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脉常州 | 梦里梦外唐荆川

 gavin2025 2021-07-31

常州的历史长卷中,夹杂着一部浩瀚庞大的名人史。历代名士一如历代王朝,史料浩繁、线索纷乱,有着各自的命运和声望,流传至今,仍然眉目清朗、个性鲜明的,明代的唐荆川算是其中一位。

在今天常州人的心目中,唐荆川依旧是颇有分量的。五百年时光,无声地流过古运河、青果巷,拂过八桂堂、陈渡草堂,融进常州城永不停息的生命律动中。五百年唐荆川,那样浑厚、那样沉重,也那样轻灵、那样自由。愈是深入唐荆川,愈是触摸到他挺拔的脊梁与精深的思想。

繁华过处,逝水无痕。唐荆川飞燕惊龙般的血肉生命,牵动了后人无数次的追思、寻觅和想象,再深长绵密的故事,也不过是他的一个局部、一个侧影。沧桑沉浮,风流云散,涌动着千古一人梦里梦外的五百年。

▲唐荆川像

草堂春秋

“草堂”,也叫“草庐”,即隐者所居简陋茅屋。中国现存三十多座著名草堂,包括世人耳熟能详的杜甫草堂、阅微草堂、三惜草堂、万木草堂,其背后的主人,都是名噪一时的文化巨匠。

▲荆川公园

常州城西的荆川公园,广达一百八十多亩,园内历史陈迹俯拾皆是,人文光华与园林精巧相映成辉。公园东首,矗立着常州现存最早的牌坊,即明代著名政治家、礼部尚书孙慎行书坊额“先贤唐荆川先生读书处”坊。牌坊身后,掩映着一座颇具江南园林神韵的建筑群,便是大名鼎鼎的“陈渡草堂”。

▲陈渡草堂

 “陈渡草堂”一名的由来,须追溯到唐荆川的一段童年往事。在常州民间,至今流传着唐荆川与陈渡先生的故事。陈渡这位颇有名望的老学究,虽然没做成唐荆川的老师,却向唐家推荐了奔牛镇上的叶霖先生,叶先生不仅为唐荆川解惑传艺,还向其灌输了正直为人、爱国爱民的思想,成为唐荆川奇崛人生的引路人。

▲陈渡草堂 熊金华/摄

日后,当唐荆川成为文武双全之才,在南运河上架设起一座石桥,意欲取名为“叶霖桥”。叶先生却婉言拒绝,他建议以陈渡先生来命名此桥,“陈渡桥”便成为五百年来常州城家喻户晓的地名,陈渡桥畔的唐荆川读书处,自然而然就叫做“陈渡草堂”了。

▲陈渡草堂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荆川一生四次入朝为官,两次被罢归乡,都是在陈渡草堂闭门修学、习文练武,完成其人生境界的提炼和升华。在陈渡草堂,他潜心于唐宋散文,天文、地理、乐律、兵法无不涉猎,著下《左》《右》《文》《武》《儒》《裨》六编,并抛出“诗文一事,只是直写胸臆”的惊世之语。也是在陈渡草堂,他与王慎中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与归有光一起被誉为“嘉靖三大家”,并与宋谦、王守仁、方孝孺并称“明六大家”。

▲陈渡草堂 熊金华/摄

归隐陈渡草堂的十多个春秋,烂熟了唐荆川渊博的学识,也成就了他对文学独树一帜的态度见解。唐荆川一面推崇三代、两汉文学传统,一面致力于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无论是立足社稷的《信陵君救赵论》,还是畅达豁然的《西峪草堂记》《书秦风蒹葭三章后》《永嘉袁君芳洲记》,都为他赢得“洸洋纡折,有大家风”的至高赞誉。唐荆川开创的“以天机为宗,以无欲为工夫”思想,令其在阳明后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而由他所发轫的经世致用思潮,经后世常州学派发扬光大,成为影响整个中国近代思想的源流。

八桂飘香

“常州有个青果巷,青果巷里有个八桂堂,八桂堂里据说有八棵桂花树,中国有句古语叫'蟾宫折桂’……”从青果巷中,唐荆川、赵元任、盛宣怀、李伯元、张太雷、刘海粟、吴祖光等历代名流鱼贯而出,为其赢得“江南名士第一巷”的美誉。

▲青果巷

▲“唐氏八宅”八桂堂天香楼,现位于刘国钧故居内

隋唐以降直至明代,古运河始终紧贴着青果巷蜿蜒流淌,是这座江南古城最繁华、最显赫的“前河漕渠”。明代漕渠南移,青果巷复归于宁静,成为官宦绅商、文人雅士聚居之地。一千多年来,青果巷与古运河不离不弃,像铺展于常州城腹心的古老手卷,收藏了太多陈年往事,放置了太多历史悬念,对于这些悬念,唐荆川给出了一个圆满的解答。

▲贞和堂正门

青果巷85号,世称“八桂堂”,一座五百年历史的大府第,因正厅敬修堂前种植的八棵桂树而得名,寓意家族子弟蟾宫折桂、飞黄腾达。《唐氏家谱》记载,“自曾可公(唐荆川祖父唐贵)至太常凝庵(顺之子鹤徵)以数世堂购而有筠星、易书、贞和、八桂、四并、复始诸宅,……八桂、贞和、易书相鳞比,在今雪洞巷西、西庙沟东”。

▲保合堂(现贞和堂)

五百年前,唐荆川会试高中状元,在青果巷建造起这大宅子,在院中种下八棵桂花树,堪称八桂堂的“开山鼻祖”。从此,这座深宅大院就一发不可收拾地显赫起来,状元画家钱维城钱维乔、谴责小说家李伯元、“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爱国实业家刘国钧……他们都与八桂堂结下不解之缘,也共同诠释了常州人坚贞高洁的品质,为青果巷,也为常州这座古老都市写下光耀千秋的一笔。

