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在徽州的逸闻往事

 小尘记录 2021-08-01

朱元璋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祖籍徽州,朱元璋起义后,以徽州为大本营,求贤若渴,登门遍访徽州名士,以朱升为代表的徽州各界人士坚定地支持朱元璋,出奇谋、划良策、冒流矢,招揽刘基、宋濂等“浙东四贤”,为推进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南京建都后,徽州将徽州划为直隶州,直接受朝廷管辖,自此,徽州从秦代的远离政治中心,到南宋靠近政治中心,再到明初成为朝廷直系,朱元璋对于徽州在中国历史上中心地位的提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朱元璋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是继刘邦之后又一个平民皇帝。

紫微星到叶村

在公元1368——1371年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带了一支队伍,路过古徽州王干叶村(今三阳镇叶村),正是洪氏宗祠选择吉日良辰上正梁之时,朱元璋看见正梁上坐着披麻戴孝星,但披麻戴孝星见到紫微星(朱元璋),瞬间一股黑烟腾空而去,披麻戴孝星不见踪影,朱元璋见状大怒,岂有此理,于是下令要拆除洪氏宗祠,刘伯温当时是军师,预测这个洪氏宗祠不久会自行拆除的,说朱元璋皇帝是紫微星,紫微星到宫,披麻戴孝星就得让位于紫微星,朱元璋听后龙颜大悦,后来,果不其然,洪氏宗祠因为紫微星的到来,人丁兴旺,迅猛发展,洪鋐一脉衍成大族,宗祠显得太小了,容不下大型婚丧喜宴的祭拜仪式和宗教活动,只好自行拆除,于明天启七年重新选址第二次建造洪氏宗祠。话说朱元璋带着部队继续前行,行进到叶村村头,只见叶村元宝巷中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朱氏祠堂,大喜,但见朱氏祠堂门楼和村内房屋一样简易,又下令要修缮朱氏祠堂,也许当时朱元璋正在行军途中,还有许多地方势力需要平定,根本无法顾及此事,刘伯温一算,又劝谏朱元璋待江山稳固时再修建也不迟,朱元璋也就作罢了。

虎皮毛豆腐


元朝至元年间,朱元璋幼年时,因家境贫困,给财主家放牛帮工,每日在白天放牛后,半夜就要起来与长工们一起帮磨豆腐,他年纪虽小,但做事勤快,长工们都喜欢他,因而得到了长工们的照顾,因其还小,不让他干重活,财主知道后很不满意,便将他辞退了,朱元璋没办法,只得和附近一座庙跟前的小乞丐们混在一起,长工们可怜他,每天从财主家偷出一些饭菜和鲜豆腐,藏在庙的干草堆里,到时朱元璋就悄悄取走与伙伴们分食。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瘟疫,1344年,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母、大哥、侄子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资助了他们家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于1344年(元至正四年)九月投奔了钟离(凤阳)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因朱元璋喜食豆腐,长工们仍照样送来藏放草堆里,有一次寺里一连几天忙着做庙会,藏放的豆腐还是原封不动,长工们见状就没有再送了,当庙会结束后,朱元璋记起去取豆腐,发现豆腐上已长满了一层白毛,他就拿回庙中,偷偷地弄来油煎食之,觉得味道更香鲜无比,以后,他就常用此法做豆腐吃。1352年红巾军起义爆发后,朱元璋投奔义军,几年后他升任红巾军左副元帅,时为吴王。1357年,他率领大军到徽州地区驻营时,途经歙县,腹中饥饿难熬,特命随军炊厨四处寻找食物,随从在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匿的几块豆腐,但已经发酵长毛,朱元璋马上命随从将长毛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热给他吃,之后毛豆腐就在徽州一带流传下来,不久便发展为以长有寸许、白色茸毛的毛豆腐用油煎,煎榨后,其豆腐两面色黄,呈现虎皮条纹,起名为“虎皮毛豆腐”,佐以葱、姜、糖、盐及肉清汤、酱油等烩烧而成,上桌时以辣椒酱佐食,鲜醇爽口,芳香诱人,并且有开胃作用,便成为朱洪武时期御膳房的必备佳肴,成为现今安徽屯溪、歙县、休宁一带驰名中外的享誉中外的徽州素食佳肴。

叶氏的救命菜篮


1357年,朱元璋起事起兵,由于元兵追杀,途经歙县与部属失去联系,腹中饥饿难忍,又被元兵追杀,蜷伏于斗山街叶氏家后园内,25岁便守寡的叶氏发现后,心生怜悯,夜深人静时,将饭菜放入菜篮内,用绳索吊下楼供朱元璋充饥,七天后元兵败逃,朱元璋才离去,朱元璋称帝后,不忘徽州这位救命恩人,下诏叶氏进宫,然而叶氏以节为重,宁死不从,朱元璋闻后感叹不已,特降旨旌表,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下旨建造了这座歙县斗山街“旌表江莱甫妻叶氏贞节之门”的木质牌坊,现保存完好,已成为歙县斗山街著名的古迹之一。

