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高参88 2021-08-02

1268.安化风雨桥

安化风雨桥是安化先民在县域境内一些交通要道上逢溪架设的便民交通设施,供过往行人歇脚、避风躲雨,故名风雨桥。安化风雨桥均由青石桥墩、木质桥身和小青瓦桥顶三部分组成。桥身为长廊式通道,鹊木抬梁,全部采用卯榫结构,不用一颗铁钉,桥面用木板铺成,两旁有固定的双边木凳供行人休息,桥身两侧都是竖式木栏杆,通风采光极好,视线通透。大多歇山重檐,小青瓦桥顶檐角飞翘,顶上有塔或宝葫芦等装饰。有的风雨桥旁还建有免费为过往行人提供茶水的茶亭。所有风雨桥都是由当地一些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人士捐资修建,通常在桥头立碑或在桥梁上铭有记载捐资、建桥情况的文字。安化风雨桥单体数量达29座,规模宏大,建筑艺术独特,又承载着古梅山地区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纯朴的民俗民风,是多种文明元素浓缩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国务院公布29座安化风雨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燕子桥位于安化县梅城镇启安村六组,东西向横跨伊溪,始建于宋熙宁年间,现存建筑为清道光二年(1822年)。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渠架,两台两墩,棱形分水,四层鹊木;全长约38.5米,通高11米,宽3.8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11空;西桥头有过道和守桥亭,东桥头南北两侧有石台阶级;东、西桥头和桥中间各有一个四边翘角阁楼式硬山顶;中间的脊上压三星宝顶,两侧的为花形装饰,脊角耸立龙形泥塑。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十义桥位于安化县梅城镇十里村十里小学后门伊溪河上,南北向横跨伊溪,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渠架,两台三墩,棱形分水,四层鹊木;全长约65米,通高10.2米,宽3.9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24空,每空长2.5米;北桥头有过道,南桥头西侧有石台阶级。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萧家桥位于安化县乐安镇横市村(原建中村)横桥组柳林溪上,南北向横跨柳林溪,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木结构渠架,两台一墩,棱形分水,五层鹊木;全长31米,通高9米,宽3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14空,每空1.9米;南、北端桥亭顶上加建楼阁式顶,南端楼阁式顶下有“萧家桥”桥名匾额;北端桥头西侧有石级阶梯。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晏家桥位于安化县乐安镇横石村肖家组柳林溪上,南北向横跨柳林溪,建于乾隆年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维修一次。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木结构渠架,两台一墩,棱形分水,四层鹊木;南、北两端东侧鹊木悬空。全长34.8米,通高9米,宽4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11空,每空2米;北端桥头有住房、店铺、厅、厨房、过道等;南、北两端西侧有台级阶梯;南端桥亭顶加建楼阁式顶。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伊溪桥位于安化县东坪镇木子管区王井后龙组柳溪河上,跨东南——西北,建于清光绪丙申年(1896)。大桥为悬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两台三墩、棱形分水;鹊木四层;全长约77米,通高12米,过道宽3.7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30空,每空长2.3米;东南方有桥亭三间,西北方有石阶级。整桥全长:76.8米,廊桥内柱:33根,桥面宽:3.48米,桥高:2.52米,桥内空宽:2.28米。此桥有点特殊,33舍为各姓氏族上及个人单独捐助集合而成,每舍为一捐助单位,梁上标明捐助者。其中有张姓,廖姓,贺姓,林姓,吉姓,周姓,刘姓,李姓,谌姓共八姓族氏,张姓最多11舍,李姓次之4舍,还有贺姓庠生2舍,张姓庠生2舍,姓学政1舍。今天离桥最近的村落王井后龙,全部由张姓后裔居住,其族谱记载最近的居民辈分为修、第、政派。四百年来张姓后裔世代守卫着该桥,每过一段时间会选出守桥人(一般为无子嗣的人,希望守桥积福),守桥人居住在东面三间厢房,西面豆腐房所攒下的碎钱交由守桥人免费给路人泡制茶水,打扫桥面卫生。谦虚、善良、质朴的制茶人,延续着洢溪桥的精神,传承着这条悠久的茶之路。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马渡桥位于安化县东坪镇杨林管区马渡村槎溪河,又名马仔桥,东南——西北横跨槎溪,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大桥为悬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两台两墩、棱形分水,鹊木五层;全长约46.5米,通高10米,宽3.7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22空,每空长2.1米;西北方为石级台阶。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红岩塘桥位于安化县东坪镇杨林管区新局村一组株溪上,南北横跨株溪,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大桥为悬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两台一墩、棱形分水,四层鹊木;全长约27米,通高7米,宽3.8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13空,每空长2.2米。桥南头左右门柱挂木刻对联,横幅是:茶马古道;左联是:梦伴伊人上鹊桥;右联是:情随古道循茶马。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镇东桥又名东坪大木桥、红军桥、东风桥,位于安化县东坪镇中心柳溪河汇入资江的入口处,南北向横跨柳溪,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大桥为悬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两台三墩、棱形分水;全长约75米,通高10米,宽3.8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32空,每空长2.6米;桥面以厚木板铺就。1987年重修桥头亭,砖石结构,重檐歇山顶,檐角高翘,古朴曲雅。早在上世纪40年代,群众还曾把木桥称之为红军桥,因为肖克将军率领的红军二、六军团,1935年长征路过安化,对百姓秋毫无犯,部队夜晚就睡躺在木桥上,第二早就清除残匪,继续长征。长桥不用一钉一铁,而是用1000立方米木材筑而,可见当年木桥设计之精巧,工匠技艺的高超。大木桥顶盖着青瓦,两头檐角高翘,古朴曲雅,雄伟壮观,历来不仅是东坪镇上的一处胜景,也是安化山城连通东西的黄金通道,热闹红火的小商品集贸市场。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卧龙桥位于安化县烟溪镇卧龙村江溪坑上,东西向横跨江溪坑,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大桥为单檐小青瓦顶、木结构梁架,两台,鹊木一层;全长约16.4米,通高9米,宽3.9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7空,每空长2.2米;东端歇亭内立石碑三块;两端桥头有石级台阶。其东端连接通往探溪的青石古道,现存青石古道约2公里,西端是通往溆浦古道。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万善桥位于安化县田庄乡温溪村,东西向横跨耕作土沟,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两台一墩、棱形分水;鹊木四层;全长约36米,通高8米,宽3.5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16空,每空长2.1米;东端桥头有青砖风火墙和石级台阶,西端桥头过亭内嵌刻“万善桥”桥名,之下嵌有七块捐款石碑;过亭南侧通新化,北侧通桃源。