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高参88 2021-08-02

本篇要目:

***************************************

1241.夹山寺

明至清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

1242.濂溪故里古建筑群

明至清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

1243荆坪村古建筑群

明至清                          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

1244.澧州文庙

明至清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1245.澧州古城墙

明至清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1246.龙家大院

明至民国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

1247.黔城古建筑群

明至民国                         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

1248.汝城古祠堂群

明至民国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

1249.洞口宗祠建筑群

明至民国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

1250.星子宫古建筑群

清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

*******************************************

1241.夹山寺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夹山寺又名灵泉禅院,位于湖南省石门县夹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夹山景区核心景点,距石门县城8公里,寺周围山水环绕,景色秀丽。唐代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善会大和尚获赐领众僧开山建寺。享有“三朝御修”的盛誉,规模宏大有“骑马关山门”之称。至明代,由于兵火连年,殿宇大多毁落,佛事衰退,仅有僧众60余名。到清顺治初年,有奉天玉大和尚驻锡于此,率众僧建寺,使禅关重启,规模远超唐、宋、元时期,扩建有大雄宝殿,大悲殿,经殿、天王殿、韦驼庄、山门、涌花亭、洗墨池、玉玺井、放生池、塔林、紫石碑坊以及钟、鼓楼等,誉称为“楚南名刹”。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山门殿位于寺院南墙正中,仿古重檐红墙金瓦,由中厅与东西厢房组成。中门上墙镶嵌着赵朴初居士题名“夹山灵泉禅院”,两边是李铁映手书“寺古追唐宋,林深隐帝君”木刻对联。北面正中悬挂赵朴初题字“夹山寺”匾牌。殿前铺就青石台阶、护栏,前台一对石狮,两边山墙外为绿化带,对称植银杏两株,山茶、杜鹃、万年青上点缀草坪,庄严壮观。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桥头上岸两边对称建外形一致的八角重檐小楼钟楼、鼓楼,进门旋梯而上二层,即可敲钟、击鼓,但寺院有严格规定,不可随意敲击。双楼周围花木草坪配衬。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拾级而上至一全木构架仿古建筑,正门上悬“天王殿”匾牌,居中供奉弥勒佛金色塑像,东西两厢是风、雨、雷、电四大天王彩塑神像,殿内东北角辟有经书,佛教用品销售专柜,殿前有一小广场置方形铸铁香炉,一排古柳绿树成荫。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天王殿后50米是大型重檐仿古建筑大雄宝雄,赵朴初题名的巨幅铜字匾牌悬挂两重檐之间,汉白玉石质释迦牟尼佛雕像,童男童女相伴左右殿中供奉神台之上,前置铜质香缸、长明灯神龛,功德箱,左右一对万佛灯塔,旁置法器。两厢为泥塑彩绘十八罗汉栩栩如生,彩顶装饰,花岗岩嵌地,佛光四射,金碧辉煌,是主要佛事活动场所,殿前广场对称植雪松,桂花等,台阶宽阔,花岗岩护栏,列展龙缸盆栽铁树,龙柏等花木,两侧立巨碑书“茶禅一味”及捐资功德榜。广场中央置宝塔型铸铁特大香炉一座。气势宏伟。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大悲殿为夹山寺唯一仅存的清代砖木结构古建筑,赵朴初题名垂檐之上,周围线砖斗墙,四角封火墙立,圆角方块石铺地,殿中正面供奉观间菩萨塑像,背面供奉药王菩萨泥塑像。该殿是文物古迹的重要载体:前墙东西两边分别镶嵌“康熙碑”和“道光碑”,后墙上保留着红二方面军书写的“消灭常备队”、“打倒土豪劣绅”两条标语,东厢房墙边置“夹山纪事”碑,殿后有一株珍稀古木“痒痒树”。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法堂在大悲殿后10米处,为仿古重檐建筑,堂中供奉地藏王菩萨。从东西两侧登上丈余高台阶进殿,殿前堪下空地植雪松、桂花、玉兰等树,绿荫连片。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灵泉宝塔位于金殿后山密林中,高47米,底层四方形占地约0.6亩,其上是七层重檐塔式建筑,内置楼梯通达顶层。是供奉僧居故人灵位,保管陈列骨灰的专门场所,并承办亡灵超度等法事活动。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夹山寺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42.濂溪故里古建筑群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濂溪故里,是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的故乡,位于湖南道县清塘镇楼田村,距县城10公里,据有关资料证实,鲁迅、周恩来均为周敦颐后裔,因此该地也是鲁迅、周恩来祖籍之地。景区内主要有周敦颐诞生故居、濂溪祠、道山、道岩、圣脉泉、圣脉矿水厂、濂溪风光、濂溪河、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用火薰死数百人)、太极厅、观音洞、安心寨、石臼、圣人相会、一洞天、古寨门、莲花池、小月岩。道岩中有:掣天柱、龙宫洞、石象戏珠、莲花等二十四个景点。故里景区曾在古道州八大景中占两景(即道山和濂溪风光)。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村庄依山而建,成带形分布,280余户人家,全部为周濂溪后裔。古风蕴藉,文气沛然。村前濂溪大洞,沃野十里,濂水中流;村右为龙山,村左为豸岭。