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宅家战“疫”侃面条

 小尘记录 2021-08-01

换个角度  洞察世界 一叶轻舟 期待与你相遇  发现更好的所

作者潘胜人和雷殿生合影

(雷殿生世界徒步第一人,首个走出罗布泊的人)

近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党和政府从维护人民健康出发,对居住的小区进行封闭式管理。


我们不能像平时那样自由进出采购生活用品了,那么宅在家里吃面条是最方便的,何况从小我就喜欢吃面条,与面条有关的事情数不胜数,我决定来写一篇我的《面条》。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每年冬天在老家歙县金川做的纱面,奶奶、妈妈以及邻居们一起合作,轮流互帮,每户家里都常备一副面架和面筷,面架是木制的,面筷是用箬叶杆子做成的。

做纱面常在冬天的晴朗日子里进行,头天晚上,将水、盐和面粉严格的比例称好,再将称好的水、盐、面粉和好。

凌晨3点多起来再和huó)一次面,并且仔细观察面粉的自然发酵情况,天亮了,就开始醒面,接着就会在木制的长方形面台上打面了。

打面时加进油料,油刷在面团上反复揉搓再加工成面绳,把面绳盘在一个大木盆里,让面自然躺约摸一个多时辰后,再把面绳栓上面筷,悬挂在稻屋里的架子上,面绳自然下垂晾着。

最关键的是什么时间可以出面?一般的做法是把面绳从稻屋里用双手端出来观察一番,若是有人“唱反调”,那就再放进去继续捂面。

等到众人再次观察商量后一锤定音了,这时才会把面筷一根根端出来插在面架上,面绳因为吸收阳光的热量迅速下坠。

晒过一定的时间再察看,把粘在一起的面绳用筷子轻轻分开,把下坠较慢的面绳用双手用力往下拉伸,把被风吹断的面条用力连起来。

接着把上下匀称拉伸干了的面绳,收起来放到圆团簸里,用剪刀把两端的面头剪断,把面条卷折盘起来放在簸箩盖里晾晒,粘在面筷上的面头剥下来煮食也是美味。

有时候大人们会扯一团面给小孩放到火桶里烤熟吃,如果刮风把面吹下来也会揉成团交给小孩来烤吃,烤熟后的面团又香又脆,是我们小时候的美味点心。

中国人把送面吃面作为祝愿长寿的礼品馈赠,纱面在老家是高等食品,每年除夕晚上接天地用的是纱面,还要用红纸包一圈上面再搁几片红豆叶和柏枝片。

大年初一早上也是煮纱面,叫吃长寿面,这天的盖面菜不能有荤菜,只能是黄花菜和煎豆腐干等素菜,亲戚朋友家贺寿也是拿纱面作贺礼。

难以忘记的还有手擀面条,手擀面条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妈妈的手擀面条做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回家只要续住两晚以上,她都会做一次手擀面给我们解馋。

记得小时候我也会制作手擀面,面粉多了加水,水放多了赶紧加面粉,来回折腾,已经多年没有再尝试了。

手擀面和青菜、南瓜和马铃薯等配在一起煮的比较多,也有时候会放糯米汤圆一起煮。

做手擀面主要是水和面粉的比例要配好,还有刀工要好,切的粗细均匀。难得吃到的是用高梁粉做成汤圆一起煮的手擀面,柔滑有韧性,令人垂涎。

正月里来亲戚,中餐基本上是煮面条,妈妈一般会把盖面菜先烧好放到备用,盖面菜里有腊肉、大蒜叶、黄花菜干、煎豆腐干等。

妈妈先把“鲁大”碗排放在锅台上,在碗里搁点酱油、葱花、猪油渣,舀适量汤汁,再把锅里的米馃、油馃放到汤里,再捞面,然后铺上盖面菜。

妈妈铺盖面菜也有讲究,几乎是在做一朵美丽的花,几片肉或几片煎豆腐怎么摆放?她都要用筷子反复调配。

然后再喊我和弟弟妹妹一起端到主屋去给客人吃,我端给谁,弟弟妹妹各端给谁,她都有交代,中间还会再给客人用碗再端一次,以便不够的客人自己添加。

印象最深的是去外婆家,她也经常弄面条给我们吃,她会在给我们面条的盖面菜里,多夹几块大肥肉,她把面条端到桌上后,总是说“来把这点汤喝了”,她的爱随着我们的胃实实在在的融化进我们的心里。

鸭子塘村

最厚道实在的可能要算鸭子塘那里了,记得有一年正月里,叔叔、堂哥和我一起去给姑夫贺寿,中午那“鲁大”碗面条里的盖面菜,全是大块的肥猪肉,堂哥讲姑姑招待客人的饭菜一贯搞的太扎实。

