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猗轩的前世今生

 小尘记录 2021-08-01

换个角度  洞察世界 一叶轻舟 期待与你相遇  发现更好的所在

绿猗轩古屋的前世今生(一)
——筠麓古村系列四

 我第一次来到筠麓古村,看到一幢古屋取名“绿猗轩”,《诗经●淇奥》的诗句就在心里吟咏:"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绿绮”是四大古琴之一,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把传世名琴,通体黑色,隐隐泛着幽绿,有如绿色藤蔓缠绕于古木之上,因而名为“绿绮”。
 
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猗猗绿绮琴,中秘云和音。一弹动鸣玉,再弹锵南金……”——元代诗画家王冕。


我当时猜测“绿猗轩"古屋的主人一定是诗礼人家了,才能取出这么个诗情画意、寓意深邃、有典故的名字,心里默默地敬佩。
 

“绿猗轩"门前小桥流水,如悠悠“绿绮”的琴音一样缓缓流淌,屋后绿竹猗猗,包含了诗礼传家的深远涵义。

据说,筠麓古村的潘家祠堂被太平军烧毁以后,无处议事祭祀,于是建了“绿猗轩”,绿是绿绮,猗是屋后的翠竹猗猗。
 

“绿猗轩”坐北朝南,门前有小桥跨河而建,有清澈的小溪,窗户的造型带有教堂的长窗风格,明显受西洋教会的影响,因此绿猗轩应该是建于清末太平天国后。
 
潘家人当时修建的时候,就有可能只是把它当作暂时的议事小屋,等条件成熟再建潘家祠堂议事祭祀,轩是小筑,包含了过渡期议事场所的含义。
 
平时借此议事,又办过私塾,故又名潘家文会。新中国成立后,绿猗轩一直作为村委会的公用场所。

直到十多年前,新的村委会迁到了现在的学校边上,"绿猗轩"成了空房,因年久失修,瓦碎雨漏,梁倾柱歪,成了危房。
 
2016年,眼看危在旦夕,此时岭脚村“退协”人员已在进行古道修复,潘富春老先生对鲍义来说,绿猗轩这个样子,怎么办?总不能让它倒了。

村“退协”研究以为,不管有怎样的困难,确保一代名筑的安全是必须的,不允许倒在我们退协组织成立之后。
 
于是请木匠潘振滋兄弟、砖匠潘振飞负责修复,由潘基高和潘四顺帮助过问,重新换过梁、柱、栓和楼板,添瓦翻盖;又考虑到后檐经常打水到后墙,还添了不锈钢笕。

经过一冬的修复,完好如初,两年过去,虽然修房的欠款仍由退协老同志垫着,但因绿猗轩转危为安,令人欣慰。
 
如今绿猗轩修复如初,正派上了村史展览馆的用场,年前县财政局一行前来参观,当了解了以上情况,表示愿意帮助解决。
 
于此同时,在退协、美好乡村建设推进会、当地学校老师及广大热心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岭脚村史馆和东大门农耕文明展览馆正在不断完善,并争取申报市级村史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

在此感谢鲍义来老师提供的资料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
有一种相知叫留言
感谢你我的相遇,
THEBEST
感谢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