岗陇丘阜,拱揖环合,山岗瑞霭,佳气葱笼。村后道山如画屏矗立,古木修竹,扶疏叠翠。山村四时,风景迷人,青翠有山之色,明净有水之光,爽目有花之丽,悦耳有鸟之音。晚清大书法家何绍基曾诗赞“濂溪八景”。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入牌坊30余米便是濂溪祠原址,始建于南宋,祠内九十八根硕大的莲花座石柱林立,房舍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半月形荷花池如月随影,平添几分灵气,是一处集祭拜、藏书、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祠堂。由于“文革”期间的人为破坏,现存无几,改为粮站。祠旁田畴之间有文塔、五星礅(即周敦颐命名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土墩)、大富桥(周敦颐少时游玩钓鱼之处)等人文景观。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濂溪祠对联为“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祠有二进,第一进供奉周敦颐塑像,柱上贴“千年道学兴吾宋;万世宗师首此翁”(朱熹题)、“道冠群儒,太极亭前春不老;名垂后世。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周敦颐故居是在旧宅基地上新建的。因周敦颐纪念馆里已布置了他的生平事迹,故居内只是按湘南民宅风格进行布置的,未看到关于周敦颐的遗物遗迹。走出周敦颐故居,左右两侧原有一些旧院落也都作了整修,并在门楣上挂了堂名,分别是“特恩堂”和“崇本堂”。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崇本堂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村中,明清古民居保存完好,石板小巷,庭院深深,古朴壮观,无论是村庄的整体布局,还是房屋的窗棂、屋檐、地沟,石墩、石槽等,都深深地烙上了宋、元、明、清的历史烙印。濂溪故里居置于其间,现仅存宽厚的石阶。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道县作为周敦颐先生的故乡,在传承保护和发展理学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致力建设理学文化研究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围绕建好濂溪故里-楼田村,重建了濂溪书院,开发了道山道岩,建造了“太极亭”,恢复了“五星墩”“大富桥”“濯缨亭”、文塔、爱莲湖等景点,建起了周敦颐纪念馆、周敦颐博物馆、周敦颐故居、濂溪祠暨濂溪书院,对爱莲堂、特恩堂等濂溪故里古建筑群进行了保护修缮。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濂溪故里古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43荆坪村古建筑群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荆坪村古建筑群位于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中方镇舞水河西岸,分别是:潘氏祠、潘贞周墓(宋代,荆坪一世祖)、唐代古井、节孝坊、文昌阁(乾隆帝师潘士权的藏书楼)、关圣殿、五通神庙、古驿道、伏波宫。1987年著名考古学家吕遵锷先生对荆坪新园旧石器遗址进行考证,认定几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它填补了湖南省无旧石器记录的空白,并将此命名为“舞水文化”,列入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材。村内现有古祠堂、古驿道、古井、古民居等20多处古文化遗址。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潘氏祠,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迄今已经有六百多年历史了。据祠中石碑记载,祠堂于嘉庆六年(1801年)重建,后又于道光十四年、光绪十八年、民国三十六年几次进行了扩建与维修。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关圣殿,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分门厅与正殿两进。大门为四柱三间三楼牌坊式,屋脊有宝瓶、鳌鱼装饰,高5米,与隔壁的潘氏宗祠持平。两侧有高大封火墙。门口摆放的居然是麒麟。门楼上面门额有灰塑“关圣殿”三字;其上是关公故事的灰塑,最上中间书“万古流芳”。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关圣殿内朝拜关公。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正殿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戏楼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节孝牌坊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古井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荆坪村古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44.澧州文庙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澧州文庙始建于宋代,距今有500多年历史。它坐落在湖南澧州古城,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是湘北最大而且保护最完美的古建筑群。自明清以来,庙宇经过了十多次的重建和维修。使之成为了湘鄂边署目前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伟的仿故宫式古建筑群。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现存的澧州文庙占地8000多平方米,建筑布局在南北中轴线上,自南往北依次是头门、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六进,大成殿前置有东、西二厢房和钟鼓二楼亭,所有建筑被高大宫墙环绕,整个布局整齐、严谨、合理,廊廊相通、檐檐相连、其势恢弘、其构精巧、其彩富丽。现在除棂星门不复存在外,其它的建筑依然如旧。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古代下马现代下车的地方