作者和国医大师暨张一贴传承人李济仁

合影

走上社会后,也常下面条吃,把水烧开,面条往里一丢,继续烧煮一会就可以吃了。

但要把面条做的好吃,还是有讲究的,首先是面汤用的水,煮面的水做汤容易糊面,另烧的开水做汤,面条就比较清爽。

其次是汤料,盐放多少?是否放辣椒酱?是否放姜蒜葱?是用生抽还是老抽?是放猪油还是麻油或者不放油?配料不同,风味各异。

记得在歙县齐武中学对面的大众饭店吃过光面,没有菜的水煮面,汤里只有油、盐和酱油。

歙县深渡有几家饭店里的面条也好吃,这可能和我老家的面条好吃一样,主要得益于优质的水源。

屯溪长干路上的刘记面馆,份量足,盖面菜自己任意添加,那里的黄花菜比较嫩。

有次陪爸妈去屯溪崔家面馆吃面,妈妈是羊肉面,爸爸是猪肚面,有点辣,我是三鲜面,不辣,盖面菜主要是香菇,木耳,黄花菜,味道不错。

在芜湖师大门口一条满布梧桐树的街道上,吃过大排档的肉丝面,安徽宿州的豆芽面,味道都还不错。

现在酒店里的自助早餐面,戴口罩的师傅在煮面区域把面条煮好,至于油盐酱醋、蔬菜花生米等调料和配料都由客人自己调配,我觉得这非常好!

第一次到北京吃的是炸酱面,炸酱面的概念是在小说《穆斯林的赞礼》中了解到的果然名不虚传,酱料里配有黄瓜丝和肉丝,吃之前用筷子反复揉和搅拌,吃起来的味道特棒。

第一次吃兰州拉面是在石家庄的裕华大街上,只见师傅把一团面在他手上甩来甩去,就成了粗细均匀的面条。

兰州拉面馆遍布全国各地,俨然是兰州的城市品牌了,诚如兰州城市有句广告:来兰州,招待你的只有一碗面。

第一次吃刀削面是在山西太原,只见师傅把一团面用左手举在肩膀上,右手拿着刀片挥舞,一片片面被削到锅里,吃了一回就够了,可能是不符我的口味。

第一次吃米粉面是在广西桂林,汤里居然有酸笋,花生,豆子,酸豆角,味道还真不错,现在桂林米粉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

有一次在山东淄博的馆子里点面条,服务员问我要大碗、中碗还是小碗的面?我点了中碗,结果端上来的中碗面,相当于我们家里的小盆那么大,让我十分惊讶!

记得2006年10月份,去台湾参加台北市海峡两岸旅游展览,那几天,每天和省旅游局的彭所长参加会务餐,都是在大饭店。

桌上有菜单有精美的席卡,别致的碗碟,鲜活的花草,看上去很有档次,圆盘在桌上转着,菜是按人数配的。

菜转到你眼前得赶紧夹上来吃,转一圈后服务员就会把盘子收走,有些菜也吃不惯,每餐都感觉没吃饱,直到好友杜怡君请我在台北长寿路上的山东面馆里吃山东面,才算饱腹了一次。

在武汉有次去汉正街,街上到处都是热干面,吃了一碗,感觉味道和方便面差不多,天气热的时候,越吃越热,不是很合我的口味。

最尴尬的一次是在辽宁沈阳吃面条,因为没有吃过冷面想尝一尝,结果端上来的碗里是一团煮好的冷面,没有菜,桌上有酱油、醋、辣酱等按口味需自己调,当时只好另点别的吃了。

在重庆吃过重庆小面,汤料里有芝麻、花生、青菜,面量很足,吃起来很香。上海虹口足球场边上也有一家重庆小面店,印象十分深刻,街边竖了块招牌,我去吃的次数不下百次。

厨房在楼梯下面,仅够人的高度,上二楼要爬类似于我们家贴春联用的木梯子,像我这种从小就惯于爬山涉水的人,每次上下楼都要手脚并用。

二楼摆了几张长条桌,服务员用托盘把煮好的一碗碗小面,从楼下厨房,通过那张很陡的木梯,送上来如履平地,令我佩服。

印象很深的一次是2016年大年初七,下午3点我从屯溪坐车出发去上海上班,路上一路堵车,到上海已经凌晨3点多。


巷弄里只有桂林米粉店未休,在那个时间点,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面,感觉特别温馨。

上海南京路上有家面馆,也是上二楼,楼下是亨德利百货,那儿的五花面,我去吃过几次,一碗五花汤面,上面加一块选料精致、切工到位、入口即化的五花肉。

在这里,找个靠窗的位子,点一碗五花面,一边吃一边欣赏五彩斑斓的上海街景,感觉特好!

还有一次我带了辽宁大连国际展览中心的考察团到杭州武林门广场的浙江展览馆,领导出面宴请,在包厢里安排了两桌。

酒席中,从大连来的一科长拽了我的衣角,说他饿的不行,让我陪他到外面找点吃的,于是我俩在展览馆一楼,每人吃了一碗肉丝面,再上楼继续宴席。

现在可选吃的面条品类实在是太多了,我到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学生食堂里去吃过几回,各种各样的面条是主打食品。

一碗小小的面条,在沸水中肆意舞动、能屈能伸、至柔有力,成就各式各样的风味,一直滋润着灯红酒绿中奔波忙碌的我们,让宅家战“疫”的我回味无穷。

 作者 :  潘胜人 黄山会鑫会务会展公司总裁 微信号13805597518

编辑  洪小尘

有一种爱点六角星

有一种相知叫留言

感谢你我的相遇

THEBEST

感谢关注


四野八荒  始于足下,在人生的旅途中,想必走过不少的古村落,不妨在留言区留言,告诉我们一路的感受。

感谢您的支持,喜欢就点文章底部右下角的六角星按钮,给我一个好看,一叶轻舟,期待与您相遇,发现更好的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