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群上不了赛场的人,给那些辱骂奥运会运动员的喷子,上了最好的一课

 亮哥eoim8x8y62 2021-07-31
王耳朵先生
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我是王耳朵,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Official Account


东京奥运,中国健儿捷报频频。

当国旗一次次在领奖台上升起,那些画面,振奋人心。

但,喜悦之外,我们也有遗憾。

射击运动员王璐瑶止步18强,女子4x100自由泳接力赛获得第七,刘诗雯、许昕乒乓球混双败于日本队......

每当运动员一失利,刺耳的声音就到处出现:

“第18名 ,还好意思发自拍?”
“第7名有什么好报道的?”
“日本队都敢输,别回中国了!”
很多人不能接受奥运健儿的失败,但却忘了,哪有什么一定会赢的人,哪有什么必胜的比赛?

体育,从来不只为一块金牌。

就像我最近看到的3个故事。

有这样一群平凡人,寂寂无闻,没有鲜花和掌声,有的甚至一辈子不可能站上领奖台。

但却始终用自己的汗水和青春,诠释运动最美的模样。

看了他们,或许你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


01


四川大凉山的群山深处,有一片由玉米地改造的粗糙足球场。

每天风雨无阻,出现在这里的身影只有一个:

19岁的彝族小伙子,吉付拉马。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这片大山中的土地,是梦想难以生存的地方。

这里的孩子到了一定年纪,要么靠读书走出去,要么重复着祖祖辈辈务农的命运。

热爱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奢侈品。

但拉马有点“轴”。

14岁那年,他收到一件作为礼物的球衣,才发现,世界上竟有一项如此让人热血沸腾的运动。

从此,一颗名叫“梦想”的种子在少年心里生了根、发了芽。

中考,拉马的成绩足以上县城里很好的高中。

但只因另一所与职业技术学校合办的中学有足球场,他执拗地选择了后者。

2019年,17岁的拉马和自己做了一个约定:

5年之内,练成专业技能,以职业足球运动员的身份,走出大凉山。


但这个梦,在别人眼里只是一个笑话。

身边的人,劝他别做梦了,甚至难免挖苦。

拉马从不反驳,他明白,自己除了热血一无所有。

更清楚,这条艰难的路,究竟有多漫长。

可不去尝试,怎么知道一定会失败呢?

“也许我最终必须回村里种地,或去山上赶猪,但现在,我只想拼一把。”

没有球场,他就用家中的玉米地自己改建。

打农药,去杂草,捡石头,平整土地,让它不再坑坑洼洼。


没有球门,就自己搭。

从县城扛回钢管,铺网。


买不起训练用的器材,就自己做。

从父亲的拖拉机上换下轮胎,当作障碍物,反复练习。


没有专业的技能教练,就自学。

买书、看视频,给自己制定严格的训练计划。


这也许是全中国最“孤独”的球员。

每天清早,拉马就开始在沾着露水的草地进行体能训练。


除非有农活,他日复一日雷打不动练习。

敏捷梯练步伐,单腿跳轮胎练腿劲,颠球、控球练脚感。


枯燥的射门练习,他一天要重复几百上千次。


就这样,拉马在这片荒凉的球场独自奔跑了657个日夜。

身后的群山,见证了他从什么都不会,到如今可以踢出漂亮的香蕉球,踢进球门里任何刁钻的地方。


谁也不知道拉马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可翻开他记录在抖音中的训练日常,每个动作都写着“初心”二字。

没有掌声,没有荣誉,只有周而复始的孤独。

但谁又能说,他没有在一天天的勇往直前中,变成更坚毅的自己呢?


在他身上,我看到凡人最勇敢的体育精神: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打败了多少对手,赢得了多少荣光,而是奋战到底,永不放弃。

即便也许不会成功,那又怎样。

向上攀爬的那条路,就足够热血澎湃了。



02


去年,一段视频曾刷爆全网。

一个瘦小的初中生,在篮筐下独自挑战高大的对手。

胯下运球、左右切换、带球上篮,轻松入筐。

一套动作行云流水,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倘若不仔细看,你或许不会发现,这个孩子,只有一只左手。


视频火后,远在太平洋彼岸的NBA球星库里,震撼得发帖寻找这位独臂少年。


人民日报直接发微博点赞。

易建联更是倍受触动,称赞他:“心,永远是身体最强壮的部位。”


可在抖音看了这个孩子日常的训练视频,我才发现,他真正厉害的,根本不是球技。

他叫张家城,今年才刚刚15岁。

5岁那年,一次意外,他失去了右臂。


命运就这样给一个孩子的人生涂上残酷的底色。

当别的小孩无忧无虑、肆意玩耍,他只能跟着父母四处求医,努力康复。

那一段漫长的低谷,他也曾绝望。

幸而12岁时,篮球走进了他的生活。


这项让人热血沸腾的运动,重新点燃了年少孩子的生命。

可单手打球,哪有那么容易?