头门,最早修于1882年,后被毁。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精心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文庙经过较大规模的修复,头门也在这次维修中恢复。门前的一对石狮是明代华阳王府的遗物。华阳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曾经谪守在澧州。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状元桥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仪门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大成门建于清道光年间,单檐硬山式,盖黄色琉璃瓦,石基为须弥座。前后阶中央嵌砌的五龙陛,仿佛凝固着时间的永恒,给人一种肃穆庄严之感,一概抹去现代社会的浮躁,宁静如一缕清风,一弯素月,很是耐人寻味:古往今来,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大成究竟是一种何等的境界?是去追逐书中的黄金屋、书中的颜如玉、书中的千钟粟呢,还是修炼至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呢?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钟鼓二楼亭,钟声鼓响和丝竹管弦的况味,想必只有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者在金榜题名时最能体味,疯癫的范进、潦倒的孔乙己之辈是断断体会不到其中的美妙的。大成殿想来是一种大蕴藏,有喜有悲。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鼓楼亭,大成殿两侧为东、西两厢房,另建置有钟、鼓楼。木质的照壁、梁柱、门牖、廊庑、斗拱,这些最费心机建造的精华所在,仿佛那饱经沧桑的老者,在那儿已等千年,不断见证着多少荣辱兴衰的故事。钟、鼓楼呈六方攒顶式,重檐十二脊,檐饰翘角,顶盖黄色琉璃瓦。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大成殿原名宣王殿,是文庙内的主体建筑,也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全殿占地600多平方米,盖黄色琉璃瓦,殿四周有回廊,全殿由四十八根大型杉木立柱构成,檐下斗拱交错,梁坊均油漆彩绘,门上浮雕戏曲人物、花草鸟兽等纹饰,其工艺惟妙惟肖。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原殿内正中央供奉的就是孔子图像,现塑造的孔子铜像,为儒商王焕庆先生捐赠。此铜像高4.2米,总体重2.8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孔子铜像。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崇圣祠于清道光二十一年重建。祠内立了高大的孔子坐像,让人禁不住一次次仰视瞩目,尔后低眉垂首,虔诚地秉香朝拜默祷,以期今生来世能踩一回状元桥。祠下为石基,顶为单檐硬山式,盖绿色琉璃瓦,两侧各建耳房一间。东西厢房为硬山式,盖绿色琉璃瓦和茶脊,两端饰鳌鱼吻。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澧州文庙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45.澧州古城墙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澧州古城墙位于湖南省澧县县城内,为古澧州州府所在地澧州古城之城墙。显示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今东、南城墙保持较好,长约2000米,高3-5米,是湖南保护较好的一座明、清砖石结构古城墙,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历经明景泰、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年间的多次修补、加固。