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敬死必不欺生

 枯藤老树1 2021-08-01

齐秦两国在前方打仗,探子接二连三飞马向齐王报告:

“报!我国士兵穿上了秦军服装!”

“报!我国士兵和秦军在搞联欢活动!”

“报!我国士兵投降秦军了!”

“报!我国将军投降秦军了!”

大臣们忧心忡忡,纷纷规劝齐王:要么把将军召来治罪,要么直接派兵攻打。

可是任由探子如何报告,大臣如何劝谏,齐王始终不动神色。

两天后,探子又接二连三来报:

“报!齐军大胜,秦军大败!”

“报!秦国派使者前来我国讲和!”

探子刚报完,秦国使者就很快到了。使者代表秦王向齐王请罪,说秦国自不量力,竟然敢得罪强大的齐国,现在打了败仗完全是咎由自取。秦国保证以后再不敢侵犯齐国,并愿向齐国称臣!

齐王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仿佛这场胜利迟早要到来的一样。

可齐国大臣们的脑子现在已经不够用了,朝堂之上面面相觑,N脸懵逼:这这这,这是怎么回事啊?不是说我国将军已经投降秦国了吗,怎么反而是我国大胜,秦国大败,秦国还要向齐国称臣呢?

齐王微笑着问大臣们:“诸卿是不是觉得我国打胜仗这事儿不可思议啊?”

大臣们纷纷道:“大王英明!可是恕臣等愚钝,实在是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还请大王解开臣等心中疑惑!”

齐王笑道:“诸卿难道以为寡人有特异功能,能预先知道这场战争的胜负?错!寡人之所以相信我国能打胜仗,只因寡人完全相信我们的匡章将军!”

大臣们道:“可是匡章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以前又没打过什么仗,大王凭什么这么相信他呢?”

齐王道:“寡人给大家讲个故事,也许大家就明白了。”

从前有一对夫妻,妻子对丈夫不忠,丈夫就把妻子杀了,然后把她的尸体随随便便埋在了马棚下面。过了不久,这位丈夫也死了。这对夫妻的孩子就是匡章。匡章是个孝子,他非常勇敢,也非常聪明,深得齐王信任。奇怪的是,几年过去了,孝子匡章却任由母亲尸身埋在马棚下面,从没说过要改葬。齐王以为是匡章家里贫穷没法改葬,但他心里一直记着这事,想着要帮匡章实现心愿。

且说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突然强盛起来,于是秦王就脑子发热,竟然借道韩魏,千里迢迢前来攻打齐国。齐王任命匡章为将迎敌。誓师大会上,齐王鼓励年轻的匡章:“以你的机智勇敢,一定能打赢这场战争!当你凯旋归来时,寡人一定将你的母亲重新进行安葬!”

没想到匡章说:“多谢大王美意!小人的父亲死得早,没留下什么遗言,小人如果擅自改葬母亲,就等于在欺骗先父,因为先父并没说要改葬啊!所以,小人不是不能改葬,而是不敢改葬!”

上面就是齐王讲的故事。故事讲完后,有些大臣点了点头,听懂了,但也有些大臣还是不懂:打胜仗和改葬母亲又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齐王说道:“当初探子们几次三番告诉寡人,说匡章叛变了,匡章投降了什么的,寡人一概不信!寡人信的是匡章的人品!大家想想看,这个匡章死去的父亲都不敢欺骗,难道会欺骗我这个活着的齐王吗?”

至此群臣恍然大悟,他们对匡章的军事才能表示敬佩的同时,更加佩服齐王的识人之能。

那么探子报告说齐军士兵穿秦军服装、投降秦军等话又是怎么回事呢?说穿了很简单,这就是匡章的军事策略:先让秦军逐渐放松警惕,然后一举击破。

事实证明,齐王的眼光非常高明,判断无比准确。匡章确实是一个能与孙膑吴起相媲美的伟大军事家,也是一个对齐国忠心耿耿的大忠臣。此后匡章又打了多场足以让他名垂青史的战争,比如差点把燕国灭亡的灭燕之战、大胜楚军并诛杀楚将唐昧的垂沙之战,以及让秦国割地求和的函谷关之战等。

假如按今天的说法来评论此事,那一定是这样的:齐威王任用匡章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样评价对吗?对!但是未免太小看了齐威王,太小看了匡章,小看了中华文化,因为这根本没有触及中华文化的核心:孝。

用人不疑,不疑的标准又是什么?难道只要领导不怀疑就行了吗?春秋霸主齐桓公对身边的三个小人(易牙、开方和竖刁)是多么信任啊,结果呢,正是这三个小人害了齐桓公,让他死得不明不白,死后几个月都无人理睬,以致尸体出虫满地爬!为何齐桓公“用人不疑”反而遭致如此下场?原因很简单:齐桓公重“才”而不重“德”。司马光说: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当一个人德不胜才时,才能越大,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可以说,正因齐桓公自己引狼入室,才导致了他的悲惨下场。

而齐威王与齐桓公对待人才的理念就不同,区别就在于齐威王更看重“”。

自古忠臣多孝子,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无数史实证明,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光辉事迹的仁人志士无一不是孝子。

战国时期,“忠孝仁义”早已不是社会的主旋律,人们信奉的是利益至上,信奉的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比如张仪担任的是魏国相,做的事却是割魏国地给秦国,因为这符合秦国的利益,符合他个人的利益,但他忠于魏国了吗?没有,他是做着魏相而明目张胆地欺骗着魏国,而这种看起来很不正常的现象正是战国时期的常态。

在如此环境下,一国之主齐威王还在坚持着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还在强调着“敬死必不欺生”,称得上难能可贵。更值得一书的是,齐威王发扬齐桓公的“尊王”传统,带头去朝见早已为各诸侯国所忽略所无视的周天子,这就是早已为国人所忽视的仁德啊!他的行为当真是中华文明灰色期的一抹鲜艳亮色!也难怪齐威王在位期间,齐国人才济济,除了匡章外,又有驺忌、田忌、孙膑、淳于髡等等德才兼备的人物,于是才会有“驺忌讽齐王纳谏”后产生的政治清明。君明臣贤,齐国想不强大也是不可能的,你看,就连强大的秦国都得向齐国称臣!

所以,中华文明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