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大林口桥[连里茶马古亭]位于安化县渠江镇连口村大林口,东西向横跨石桥塘溪,建于1945年。其前身为石桥,因大水冲垮改建为木桥;大桥为单檐小青瓦顶、木结构渠架,两台,鹊木三层;全长约15米,通高8米,宽4.1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6空,每空长2.5米;桥两端各有青石阶级。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高桥位于安化县渠江镇敷溪村高桥组,西南向横跨敷溪,建于1961年。大桥为三层檐小青瓦顶、木结构渠架,两台,鹊木四层;全长约16米,通高9米,宽4.2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6空,每空长2.5米;桥两端各有青石阶级。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南关桥于安化县渠江镇灯塔村,东北——西南横跨水尾底溪,建于清光绪壬午年(1882年)。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木结构渠架,两台;全长约18.3米,通高10米,宽4.2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7空,每空长2.5米;1994年整修时改桥梁、梁面为水泥板;西南端两侧有石台阶级。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木家桥位于安化县清塘镇木桥村三组,东西向横跨小溪,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两桥头顶各有一个四边翘角楼阁式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渠架,两台,两层鹊木;全长约15.3米,通高5米,宽3.6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4空,每空长3.4米,两端各有青石台阶级。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福星桥位于安化县梅城镇道观村九组,南北向横跨拦路河,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原名落马桥。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渠架,两台两墩,棱形分水,五层鹊木;全长约42米,通高7米,宽3.6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15空;南桥头有石阶级和守桥亭,北桥头西侧有石台阶级;南、北桥头和桥中间各有一个四边翘角阁楼式顶;中间的已经倒塌。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乐善桥位于安化县马路镇严家庄村三组,东北——西南向横跨小溪,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渠架,两台两墩,棱形分水,四层鹊木;全长约16.7米,通高9米,宽3.8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7空,每空1.9米;东北桥端山墙上浮雕“乐善桥”桥名,门柱上雕刻对联“乐已亦乐功全施济,善身兼善世利溥往来”,西南桥端东南侧有石阶级。两桥头有风火墙。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晓溪桥位于安化县马路镇晓溪村,东南——西北向横跨晓溪,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木结构渠架,两台一墩,棱形分水,两层鹊木;全长约23米,通高9米,宽3.8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7空,每空2米;东南桥端过道口上匾额“晓溪桥”桥名,柱上竖匾对联“晓日翡红射出霞光万道,溪水碧绿映衬蓬莱琼楼”;桥两头有石级阶梯。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思贤桥位于安化县江南镇七一村,南北向横跨麻溪,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木结构渠架,两台两墩,棱形分水,五层鹊木;全长57.5米,通高9米,宽4.1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21空,每空2.7米;南、北端桥亭顶上加建楼阁式顶;北端桥头有青石阶梯楼、阁式顶下有青花瓷片并成的“思贤桥”桥名匾额,南端桥头有守桥亭。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复古桥位于安化县柘溪镇双桥村,东南——西北向横跨双桥溪,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木结构梁架,两台两墩,棱形分水,五层鹊木;全长30.8米,通高6米,宽3.8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13空,每空2.3米,两端桥头均有有麻石风火墙和麻石阶梯,门楣上嵌有“复古桥”桥名。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适中桥位于仙溪镇圳中村杨家组,南北向跨杨家溪,建于清宣统辛亥年。大桥为悬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梁架,二台,桥梁中间从河底用两圆木支撑,其上托桥亭;全长14.5m,宽5.6m,高7.5m。中间为过道,两边为歇亭,共5空。南、北桥头顶上各加建四角翘起的楼阁式顶,檐下楷书“适中桥”。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仙牛石桥位于安化县大福镇新桥村桅杆组沂溪上,东南——西北向横跨沂溪,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木结构梁架,两台两墩,棱形分水,四层鹊木;全长34.7米,通高8米,宽4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12空,每空2.6米;东桥头有石级阶梯,西桥头过亭内嵌石碑一块,石碑刻于光绪元年(1875年)。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永盛桥位于安化县大福镇凤泉村,东西向横跨柘木溪,始建于1929年,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大桥为悬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两台一墩、棱形分水;鹊木六层;全长21米,宽5.7米,通高7.5米,过道宽2.5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7空,每空长2.5米、宽0.6米;墩高3.5米,宽2.1米;分水长2米。东端桥顶为亭阁式,空高0.6米,西端桥头有青石桥碑一块,高1.5米,宽0.8米。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烈溪桥位于安化县古楼乡烈溪村烈溪上,西北——东南向横跨烈溪,建于民国年间。大桥为单檐小青瓦顶、木结构梁架,两台;1996年改建时将桥面改成水泥板;全长10.5米,通高5米,宽3.4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5空,每空1.7米。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包台桥位于安化县南金乡包台村黑冲,南北向横跨小溪,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木结构渠架,两台;全长约15.1米,通高6米,宽3.65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7空,每空长2.1米。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大塘桥位于安化县渠江镇大塘村桥下组,南北向横跨敷溪,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渠架,两台一墩,双棱形分水;四层鹊木;全长约20米,通高10米,宽4.1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6空,每空长2.8米;北端为水泥台阶,立石端一块于北端桥头。