城墙基均用条状青石垒筑,墙体砌青砖,中间填土夯实,设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西门、金牛们、北门六门为单圆拱,上建门楼,门楼护城河上架有吊桥。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澧浦楼又名遇仙楼,俗称八方楼。《直隶澧州志》载:相传南宋乾道年间,太守乔逊在此遇见吕洞宾,建八方楼以志,并在沧堰之上相应建遇仙桥。澧浦楼平面呈八角形,系三层木架结构建筑,内置旋状木梯,楼顶为三重檐攒顶式,布绿色琉璃瓦,顶端置葫芦瓶宝顶。沧堰平面呈八方形,面积约1600平方米,堰中有遇仙桥及桥中亭。遇仙桥南北走向,九曲折桥,现桥墩14个保存完好。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澧州古城墙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46.龙家大院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龙家大院是一座体现明代建筑风格的中国传统民居。位于湖南省新田县枧头镇黑砠岭村,距离县城14公里。因全村龙姓,故称龙家大院。村民是东汉初期零陵太守龙伯高的后裔,大约在宋神宗元丰年间,从零陵迁来这里,至今有930余年的历史。龙家大院是永州市现存最有特色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古村落民居和古文化遗址至今保存完好。这些民居、古迹,地处风水宝地,设计巧妙,制作精良,气度不凡,神韵犹存,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大院座落在大观岭中段半山腰。整个大院座西南朝东北,处于山冲之中,在后山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古堡遗址,龙姓迁居到这里直到明未才开始兴旺。现存建筑48栋,具有典型的湘南文化特色,均为青砖砌就的清水墙、小青瓦,硬山顶搭配风火墙,亭台楼阁,木雕精美,彩绘绚丽,影壁凝重质朴。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大院座落在大观岭中段半山腰。整个大院座西南朝东北,处于山冲之中,在后山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古堡遗址,龙姓迁居到这里直到明未才开始兴旺。现存建筑48栋,具有典型的湘南文化特色,均为青砖砌就的清水墙、小青瓦,硬山顶搭配风火墙,亭台楼阁,木雕精美,彩绘绚丽,影壁凝重质朴。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龙家大院大部分为明末清初建成。房屋古朴大方,宽敞适用,不事豪华,很少装饰,街巷整齐规整,巷道内不见污水垃圾。最有特色的是建筑门壁上的对联,字体娟秀飘逸,含义追求恬淡自然,返朴归真。其中一联颇能反映主人高雅志趣。该联曰“居同靖节先生宅,家衍零陵太守风”。靖节先生即陶渊明,陶的居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零陵太守龙伯高“敦厚周慎”等“八德”一直在龙氏家族中传承,这些房屋的主人——龙吟(龙启葆)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龙家大院百姓自以龙伯高后裔的身份迁居过来,恪守“重谱牒,敬祖宗,敦孝友,亲师友,肃闺门,睦乡邻,急输将,戒游惰”的家训,数百年来,重农耕,轻商贾,并没有在商界、政界、文艺界出多少有影响的人物。只是在民国到解放后这一段时间,一个叫龙吟的,他在新田可是很有名气。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龙吟,又名龙启葆。他是新田县的第一慈善家,一生不做官,不参加任何党派。龙吟先后在武汉美专和上海美专就读,擅画梅竹,为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的学生。自1929年以来,一直担任县救济院院长,并捐出500石租谷的良田作为救济院的开支费用。还捐款和倡导修建了至今保存完好的龙山学校;是全县有名的开明绅士。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龙家大院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47.黔城古建筑群