徽州之战

元至正十七年(1357)七月,朱元璋为巩固和开拓江南战略基地,在分兵一部攻占江阴、常熟(今属江苏)的同时,另部由胡大海率领攻徽州。胡大海率部先下徽州绩溪(今属安徽)、徽州休宁(今属安徽)剪除徽州两翼后,挥师直攻徽州(今歙县)。元守城元帅八思儿不花及建德路万户吴纳率兵迎战,被胡大海击败,退守遂安(今浙江淳安西南),胡大海乘势攻克徽州。改徽州路为兴安府。时徽州新附,守御器械不备,加之胡大海率兵攻婺源(今属江西),城中防御力量薄弱,守将邓愈采用疑兵之计,大开城门,元军不敢妄攻。大海得知徽州被围消息后,自婺源兼程回救,城中守兵也从中杀出,在吴军两边夹击下,苗军大败,杀其镇抚李万,擒其部将吴辛、董旺等,杨完者率余部逃走,邓愈等率部乘胜进克婺源。此战,朱元璋军采取除翼孤首的战法,先下徽州,尔后又以疑兵之策再败反攻元军于徽州城下,并乘势进克婺源,为巩固应天府和尔后向长江上游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明灭元战争中的经典。

白际山脉的茶马古道

白际山脉是横亘于淳安西北且毗邻于安徽歙县、休宁县之间的一条交界山脉,朱元璋兵败回徽州,当地乡民铺设了蜿蜒数十里歙岭青石板为其开路,这条古道曾在茶马古道的繁华史上有过其辉煌的一页,朱元璋在此采纳了老儒朱升的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命令军队自己动手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因而兵强粮足。

“救驾贡饼”蟹壳黄

公元1367年,朱元璋避难来到徽州一农家,饥饿难当,这家主人便拿出平日爱吃的烧饼给朱元璋充饥,吃得他连连称赞,这种小饼用木炭火烘烤后,形状很像螃蟹背壳,金黄鲜亮,因此命名为蟹壳黄。

1368年称帝时,一直没有忘记农户的救命之恩,说救驾有功,册封蟹壳黄为“救驾贡饼”,有陶行知先生写诗为赞:“三个蟹壳黄,两碗绿豆粥,吃到肚子里,同享无量福”,因此“救驾贡饼”蟹壳黄也成为徽州传统风味的著名点心一直流传至今。

喝茶讲和

明太祖朱元璋元末起兵造反,进军徽州,当时黄山脚下有程姓和鲍姓两个大户人家,结怨已久,常常械斗争执,面临两个宗族,朱元璋有心化解程鲍两家恩怨,于是朱元璋请两家人进了营帐,说要请他们一同喝茶,在当地寻得了好茶叶,但军营里没有茶壶茶具,朱元璋把这个苦恼告诉程、鲍二人,程、鲍二人为争体面,就各自派家丁拿来了许多上好茶具,朱元璋就一个壶一个壶地看,一个壶一个壶地问,在一问一答间,三人把注意力放在了茶壶上,戾气化为了一片祥和,在这样祥和的气氛中,朱元璋巧妙劝说二人,让他们握手言和,从这以后,程鲍两个宗族世代交好,朱元璋的“喝茶讲和”的妙计,从此喝茶讲和”的传统在黄山一带流传下来。

朱元璋是从最底层的穷苦百姓一步步走上来的有着明确政治理想的人,叶氏的救命菜篮、长工们的虎皮毛豆腐、农家的救驾烧饼蟹壳黄、白际山脉的茶马古道、紫微星到叶村这些经历,以及在流浪的三年中,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走遍了淮西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底层百姓饱受压迫、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痛苦,让他后来在行军作战中制定的一切不扰民政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明史》的本纪与列传中记载“戒诸将曰:克城以武,戡乱以仁。吾比入集庆,秋毫无犯,故一举而定。每闻诸将得一城不妄杀,辄喜不自胜”;“帅师二十万讨张士诚。御戟门誓师曰:城下之日,毋杀掠,毋毁庐舍,毋发丘垄。士诚母葬平江城外,毋侵毁”;“若所经之处及城下之日,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民间或有遗弃孤幼在营,父母亲戚来求者即还之”,艰苦的流浪生活,在他心灵深处,刻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也让他开阔了眼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铸就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喝茶讲和的故事、徽州之战的智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他善于将知识分子的谋略和智慧为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而像朱元璋一样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大多数,往往代表着人类历史前进的发展方向,毛泽东曾给予朱元璋很高的评价“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明史》赞誉朱元璋“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朱元璋在茶马古道采纳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计策,把握机遇、顺应潮流,让其获得了民心,成就了朱元璋奄有宇内的梦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