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大看100幅古画中的“树”

 忆茶阳风物 2021-08-01
在古人的山水画中,如果说山和水是主角,那“树”的存在堪比“最佳配角”。它有时在小溪畔,有时在山崖上,有时在角亭边,时而郁郁葱葱,时而苍劲有力。它们看似漫不经心,却在山水画中起着烘托自然氛围的重要作用。

图片
北宋 郭熙 《早春图》

图片
明代 文徵明 《万壑争流图》 

从晋代到北宋,山水画不断发展,后成画坛主流。
而历代古画中的树,在绘画风格上又有哪些具体的变化呢?

01

五代|北宋|南宋|宋代|元代|明代

传世山水名画,跃然纸上。
从整体到局部,细品古画中点睛之笔的“树”。

图片
图片


图片

02

历时四年·百幅古树

从欣赏到临摹,这场穿越数百年的小型纸上“树展”不可小觑。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意义是非凡的。
画家朱耕原先生耗时多年,潜心收集资料,临摹并呈现了百幅历代名画中的树,想让爱画之人在欣赏的同时也可学习临摹。

图片

树谱以图稿为主,从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到北宋无款《松泉磐石图》共100幅,每页图下附以简短文字,极力追求通俗、明了。

所有临摹尽量忠于原作(部分原图不清楚的地方,做了些小幅度的调整),笔墨方面也都保持原作的面貌(对原作破损褪色严重的地方做了些修整),设色除了青绿之外,基本以水墨为主,凡是青绿,都在文字中介绍了具体方法,图稿选用了白绢,容易体现原作效果(因原画大部分是绢本)。

图片
图片
 内页展示

《历代树谱》所选的图稿,特别是五代到北宋这一时期“树”的造型都非常精细。图稿里有几位画树特别精彩的大家,如董源、李成、郭熙等都做了重点介绍。图稿中不乏在绘“树”上有着精深造诣的大家作品,如董源的《洞天山堂图》、李成的《寒林骑驴图》等,并对每幅图辅以介绍与临摹点拨,清晰且实用。

图片

山水画主要由树木、山石两个部分组成,从学习画树入手进而再学习山石,这是历史总结出来的经验,是绘画爱好者值得效仿之道,开始临摹时可能有困难,可以先临摹局部,熟练后再临摹整幅。

简于枝柯,繁于形影。因此,学习画树要从最基础的技法开始,《历代树谱》便从追根溯源中,清晰勾勒历朝绘树风格,塑就欣赏与临摹的现代范本。

03

上下两篇·古今融合

一半是古画欣赏,一半是现代临摹。
这本书令做书人极尽巧思,让读书人沉浸其中,细细翻阅。
图片
图片

图源:小红书
配色柔和,设计雅致。嫩粉色的腰封束在草绿色的封面,《历代树谱》别致的像一个礼盒。

翻开《历代树谱》,“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图片


|色调|清新雅致,草绿与嫩粉的碰撞,视线内满是朝气蓬勃之感。

|元素|江南风韵,以园林窗花的元素与树的组合贯穿全书,整体充满江南独有的文化气息,与作者生活的城市相互呼应。


图片
图片
图片

|装帧|《历代树谱》分为上下两篇,左右翻阅式设计。古画欣赏和现代临摹分列两侧,一目了然。

上篇为古画欣赏部分,中式翻身,竖排;采用仿宣纸印刷,筒子页装订。

下篇为现代临摹部分,西式翻身,横排;采用进口艺术纸印刷。

书脊部分采用粉色布料贴合,展开式的全手工装订和柔韧的艺术纸便于读者细细品阅,回味无穷。

图片

图片

于山水画爱好者而言,《历代树谱》是绘习树木技法的珍贵资源库。

于大众读者而言,它是蕴藏清新治愈力的精神读物,一页页静静翻阅,历代山水跃然眼前,时光也沉静下来。


04

一位大家·两本匠作

如果说朱耕原先生近期的新作《历代树谱》,是为历代名画中的“树”做了一场集锦。

那么,此前旧作《芥子园画谱新传》则是他为读者呈现的另一番沉浸式阅读体验。

图片

囊括一部分树谱,又包含山石谱、人物屋宇谱······

原版清朝的《芥子园画谱》虽然流传广,但却受限于当时的印刷技术。这本《芥子园画谱新传》通过改良后,以现代印刷技术出版。朱耕原先生前后花了五、六年时间,才打磨出这本书。
 
图片
图片

书籍装帧的美感,依然让人眼前一亮。

整本书以人的视觉为主,再与内容结合并传递,裸脊锁线,三个章节独立并统一,“M”型装帧贯穿首尾,引导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品味一本书。

图片

清新的画风,清楚的笔触,与《历代树谱》一样,它将数百年的文化痕迹留在画中,走进你的心里。

《历代树谱》+《芥子园画谱新传》

  朱耕原/著  

原价226元(一套两本)

文博圈上新价118


交易担保 文博号 《历代树谱》+《芥子园画谱新传》 小程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