中正门

黔城古城位于湖南怀化洪江市,地处湘黔交界之处,为汉、侗、苗、瑶等多民族聚居之地,建筑种类繁多。古城见证了2000多年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空间形态和传统建筑,素称“楚南上游军事重镇”、“湖南西部文化重镇”、“湘黔边睡经贸重镇”。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中正街

洪江(原黔阳县),具有 7400年人文历史。境内拥有安江高庙文化、托口古商城、户外基地雪峰山等旅游名胜,以及一座有2200年历史且保存完好的龙标古城-黔城,有著名的青石板古街道。中原文化、苗蛮文化、荆楚文化、百越文化等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经典诗句就是王昌龄写就于该市芙蓉楼前。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维熙街

洪江市治所地黔城镇,自汉以来,各朝均在此设立县治,汉立镡城,唐天宝初更为黔江、龙标。宋熙宁七年复置黔江。宋元丰三年始置黔阳。自汉立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1997年洪黔合并成立新的洪江市以来,洪江市政府大力开发保洪江古城!境内拥有安江高庙文化、托口古商城、户外基地雪峰山等数百处旅游名胜!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而使芙蓉楼天下闻名,芙蓉楼因此而成为名胜古迹。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由江宁丞谪贬为龙标尉是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龙标为唐代县名,今湖南黔阳,治所在今湖南省黔阳县黔城镇。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注礼堂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节孝坊,右侧文庙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节孝祠  戴笠寓所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邓家大院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黄忠浩故居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楚风堂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古建筑文化:主要指至今保存下来的明清建筑群,包括"楚南上游第一胜迹"--芙蓉楼;明清古街--南正街;古龙标山钟楼--钟鼓楼;城西红砂石拱门--中正门;高桥古塔--赤宝塔等。这些古建筑群,历时数载,得以保存下来,或雄伟壮丽、气势不凡,或飞檐卷垛,朱栏白墙;或精致淡雅,清秀宜人,或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堪称中国湘西保存最完好、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灶王宫,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原为怀德祠,后移灶神于此,遂改为灶王宫。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孙氏宗祠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万寿宫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钟鼓楼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黔城古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48.汝城古祠堂群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东连江西,南接广东,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共40万人口,280多个姓氏。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这里发现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710多座,这些祠堂,大小不一,风格各异,星罗棋布,如同镶嵌在这座理学名城上的一颗明珠,闪亮夺目,点缀着汝城的山山水水。汝城古祠堂群中最具特色的古祠堂当属范氏家庙、中丞公祠和朱氏祠堂了。这些祠堂不仅造型美,而且历史悠久,功能广泛,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范氏家庙:始建于明成化乙已年(1485),占地面积1794平方米,建筑面积907平方米,三开间三进,两天井。门楼高大雄伟,飞檐凌空;门楼及梁柱间镂雕精巧,形象逼真。门前双狮拱卫,门上悬挂“翰林第”、“荣禄大夫”、“振威将军”等匾额。中厅两侧有楹联:“寰宇犹一家常存先忧后乐之志;本支垂百世宜敦上和下睦之风”。中厅内还悬挂有横匾三十多块,最引人注目的是明代兵部尚书王守仁赠的“世笃忠正”匾额。中厅内还保存两块石质恩荣碑,碑高80厘米,宽64厘米,厚17厘米,正反两面均浮雕“恩荣”二字,并饰以龙纹、云纹。上厅有一雕刻精美的神龛,安放先人神位。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中丞公祠(含绣衣坊):中丞公祠和绣衣坊均是为纪念明代监察御史范辂而建。中丞公祠始建于明嘉靖壬午年(1522),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42平方米。