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饭点慎入!一文读懂有味道的大便常规

 明醫 2021-08-02

每日粪便量的多少与进食量、事物种类和人体的消化功能状态都有关系。每日进食的粗粮及含纤维成分的事物越多,产生的粪便量相对越多,反之则减少。

颜色

正常成人的粪便为成形的黄褐色软便,婴儿为黄色金黄色糊状便。

微信图片_20210526145833.png

各种便便的颜色

异常性状可见:

鲜血便提示下消化道出血,常见于痔疮、结直肠癌、肛裂、直肠息肉等。

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且出血量大于50ml。

脓便及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脓中带血)、阿米巴痢疾(血中带脓,果酱样便)、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等。

胨状便多见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部绞痛发生后。

稀糊状便常见于急性胃肠炎,洗肉水样便见于副溶血弧菌性食物中毒。

白陶土样便多见于梗阻性黄疸。钡剂造影后也可使粪便呈现灰白色,但有明显的阶段性。

米泔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

球形硬便见于习惯性便秘者,也可见于排便无力的老年人。

乳凝块状便提示婴儿对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完全,常见于婴儿消化不良等。 

量和性状

【参考值】

成人排便次数为3次/周~2次/天,有形软便,其量约为100~200g(干重约为25~50g)。

【临床意义】

粪便性状变化的临床意义。

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是一种医学上的分类法,将大便分为七类

黏液

【参考值】

正常粪便内的黏液与粪质是均匀混合的,故肉眼看不见。      

【临床意义】

①透明胶状黏液附于粪便表面,提示痉挛性便秘或黏液性肠炎。

②血性黏液附于粪便表面,提示肿瘤或肠壁的炎症。

③黏液伴脓液和血液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憩室病和肠结核。

寄生虫虫体

【参考值】正常人粪便中无寄生虫虫体。

【临床意义】肠道感染了寄生虫。

直接涂片镜检

【参考值】

正常人粪便中不见或偶见,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无白细胞、红细胞、吞噬细胞,偶见少数上皮细胞。

【临床用途】

(1)白细胞:

①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较少(<15/HP)。

②细菌性痢疾时,白细胞大量出现(>15/HP)。

③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还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同时伴夏科—雷登结晶。

(2)红细胞: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炎症(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外伤、肿瘤、肠息肉及其他出血性疾病等。

(3)吞噬细胞:细菌性病、急性出血性肠炎或溃疡性结肠炎等。

(4)上皮细胞:大量上皮细胞常见于伪膜性肠炎、慢性结肠炎、霍乱和坏死性肠炎等。

(5)肿瘤细胞:将乙状结肠癌、直肠癌等。

食物残渣

【参考值】

正常粪便中可见少量植物细胞、肌肉纤维、结缔组织、淀粉颗粒和脂肪小滴等。

【临床意义】

(1)淀粉颗粒增多见于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

(2)脂肪小滴增多见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腹泻及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

(3)肌肉纤维增多见于肠蠕动亢进、腹泻、蛋白质消化不良、胰腺功能严重障碍等;

(4)结缔组织增多见于胃疾患而缺乏蛋白酶时;植物细胞和植物纤维增多见于肠蠕动亢进、腹泻等。

所以,请大家每天不要匆匆跟便便君道别,多看它一眼,读懂它的暗号,可以更清楚自己的消化系统功能状态,防患于未然。

来源:医护多检验学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