、年糕这些都有各自有平台,有渠道可寻,“连真实姓名都不写的博主,你买了不靠谱的东西要找谁都不知道。”

按照新浪微博规定,加V认证是需要将真实姓名或者所在公司名称,奶粉揭秘有认证但信息不详。一名原新浪微博内部员工告诉界面新闻,这种情况可能是“早些时候加V认证条件宽松,或者有认识的朋友在新浪微博”,记者也私信了奶粉揭秘本人,不过至今,并未收到他的回复。

此役之后,奶粉揭秘的微博下仍然有人留言询问,“奶爸什么时候再团购?”但多数人猜测,恐怕奶粉揭秘以后不会再发起团购了。

在奶粉代购行业虚假繁荣发展的背后,到底折射出什么问题?

1.“专家”站台,忽悠经销商与渠道商的现金流!
2.“订货会”营销其实就是新形击鼓传花定时炸弹!
3.奶粉“保证注册通过”是行业最大的谎言!
4.“新品战略发布”概念忽悠营销大行其道!
5.“去中间化”是奶粉企业最大的伪理论!
6.“浮燥心态”在扭曲奶粉营销人的价值观!

如今国产奶粉的市场已逐步回暖,与进口奶粉各据半壁江山。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市场容量不断增大,进口奶粉仍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全年进口量达到22.13万吨,同比增长25.8%,主要来自欧盟国家、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然而繁荣的市场背后,“洋奶粉”真假质量问题也让消费者堪忧。

大多数消费者看不懂洋标签

登录天猫国际调查多家澳洲、荷兰、日本等海外奶粉代购店,产品均是无中文标签。记者看到有消费者发布的带图评价,产品均是全英文。仅是在商品详情一栏中营养成分表上有中文介绍。一家母婴海外专卖店主营的日本母婴产品,其销售的日本奶粉,图文详情一栏中有配方特色及冲调方式等中文介绍,但从消费者评论配带的图片中看,销售到国内的产品罐体依旧是没有中文标签。

此外,跨境电商小红书、网易考拉、洋码头销售的代购奶粉也多数无中文标签。

“代购的肯定没有中文标签。”一名从事代购的人士说,他做的都是熟客,消费者主要是凭借对他的信任才从他这里买奶粉。至于产品说明,客户基本上看不懂,也不在意。

目前消费者对于国内宣传导向并不认可,始终认为全进口的比较好。但是产品没有中文标签,一方面不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更严重的是,很多消费者无法知道奶粉配方是否符合孩子体质需求。另外,代购品牌如果来路不明,很容易出现假冒和伪劣产品。

洋奶粉市场走到转折“路口”

洋奶粉的口碑销量风光不再。国家食药监总局、质检总局、海关总署等纷纷对进口食品加强全程监管,不少知名品牌在加严加密监测下“现了原形”,多批次洋奶被检出各种问题而被拦在境外。“其中当然也包括鱼龙混杂的假洋品牌。现在跨境购非常流行,不少洋奶粉并非正规渠道进入市场,代购或部分海淘途径进来的奶粉有可能存在真假掺杂、不符合我国国标或是保质期快到等问题。”一位行业观察人士透露,跨境购或海淘进来的奶粉或符合原产国标准,但一定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标。

有专家认为,海淘进入的洋奶粉不见得适合中国人体质。今年8月央视报道对19款热销海淘奶粉检测发现,其中8个样品的铁、碘、硒实测值不符合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样品不合格率达到42%。此外,还有抽检结果曾显示,个别品牌的样本有掺杂疑似植物蛋白。而随着消费者越来越理性看待奶粉市场,不少洋奶粉逐渐褪去了“高大上”的光环,市场追逐洋奶粉热开始降温。

“近年来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的洋奶粉已经走到了转折路口,奶粉新规要求国内外奶粉企业将实行统一注册管理,这意味着不少洋奶粉将因管理、监管门槛提高而告别中国市场,留下的基本都是市场份额稳固的一二线巨头。”专家分析认为。

其实,不论线上大V之争,还是线下各利益代言人各种行动,一起助推了奶粉这个整体行业的“虚假繁荣”现象。行业整体泡沫化发展,不断的误导了零售商与消费者,使中国消费者失去了对婴儿配方奶粉正确认知,也阻碍了国产婴儿配方奶粉健康有序的发展。(文/张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