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国建:书写军人情结

 乡土大河南 2021-08-02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书写军人情结



作者 | 姜国建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我的老家,距离空军英雄杜凤瑞的村子不足十里地,从小,英雄的事迹就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渴望着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高三的时候,机会来了,空军招飞来到我们学校,我顺利通过县市两级体检后,接着去省城郑州复检,可能是太兴奋没休息好的缘故,感冒引发轻微鼻炎,很遗憾,没过,入伍梦戛然而止。沮丧之余,把我一路体检的经历写入作文中,被校刊全文刊登,引发不小轰动。受到当地小有名气的“桃花溪文学社”的关注,邀请我加入,成员全是周围乡村的人,自此,我便与写作、与军人结缘。
社长是一位复原军人,在乡村学校任教,对写作情有独钟,拿自己微薄的工资购置书籍,腾出家里的住房,用于培育文学新人,致使家庭经济曾一度陷入囧境……有感于他的这份执着和忘我的全情投入,以及根植于骨子里的那种只讲奉献,不计较得失的军人情怀,我写了一篇《情系“桃花溪”》投寄到电台,播出后受到市文艺界关注,不久,社长被市里的一家报社邀请去做编辑。
随着时间的流逝,没能成为军人的遗憾时刻伴随着我,内心深处的军人情结,愈加浓郁,也更关注这方面的消息。在一次和朋友的聊天中,无意间听到了一件发生在军人之间的事,感动了我,实地了解后写了一篇《嗨,都是老兵!》的稿件在省电台播出。事情是这样的——
小王路遇一位大妈摔倒在路边,遂扶起送医,后被赶来的亲属误解。在警方调查期间,大妈的老伴带人来到小王所住的小区,准备“动武”,大妈的儿子是一位退伍军人,出于理智,他一人先上去商谈,让其他人堵住大门,伺机行动。一场“恶战”即将上演,就在来人摩拳擦掌准备“武斗”的时候,大妈的儿子出来了,手一挥说:“撤!——”众人不解,问缘由。
“嗨,都是老兵!我相信他说的话。
原来,在小王家里,无意中看到墙上挂着的照片,方知他也当过兵,出于对军人的了解和信任,他断定,这绝对是场误会。后来警方的调查,完全印证了他的判断。“仇人”变恩人,两位老兵从此结为了“亲家”。
2008年汶川大地震,天崩地裂,满目疮痍。我在前往灾区救援的途中,目之所及,处处都是“橄榄绿”。烈日下,他们手刨肩扛,双手伤痕累累,余震中,他们冲在前面,不顾个人安危,只为,尽快救出废墟下的群众。最好的帐篷、可口的饭菜都给了老百姓,把危险留给自己,用生命呵护着生命。这一切,让我深受感动。晚上,我流着泪在手机上写了一首诗歌《孩子,别怕,有叔叔在》——
“孩子/别怕/叔叔在/家就在/无论你在哪里/都要找到你/生死相依/不离不弃......”连夜投给了电台,第二天便在“川广新闻频道”中反复循环播出,好多人边听边哭,泣不成声......
“你也当过兵?”不少文友问我。
我说我没有,但我老婆是!我从大美河南“嫁”到天府之国,只为和军人结缘。曾先后写出了,反应退伍军人致富不忘乡邻、为家乡捐资助学的《桑梓情深》;退伍不褪色、社区干部疫情期间坚守一线《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老兵》等多篇跟军人有关的文章,用笔为老兵“画像”抒发心中对军人的敬仰之情。
杜凤瑞曾在日记中写道:“要为党的利益、集体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成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会一直心系国防,关注老兵,用手中的笔,书写军人情结,了却心中的军人梦。

(完) 

作者简介

姜国建 ,社旗县陌陂镇贾楼村人,现居家生活在成都,一边工作一边休闲,偶有文字见诸报端。                                                   ▲ 中间为作者本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