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洄溜古镇杯乡愁散文大赛】张兵兵||说不尽的三十里铺洄溜集

 颍州文学 2021-08-02


说不尽的三十里铺洄溜集
文\张兵兵

如果让我说三十里铺洄溜集可以说总是有说不完的情,道不完的话,这片热土令我魂牵梦绕,走到哪都挂念,走到哪都怀念惦记。一个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一个让我一生怎么说也说不尽,怎么讲也讲不完,怎么爱也爱不够地方,这就是我的“家乡”。
一、洄溜所在处序
中国地名的来源可谓是博大精深各种各样 ,有的以地理上的山川河流命名,有的以政治因素命名,“铺”是古代官方传送命令和机要文件的驿站,宋代称邮递驿站为铺,元代以后驿站制度更为严密,州县间凡十里设一铺,清朝各县下设驿铺驿站和递运所的下设机构为铺,每铺间隔十几里至二三十里不等。从阜阳的七里铺、十八里铺、三十里铺、四十里铺、沿线接颍上五十里铺、六十里铺、五十铺、三十里铺、十八里铺一条笔直大道可直达颍上通往全国各地。各铺设有驿站供信差人马歇脚、休息、吃饭、住宿。说道此大家应该对三十里铺有所了解了,对,基本可以确认是处于古代进阜城交通要道上的驿站,今多指“地名”,她与颍上接壤是东路进城必经之地。有人戏称:“三十里铺”是颍州门户,阜阳的东大门一点也不为过。特别提醒的是有个小插曲,你如果去三十里铺一定要弄清楚是阜阳的三十里铺镇还是颍上的三十里铺镇(又称西三十铺),如果你走错了方向问,当地人会一口地道阜阳话告诉您:“那我一死,你走错了个丈子里,俺这是阜阳的颍州三十里铺,你去的是颍上里三十里铺,沿着大路一直向东30里不拐弯,一条大路走不到颍上就到,跟俺这一样一样里斗搁那吊大路边上斗是类”。
说到此不得不介绍早已名声在外千年古镇“洄溜集”就位于此镇。
二、颍河洄溜红色记忆
洄溜老街是一个鲜为人知具有红色记忆的地方,生长在洄溜集上的刘家是老街上的大户人家,刘宠光、刘子峰两兄弟是江淮儿女杰出的代表,是洄溜人民的骄傲,他们兄弟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事迹在颍河两岸百姓心中广泛流传。刘宠光的一生是为革命奋斗的一生,是为早期阜阳党的创建立下不朽的卓越功勋的一生,参加著名四九起义、太和“四一九”暴动,当党组织受到冲击破坏时,他隐蔽下来成为地下党,忍辱负重继续坚持党的工作,大军南下时他在党内担任重要职务,他为我党的革命事业解放事业立下显赫战功。建国后她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兼党委书记、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局长、上海水产学院副院长等,1977年在上海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其弟五弟刘子峰,1939年阜阳第四临时中学毕业后赴涡北参加新四军、1940年参加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增任豫皖苏边宿西县财粮科科长、泗县政府督学、军分区政治部报纸编辑、独立团三团三连指导员,华野9纵77团2营教导员,1943年在保卫苏皖边区战斗中,身负重伤17处,伤愈后继续战斗重返火线,1946年12月在宿迁战役中光荣牺牲,时年27岁。上初中时班主任曾经说过,他们是喝着颍河水长大的,在河边上长大的孩子性格冷(褒义有独特个性的意思)、聪明、机灵、勇敢。洄溜刘家兄弟,一门两英烈的故事可歌可泣,许身报国的壮举惊天动地,英雄革命事迹震撼江淮大地,他们的革命精神将永远被颍河儿女所铭记,永远的传承在皖北大地上。浩气壮山河、英明垂宇庙,前不久听老街上的人说:将对“刘家祠堂英雄故居”进行修缮重建,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啊,一定要让英雄的故事在颍河两岸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向革命先烈学习,让他们的精神鼓舞、鼓励、鞭策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作为家乡人我们学习宣传和继承他们的革命精神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看一个地方,要仔细品味读懂她的历史,我们是生在英雄故里红旗之下,长在21世纪前20年的奋进儿。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将继承革命先辈遗志弘扬革命先辈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我们高速发展的经济发达镇贡献青春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事业贡献应有之力。