漾佳桥位于平口镇漾佳村饶一组,始建于清代,南北向跨漾佳溪,占地面积约52平方米,原建于漾佳溪下游的漾佳村青叶组,1963年因柘溪大坝蓄水,青叶组成为水淹区,当地村民喜爱此桥,将桥原样移至饶一组。桥为鹊木结构,通高约7米,歇山顶铺小青瓦,木结构梁架,高3.6米、长15.4米、宽3.4米,7空;2台1墩。

咏仙桥位于安化县东坪镇中砥管区的辰山(又名神山)。

 栗林思贤桥位于安化县梅城镇栗林村五组,南北向横跨小溪,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木结构梁架,两台一墩,棱形分水,两层鹊木;全长14米,通高8米,宽5.1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12空,每空5米;南桥头顶加建有楼阁式顶。

 蛇山溪亭子位于安化县奎溪镇木榴村蛇山溪,南北向横跨蛇山溪,建于民国年间。大桥为单檐小青瓦顶、木结构梁架,两台;全长11米,通高5米,宽4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6空,每空1.8米。

 苦竹溪桥位于安化县顽沙村苦竹溪上,南北向横跨苦竹溪,建于1795年。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木结构渠架,两台三墩,棱形分水,四层鹊木;全长约70米,通高9米,宽3.8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25空,每空3米;北端桥头至墩之间倒塌。

永锡桥位于安化县江南镇锡潭村麻溪河上,南北向横跨麻溪,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木结构渠架,两台三墩,棱形分水,六层鹊木;全长83米,通高12.8米,宽3.7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34空,每空2.1米;南、北端桥亭顶上加建楼阁式顶;北端桥头建有碑亭,现存石碑五十八块,南端桥亭楼阁式顶下有“永锡桥”桥名匾额,桥头有石级阶梯。永锡桥为安化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风雨廊桥,桥西有个与主桥相连的四合院,为守桥人专住,并行清扫和茶水之职。守桥人的选择非常严格,须桥会头人与巫师卜卦摇签方可确定当时,由于整个县内不通公路,而永锡桥所在地洞市乡锡潭村为"前乡"与"后乡",新化通安化的必经之路。往来过客经此,必须乘船过河。一遇春夏涨水,只能绕道而过,多有费时。而那敢于冒险的急性人,涨水也要船家硬撑过去。于是便有三次翻船死人的悲惨事故发生(桥誌有载),乡绅远客闻知此事,便远近倡议,义捐修桥。自发起捐资到动工修建,到大桥竣工建成,越六载寒暑,耗数十万捐资,牵动二县九乡百姓,可谓当时的大工程。此桥桥墩为纯一色巨石累砌而成。石墩之上为巨大鹊木横卧其上,鹊木上便是由三十九扇木屋互连而成的主体廊桥。屋面盖瓦,以蔽风雨。桥的两头则飞檐翘角,画栋雕梁。正面两只木雕狮子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狮子中间是神态安详、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又称笑和尚,弥勒佛正上方则是金光灿灿的"永锡桥"桥名三字。从桥的上游或下游远望廊桥,但见廊桥如龙似虹,横卧麻溪河上,心中快意腾腾而生。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268.安化风雨桥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安化风雨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