祠分三进,门楼双檐翘角。中厅有著名书法家范廷杨所书范辂传记雕匾。绣衣坊位于汝城县城郊乡益道村,有“湖南第一坊”之称。该坊为青石结构,四柱三门,高6.8米,宽6.5米,额柱镂雕有龙、凤、狮、麒麟、猴、白鹭、鹤、鹰、马等,中门门额正中刻着“绣衣坊”三个大字。绣衣坊名称的来历也很有意思,原来,绣衣乃一款官服,因皇帝对监察御史的尊宠,特恩准将这款衣饰作为监察御史的官服,以彰显其特殊的身份,绣衣也就成了监察御史的特称,故此坊被称为“绣衣坊”。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中丞公祠”是与绣衣坊同时期建造,同为明朝廷为旌表监察御史范辂而建。明世宗钦赐“紫微堂”堂匾作为祠堂的堂号,以示恩宠并光耀范氏族人。祠堂横梁下悬挂内大量的名人题赠的匾额,最为出名的是中厅横梁下悬挂的著名书法家范廷扬所书的《范辂传记》木刻匾。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朱氏祠堂: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门楼座南朝北,祠堂座西朝东,占地面积1008平方米,建筑面积468平方米,由门楼、上厅、中厅、上天井、下天井、厨房六部分组成。祠堂的门楼颇有特点,斗拱飞檐,单檐歇山式。鸿门由木栅栏门、双扇门、拱式门组成。门前一对石狮,雄狮嘶吼,雌狮亲昵。鸿门梁镂雕三层双龙戏珠,栩栩如生。上端紧贴浮雕八仙、仙翁等神像;中端刻“砀山毓秀,汝水钟祥”八个大字,寓意朱氏始祖源于安徽砀山县;顶端饰以鳌鱼。门联为:“汝水自东来,汇津江达义井世代渊源可溯;朱门当北立,跨锦石跃金鱼瓜瓞德泽延绵”。祠堂下天井东面的牌坊也很有特点,牌坊中上方堆塑“金鱼毓秀”,下方梁面刻石质三层浮雕“双龙戏珠”,梁下中央书云际会”,左右两边浮雕钓金龟和钓金蛙的人物图像,再两边还绘有八仙飘海等神话人物故事。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另外,祠堂内还有几件镇祠之宝,一是四盏祖传的古代宫灯;二是栩栩如生的鲤鱼跳龙门石雕;三是朱德同志手书的“世界一家”金匾。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太保第:这是为明代的太子太保朱英而建的祠堂。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52),座北朝南,砖木结构。占地48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面阔三间,纵深三进。一进为门楼,楼前两侧筑八字形照墙,墙上题写明代太子太保朱英吟咏家乡风物的诗文。门楼歇山顶,屋脊饰葫芦宝瓶,两端饰鲨鱼、陶狮,飞檐翘角。主檐下正中额枋浮雕“太保第”三个大字,额下镂雕双龙戏珠门楣,两侧或精雕、或泥塑古代人物故事和戏剧传说。大门门板上彩绘门神,门两侧立石鼓,门两边悬挂浮雕对联:“间气锤东南笔峰天马;旧家碌史传名宦乡贤”。门楼内檐下上部悬挂“户部检校”、“两广总督”、“内京都察院”、“诰授刑部郎中”、“钦点刑部主事”、“诰授奉政大夫”、“封奉直大夫”七块旧匾。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中厅悬挂陈献章题写的“柱石名家”和张廷玉题写的“世臣故家”两块匾。后厅挂朱英画像,像侧有联“父子一时名题雁塔;祖孙三代燕饮鹿呜”。厅柱联为“勋业焕三朝,立德立功,两文生民依保障;本支绵百世,以享以祀,千秋俎豆亘烟明。”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世臣故家”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卢氏家庙(南楚名家)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6),座西南朝东北,面阔三间,纵深三进,砖木结构,三重封火墙,占地面积367平方米。家庙的门楼制作十分考究,歇山式青瓦布顶,檐下施如意斗拱,斗拱下额枋浮雕多种彩绘图案,鸿门粱镂雕双龙戏珠,额枋正中兰底金字书“南楚名家。”对联是家庙的又一大特点,如门楼柱联为“君峰右列锦屏近,源水中环玉带长”。大门联为“高门迎晓日,望族重清明”。中厅厅柱联为“敬所尊爱所亲文内外贵交修,行其礼奏其乐述渊源忻勿替”。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中厅进后厅木门联为“念祖承宗敢不聿修厥德,持身涉世惟时允报其中”。后厅神龛上悬“叙伦堂”匾,两侧联为“祖德高深惟报以春祀秋尝曷淇奈何弗敬,孙谋远大必斯夫行成名立应亦莫若为仁”。家庙的神龛雕刻精美绝仑,内供卢氏始祖及历代有名望的族人神位。庙内还有几块石碑,均为历代重修家庙的碑记。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叶氏家庙(敦本堂):始建于明弘治至嘉靖年间(1488—1528),由朝门及家庙组成,均为砖木结构。朝门座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70平方方米;家庙座南朝北,建筑面积378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三进,两天井。家庙的朝门与家庙主体分开,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朝门青砖青瓦青石地板,门前黑漆廊柱上书“世系由来根叶尹,家声自昔著崖州”,点明始祖来自河南叶县,本系源于崖州都督。打开中门,两侧有两副红底黑字的对联,分别是“七叶重光辉翰苑,三枝毓秀耀庐阳”和“政声传东鲁,世泽著南阳”。进朝门,过一小坪,才是家庙门楼。门楼比起朝门来,显得特别精致,鸿门梁三层镂雕双龙戏珠,云水纹环绕,层层相扣,形象逼真。梁枋上悬挂“叶氏家庙”匾额,两边门柱有对联。门楼下的大门为四对落地隔扇门,雕刻工艺精美。进入前厅,厅柱挂一长联:“地分东南橘绿柚黄敢思异地忘真本,天共楚粤湖深海阔总为同天溯大源”。