最开始,他连控球都做不到,运球、投篮更是困难。

也有不少人劝他,何必难为自己,毕竟不太适合。

但张家城说:“我不相信命运,我只相信我自己。”

从那之后,只要是可以打球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

无人的球场,他一遍遍独自练习控球。


家里几平方米大小的客厅,也是他的训练场。


房间高挂在墙上的装饰画,被他当作练习投篮的篮板。

已被磨白的画布,印证着他重复了无数遍的动作。


哪有什么专业的训练设备,不过是一片水泥球场、一颗篮球、一瓶水。

可就是借助这些最简单的东西,张家城一步步提升着自己的球技。


如今的他,一站上球场,俨然万众瞩目的“巨星”。

防守、进攻、运球,无不娴熟。

背后运球、胯下运球和转身,无所不通。

张家城标准的上篮动作

明明只有一只手臂,却能打出让许多健全的人都自叹不如的比赛,这是流了多少汗才能有的成绩?

在这个小小少年身上,我分明看到了最强大的体育精神:

人生的沟沟坎坎,不是让你学会认输,而是要你学会面对挫折。

迎难而上的人,永远都是生活的赢家。



03


早上8点50分,山西一所农村小学里,孩子们熙熙攘攘地在操场聚集。

一身运动装的校长,手持话筒,已在国旗下伫立多时:

“同学们,西关小学课间操开始,预备,起!”

在广场舞的音乐伴奏下,学生们跟着校长,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熟练地跳起了曳步舞。

这是山西临猗县临晋镇西关小学的课间操。


当这些视频被转发到外网,短短几天,点赞就超过百万。

国外网友齐刷刷赞叹:

“这真是全世界最好的校长。”
“孩子们需要这样的运动,对身体和大脑都绝对有益处。”


谁也不曾想到,在中国一间再普通不过的小学里,一个“平平无奇”的校长,和一群年幼的学生,竟能让全世界为他们点赞。


这个校长名叫张鹏飞。

他所在的学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

父母在外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

孩子们年纪小小,都迷上了玩手机,一摆弄就是好几个小时,早早都有了近视。

可手机,也是他们和父母联系的唯一方式,张鹏飞不能没收,只能急在心里。

而学校的课间操,大部分农村孩子也不愿意做,个个敷衍了事。

张鹏飞试着组织过葫芦丝、羽毛球、乒乓球等社团活动。

又碍于学校条件有限,没有场地和设施,更没有专业教练,不了了之。

图源网络

但他没有放弃。

2018年暑假,张鹏飞在县城广场闲逛,看到有人在跳曳步舞。

那动感的音乐和步伐,不正是孩子们该有的活力吗?

就这样,每天晚上7点,跳舞的广场上多了一个年轻男人的身影。

张鹏飞从未接触过舞蹈。

最开始,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发力,每次练完,脚疼到走不动路。

舞池里大多又都是女性,看着别人异样的眼光,他也曾尴尬得想跑。

可一想到孩子们,张鹏飞说什么也要坚持。

一个半月后,他终于学会了曳步舞,为此还瘦了10斤。

张鹏飞在雪地独自练习

学校里的老师,大多觉得他“异想天开”。

他就反复给老师们做思想工作,又专门制定了一套“教学”课程。

自己教给老师,老师教给学生。


没过多久,课间时分,校园里再也不见追逐打闹。

孩子们三五成群,讨论着舞步,互相学习。

回到家,再也不是捧着手机玩游戏,而是拉着家人一起学。

看着孩子们的变化,老师们由最初的怀疑转为支持。

到如今,每天音乐一响,全校师生一起舞动,整个校园洋溢着朝气。


翻开张鹏飞校长的抖音视频,我惊讶地看到,在这所曾经与“贫穷”为伍的小学,却有着比任何地方都阳光的孩子。


我也明白了张校长所说的那句话:

“孩子们都回归到了他们的天性,我觉得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有人说,曳步舞算什么运动,充其量不过是上不了台面的广场舞。

可孩子们那一张张阳光快乐,纯真简单的笑脸,就是运动给他们的馈赠。

对普通人来说,无论何时,生机盎然,不就是最好的体育精神吗?



04


这样关于运动的热血时刻,抖音上还有太多。

就像前段时间因河南卫视水下舞蹈《祈》火出圈的女孩何灏浩。

看了她的抖音视频才知道,一支绝美舞蹈的背后,是苦练多年的“美人鱼运动”。

不仅在水中睁眼、飞跃、翻腾,还要练习在水下走钢丝。


也像那个教孩子滑雪的父亲。

他的抖音视频里,小小的孩子,一次次克服恐惧、失败,跌倒又爬起。

幼小却强大的心灵,在运动中一点点建立。


还有刚刚夺下奥运会男子73公斤举重金牌的冠军石智勇,业余最大的爱好,竟然是钓鱼。

中国钓王@天元邓刚,在抖音发出邀请,约石智勇一起钓鱼。


石智勇立马回应,十分期待。


原来,这项曾在我们印象里,是中年男人才钟爱的活动。

其实是一项充满着智慧、锻炼着耐心的运动。

并且,它早就变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热衷。

这一个个被运动点燃画面,让我们看见,体育之所以让人沸腾,正是因为它从来不只为了输赢、名次。

而是鼓舞着我们执着拼搏,任何困境都能勇敢,永远乐观快乐。

正如抖音最新的体育数据里,网友们在运动视频下留言最多的那些句子:

“没有躺赢的命,那就站起来奔跑。”
“失去光明,却从未失去勇气。”
“不到最后一刻,永不放弃。”

运动,让我们即便活在平凡的日子里,但也绝不活得平庸。

这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


作家汪曾祺曾说过:

“人总要呆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

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

请相信,每个活得热气腾腾的你,都是生活的冠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