▲唐氏家谱、年谱

五百年风风雨雨,五百年沧桑巨变,八桂堂始终气势恢宏、古色古香地伫立在青果巷深处,唐氏家族曾经的梦想和荣光,唐荆川一生理想的和追求,都被无言地收藏在这里。在唐荆川的身后,多少世家大族在青果巷枕水而居,多少旷世名流从青果巷渐次走来,使青果巷成为当之无愧的名士摇篮。

▲唐荆川年谱

海上功勋

在江南吴文化区域中,常州一向以铁骨铮铮的硬朗而著称于世,岳飞抗金、孤城抗元的英勇壮举名垂千古。唐荆川的伯曾祖唐贵复、祖父唐贵、父亲唐宝,皆以为官清廉、勤勉为民、政绩显著备受赞誉,他们的生平事迹、言传身教,对唐荆川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从小就立下爱国报国之志,并用一生践行着自己的信仰。

元明两代,江南大地饱经倭寇侵扰之苦,长达数个世纪之久。嘉靖年间,倭寇攻州陷县、烧杀淫掠,成为困扰江浙沿海的一大祸害。嘉靖二十八年,倭患向内陆和北方急剧扩展,南直隶苏州、松江和山东青州等地饱受倭寇肆虐。

▲唐荆川塑像

唐荆川时刻关注东南海防形势,与兵部右侍郎胡宗宪协谋剿倭,并以兵部郎中视事南畿、浙江,亲率师渡海作调查研究,提出“御倭于海外”的战略方针,为浙江、南直隶的抗倭斗争赢得决定性胜利。1559年4月,唐荆川率军在长江口取得崇明岛三片沙大捷,将30多条倭寇尽数打沉,随后率部驰援江北,配合凤阳巡抚李遂抗倭,取得姚家荡等大捷。1560年4月,唐荆川航海至泰州,因长期在海上颠沛流离、罹患重病,不幸去世。短短两年中,他实现了从临危受命到出师大捷的历史飞跃,以满腔的爱国热情,书写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烈人生。

▲唐氏宗祠

唐顺之是一位典型的儒将,也是一位成就甚高的武术家。他高蹈“以儒为宗、文武兼备”的人生宗旨,在轰轰烈烈的抗倭战争中,将发源于常州的阳湖拳和枪法毫无保留传授给戚继光和俞大猷,戚继光甚至将他的教诲载入《长兵短用说篇》,为抗倭的最终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唐氏宗祠

唐荆川与明代大书画家徐渭之间,亦结下深厚情谊。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沿海之际,徐渭在俞大猷、吴成器军中服役,作下了许多抗击倭寇、歌颂英雄的诗作。在徐渭眼中,唐荆川是一位致力于军务的顶尖级作家和官员,堪称文韬武略的杰出代表。徐渭晚年作诗悼念唐荆川,“旧年前有一相知,去矣思量哭不回。哭既不回知久绝,请将一物付秦灰”,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唐荆川墓

20世纪三十年代,日军占领常州城,在得知唐荆川乃当年抗倭英雄后,竟对唐荆川读书处和墓地进行猛烈轰炸。不知荆川在天有知,会作何感想?

荆溪山水

“因爱好荆溪山水,又号荆川”。唐荆川毕生荆溪之缘,可谓难分难解。唐荆川,本名唐顺之,字应德,或许是“荆川”之名太过如雷贯耳,以致人只知“荆川”而不知“顺之”。

▲唐荆川像 

1507年(明正德二年)11月,唐荆川出生于常州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其母任氏,宜兴县人,对唐荆川管教甚严,加之唐荆川天资聪慧,使得他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二十三岁那年,唐荆川参加京城会试,荣登榜首,迈上了人生的“新台阶”。

▲唐氏宗祠内景

唐荆川虽然少年科举夺魁,步入仕途后就不那么一帆风顺了。他从小体弱多病,性情又耿介,与当时昏聩的朝政格格不入,1535年(嘉靖十四年),因得罪当权宰相张璁而被罢官。受到“永不叙用”打击的唐荆川,由京师罢官南归常州,回到向往已久的荆溪外祖家,在竹林掩映的荆溪之畔隐居设馆、教授学生。在他看来,不啻为一种“复得返自然”的心灵解脱。

▲唐氏宗祠内景

在荆溪山中卜居的十年,是唐荆川发奋苦读、东山再起的十年。唐荆川因才高八斗、名声卓著,令当地名士争相拜访,他与杭封、万吉等地方名流交谊尤深,并与沈周、文徵明、王世贞等文化界名流过从甚密。他们或辩证学问、共赏奇文,或结伴畅游、寄情山水,荆溪的风物之美、人文之美,启迪了他的人生智慧,打开了他郁结的心扉,亦丰润了他的性情与学识,唐荆川在这里找到了一方净土、一方乐土。

▲唐荆川所作《广德道中》

凭着对荆溪山水的钟爱之情,唐荆川先是自号“荆溪”,后又觉得“溪”字不甚响亮,“川”字更具磅礴大气,便改号为“荆川”,蕴含着博大坚韧的人生境界。荆溪风雅、紫泥春华,唐荆川从山水天地间汲取菁华滋养,无一日忘怀国家与天下,终成一代文豪名将。倘若没有隐居荆溪的十年,或许我们就看不到后来那位起复兵部郎中、荡平倭寇的唐荆川,中国历史也就缺少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军事家。

文字:周晓明

编辑:蔡勇、吴禹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