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中厅正中悬挂“敦本堂”匾额,左右各一匾,左匾题“太守”,右匾题“太傅(该匾己失)”。中厅的后壁为一全落地木板墙,墙上挂“府参军”匾额,落款“叶正馨,道光壬丑年”。匾额下方有一木板画屏,画海水之上二龙腾飞,。画下红色底板上书子孙外出做官人员的姓名、官职。墙后为天井,木板墙两边各开一门通后厅。后厅专用于供奉祖先,厅柱题“世德作求笃宗盟以睦九族循循仁让规矩,彝伦攸叙肃家法而振三纲奕奕尹姑衣冠”长联。神龛十分精致,5对精雕隔扇,精巧秀丽,熠熠生辉。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叶氏家庙(敦本堂):始建于明弘治至嘉靖年间(1488—1528),由朝门及家庙组成,均为砖木结构。朝门座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70平方方米;家庙座南朝北,建筑面积378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三进,两天井。家庙的朝门与家庙主体分开,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朝门青砖青瓦青石地板,门前黑漆廊柱上书“世系由来根叶尹,家声自昔著崖州”,点明始祖来自河南叶县,本系源于崖州都督。打开中门,两侧有两副红底黑字的对联,分别是“七叶重光辉翰苑,三枝毓秀耀庐阳”和“政声传东鲁,世泽著南阳”。进朝门,过一小坪,才是家庙门楼。门楼比起朝门来,显得特别精致,鸿门梁三层镂雕双龙戏珠,云水纹环绕,层层相扣,形象逼真。梁枋上悬挂“叶氏家庙”匾额,两边门柱有对联。门楼下的大门为四对落地隔扇门,雕刻工艺精美。进入前厅,厅柱挂一长联:“地分东南橘绿柚黄敢思异地忘真本,天共楚粤湖深海阔总为同天溯大源”。中厅正中悬挂“敦本堂”匾额,左右各一匾,左匾题“太守”,右匾题“太傅(该匾己失)”。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中厅的后壁为一全落地木板墙,墙上挂“府参军”匾额,落款“叶正馨,道光壬丑年”。匾额下方有一木板画屏,画海水之上二龙腾飞,。画下红色底板上书子孙外出做官人员的姓名、官职。墙后为天井,木板墙两边各开一门通后厅。后厅专用于供奉祖先,厅柱题“世德作求笃宗盟以睦九族循循仁让规矩,彝伦攸叙肃家法而振三纲奕奕尹姑衣冠”长联。神龛十分精致,5对精雕隔扇,精巧秀丽,熠熠生辉。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汝城古祠堂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49.洞口宗祠建筑群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洞口宗祠建筑群(含兰陵会馆、钟元帅庙、谭氏宗祠、曾八支祠、王氏宗祠、杨氏宗祠等等)有“天下宗祠”美称的湖南洞口县,境内保存着百十座古宗祠建筑群,结构完整,美轮美奂。一座座宗祠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湘西南的青山绿水间,但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随着19座宗祠陆续列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洞口宗祠之美才逐渐为世人所发现。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兰陵会馆建筑整体系砖木结构四合院,座北朝南,前后五进,通面阔46米,通进深76.82米,占地面积3533.72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戏楼、中堂、寝堂、阁楼、聚义堂,两侧为厢房、钟鼓楼及其他附属建筑。祠前并联三座砖石结构牌楼门,上面饰有龙凤、八仙、山水、花鸟等泥塑和彩绘。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中堂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戏楼
萧氏宗祠位于洞口县城城区西南平溪江中的伏龙洲上。保碑上是“萧氏宗祠红军标语墙”,市保碑上是“红二军团长征革命活动旧址阑陵会馆”,这里是省保单位。萧氏宗祠四面环水,风景迷人。会馆始建于明正统年间,清乾隆五十二年至嘉庆四年重修。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鍾元帅庙,位于洞口县石江镇双江村龙聚山,县内主流平溪江与山门黄泥江、苏河西洋江在此汇合,流入资水。庙宇坐北朝南,前面双江水,背倚龙聚山,山青水秀,鱼雁同翔,景色幽美。整个庙宇被自然岩石拱起,临江而立,溪潭倒影,气势宏伟,如梦如幻。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鍾元帅,名培英,字成仲,号国尚。元至正九年(1349年已丑)九月生,祖籍江西太和鹅颈大丘,后转湖南辰溪龙门溪(现安坪镇王家洲)。曾佑元顺帝江西康山一战(1367年),封江阴侯节度使。江西血战九江战败,元顺帝失位。帅公隐居武冈蒲溪寨。洪武七年(1374年),洪武帝诏复其钦差,江阴侯复职,帅公不就。乙卯(1375年)定居武冈双江堆上守其田园,建文三年(1401年)逝世。后代多住隆回长卜,洞口双江、武冈、绥宁、城步、芷江、会同、四川等地。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谭氏宗祠位于石江镇石田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占地面积2642平方米,建筑面积3024平方米。民国十二年至二十七年相继修复了牌门、戏楼和厢房。台基平面呈四方形,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依次为牌门、戏楼、地坪、中堂、天井、寝堂及东、西厢房,西厢外侧建有厨房等附属建筑。