三、洄溜古色古香古景
洄溜集是三十里铺镇下面的一个村,从小听着老人们讲着“洄溜”的故事长大,作为三十里铺人对洄溜并不陌生。政府现在提出的:“皖北小合肥,阜阳偏东南”核心区域正是我们所处的位置,这里绚丽多彩日新月异充满活力,阜阳的发展看东南,颍州向东看三十铺,三十铺的底蕴看洄溜。滔滔颍河水向东流逝,颍河伴随着悠悠古镇回流数千年,提起洄溜集老阜阳人都知道,洄溜的名号在阜阳可谓响当当的家喻户晓,一时间曾名震阜阳素有皖北“小香港”之称港口码头集。你可不要小看她,她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早市或露水集,这座老街因得天然地势之利,坐享水铺码头之便,因颍水流经此处形成天然港湾,凡过往船只路过洄溜湾皆习惯在此处抛锚歇脚上岸补给,增添水上人家和原乡集市一派热闹景象。独特地理区位加上发达的水运让这座老街曾一度辉煌热闹非凡,沿街店铺鳞次栉比,肉铺、当铺、油铺、布铺、染坊、理发店、铁匠铺和位于老街中央的刘家祠堂数百年老店等等。这里有说不完的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赐名“洄溜湾”的千古佳话,被阜城人视为茶余饭后的美谈,广为流传。闭上眼睛,不经意间仿佛梦回洄溜古镇。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这个老镇萧条了,没落了,衰败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不再是繁华的老街,而是是一片凄凉的景象。名噪一时阜阳东部重镇,现在看来显得突兀、孤寂、荒凉,在历史更迭的轮廓里古镇退去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但是洄溜在阜阳人心中的位置依然不可替代。
生活在老街上的人们,常年都会看到自四面八方来寻迹洄溜的人们,他们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特别是每逢周末骑行的、暴走的、旅行的、市内省外的驴友们带着相机的、带着家人的、带着三两好友的,不乏有些文人骚客慕名而去。春暖花开之时,站在坝埂上,您会看到成群结队的踏青团队,从大市里拔营开寨,一拨一拨的人群向洄溜方向涌去,探寻着洄溜农汁农味古色古香的田园风光和古镇浓厚的文化底蕴。现在的洄溜是三里铺镇最后一片原乡净土,她显然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期待昔日繁华的古镇,不久的将来会凤凰涅槃把她美好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崭新的方式呈现在大家眼前。
四、洄溜都市农业看新篇
美好的故事,轻轻地说,古朴的洄溜村还有一道美丽都市农业观光线,金牌实业洄溜林下生态养鸡场,位于三十里铺洄溜村高速公路一侧,这是回汉民族聚集区,三十里铺土生土长的金牌实业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奋斗史。这几年随着政府的重视,金牌扎根洄溜躬身力行,用一枚小小的鸡蛋,托起了大大的梦想,脱贫攻坚中为三十铺洄溜百姓着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皖北树林蛋,爱笑的蛋,振兴乡村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洄溜老百姓及周边群众腰包鼓了起来,脸上的笑容多了起了来,居民的幸福感强了起来。在阜阳金牌养鸡合作社洄溜散养基地来场亲子游是多么的惬意和朴素,洄溜林下写满鸡和蛋的故事,科普、游戏、全家总动员、休闲一日游已经成为市民的时尚的生活追求,洄溜独具特色的文化悄无声息地影响了阜城人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您能远离城市的喧闹、嘈杂,能享受到田野的风光和瞬间慢下来的生活节奏,仿佛让你忘掉所有烦恼和世俗,全身心的投入体验大自然的纯净和自然之美,貌似进入了人间仙境令人心旷神怡。再到洄溜老街上的百年回民饭店搓一顿,品尝洄溜“四宝”,点上几道田园土味别提生活是多么幸福。曲水流觞,不得不说名震大江南北的金种子,近千亩的金种子生态酿酒基地已经和三十里铺的发展混为一体,再过些日子,秋天到了,春华秋实的洄溜田野里,就会呈现出万亩红高粱,像极了喝醉酒的红脸大汉。一株株红高粱,高傲举着火红的火把,威武地站在洄溜的大地上,顿时美不胜收尽在眼底。如果把洄溜比作一本书,细细品味,读她的四季,一年四季都会有不同的风景和感受。

五、写在后面的话
世间美景千千万,却不及家乡的那份独具特色的美景。这些年来三十里铺镇经过几代人努力,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市规划馆能够清晰的看到我镇大部分已经划入中心城区,原来的村落已经华丽蜕变成宽宽的马路和高高的楼房和灯火通明的园区,经济一派繁荣的景象,人民安居乐业。有人说:“三十里铺镇一半在城市,一半看洄溜。”既能享受到到城市发展的红利,又能体验到原乡风光。人民幸福感年年攀升,准确地说三十里铺已经进入经济发达镇行列,居民相比较全市其他乡镇居民的幸福指数要高很多,因天然之势,洄溜集紧靠颍河,行洪区不搞大开发大建设,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保留了原汁原味自然风貌,她的样子深深烙在我们的心中,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演绎着她的传奇诉说着她的故事。我对三十里铺洄溜古镇的感情,犹如我对她的深情无法浅谈,只能慢慢地说,细细地讲。



作者简介:张兵兵,教育小生,闲暇愚玩偶写文章,有感而发即兴而作,名利与我皆浮云,喧闹任他喧闹,有自我之为之。

征稿启事 

一、常设栏目:
名家:首页头条推出,不限体裁和题材,重点推出名家约稿,不接受自由投稿。
小说坊:以短篇小说为主,兼顾中篇小说、小小说,闪小说。中篇小说20000字左右,短篇小说5000字左右,小小说、闪小说1500字以内。
散文苑:各类题材的散文及散文诗佳作,3000字左右。
诗生活:组诗、短诗,不超过50行,谢绝口水诗。本栏目不接受古体诗词投稿。
新批评:主要推送文学评论、文学观点文章。2000字以内。
象牙塔:主要刊登教师作品和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习作。2000字以内。编辑部将根据来稿情况适当调整栏目。
二、投稿须知
1、本刊(纸刊)所有来稿均从《颍州文学》公众平台选稿,不愿意推送的勿投。凡投稿均视为同意平台推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