谭氏宗祠前部空间较大,包括戏台在内,为公共活动区;中堂、寝堂为祭祖等活动场所。各建筑之间以封火墙分隔,既有整体感,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大门牌楼造型别致,石刻、泥塑内涵丰富,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旅游观赏价值。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曾八支祠位于洞口县高沙镇红鹅村,始建于清乾隆七年,同治七年至十二年重修。建筑占地面积6425.6平方米。坐东朝西,廊院式砖木结构建筑。前后五进,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楼、阁楼、前厅、过廊、中堂、寝堂、宗圣阁,两侧分别为钟鼓楼、笃亲堂、守约斋、走马楼厢房等。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整个建筑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祠堂内有曾国藩及其子嗣题写的匾额三块,庄重肃穆。1938年秋,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由武昌迁至武冈,简称“黄埔军校武冈分校”,其驻高沙总队队部设此,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寝堂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祠内墙壁上保留有当时书写的军校条例、宣传标语等。现辟为高沙文史博物馆,馆内分设有石刻艺术馆、拓片艺术馆、高沙史志馆、乡贤英才馆、民俗风情馆、中国孝文化博物馆等,展示乡土历史文化。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王氏宗祠位于洞口县江潭村,祠前黄泥江潺潺流淌,后面月形山拱卫,是一座由三进正房二侧厢房组成的四合院。王氏宗祠外形恢宏奇伟、古风肃然,内饰精美灵动、朴实大气,具有洞口宗祠建筑群独特的民俗风韵和地域特色。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王氏宗祠是王氏后人为纪念其祖先王以权元帅而修建。王以权生于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江潭村人,因其为开创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深受朱元璋赏识,后遭陈友谅余部围攻,不幸身亡。为纪念其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王氏后人将其遗体运回家乡殡葬,并修建王元帅宫,塑造神像,永世祭祀。王氏宗祠经数百年沉浮遗存至今,已然成为王氏后人的精神图腾。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杨氏宗祠位于洞口县金塘村,始建与1910年,是民国初期的建筑,宗祠内泥塑、石刻丰富。它的占地面积很大,三进的空间,正门旁边有两个侧门;雕刻非常精美,滴漏雨水的瓦片做成鲤鱼状,喜鹊上枝,龙凤成祥等中国贯有的雕刻。尤以柱础石刻更是一绝,各种石雕动物像栩栩如生,巧夺天工,代表了清末湖南地区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曲塘杨氏宗祠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竹市镇曲塘村。祠前并联三座西洋式牌楼门。中门上四柱冲天,黑柱白壁,与墙帽参差相依。顶部有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与我上次在洞口山门镇蔡锷公馆上那只很相似。大门上方楷书阴刻“杨氏宗祠”石匾,顶部题“清白第”三字。没办法入内,哪怕是从旁边的曲塘完小也被门隔离开,不过可以欣赏下高大的戏楼。杨氏宗祠建于1914年。占地面积3590平方米。坐西朝东。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前后三进,由大门(戏楼)、中堂、祖先堂、两侧厢房和钟彭楼组成。戏台与门楼相背而建,重檐歇山顶。中堂、祖先堂及厢房均为单檐硬山顶,覆小青瓦。各建筑之间以封火墙分隔。戏台活动区作降台处理。后天井两侧钟鼓楼做成骑楼形式,使内外空间隔而不断。1938年秋,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由武昌迁至武冈,简称“黃埔军校武冈分校”,其曲塘分部设此。祠内墙壁上还保留有当时军训用的抗战军事教学地图和“民族兴亡、匹夫有责”、“至大至刚、至高至上”等宣传标语。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洞口宗祠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50.星子宫古建筑群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星子宫原名三元宫,位于张家界慈利五雷仙山与常德桃源县热市镇交界处。修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由知名道长张道会创建,因该建筑位于星子山顶,故改名“星子宫”。明末清初扩建。后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嘉庆十二年(1807)、道光九年(1829),几度改制扩建,形成建筑群。中轴线上依次有百子堂、王爷殿、南天门、星子宫、寝宿殿、火工殿等,建筑物全部用石料砌成,盖瓦为生铁所铸。星子宫气势宏伟、石刻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星子宫古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