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书房“深圳40年40本书”书单【之一】

 胡洪侠 2021-08-02

2020年七、八月间,应坪山区委宣传部、坪山图书馆邀请,我用一连四个星期六的下午,在“明新大讲堂”开讲“深圳阅读史话”,前后计约十小时。我不想用什么“史论+史例”的套路正儿八经讲历史,而想借“四十年四十本书”这一媒体策划惯用的打法为“壳”,来达成“以书籍证史”“以阅读解史”的初衷。我的方法,是先按自定标准,将深圳的四十年分为四个时段,然后在每个时段的出版物中筛选出十种符合我“自定义”的书。所谓“自定义”,就是如下几条选书的“杠杆”:1,与深圳有关;2,我有话可说,最好多多少少曾经亲历亲见亲闻,至于亲身参与之相关书籍编辑出版者更优先考虑;3,书里书外书前书后要有故事,且这些故事能够勾连或钩沉出一段深圳史实、人物或掌故;4,目前合适讲述。为博采众议,每堂课我都会提供一份由11种书组成的“预选书单”,一一讲述入选理由,然后交与学员讨论,希望他们各抒己见,讲清楚应该去掉哪一种,以最终形成本堂课特定年代10本书书单。群书在前,本本入眼,学员们当然各有所爱,各美其美,舍此留彼的理由往往出人意料,有交流也有交锋。如此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深圳4040本书单渐渐成型,现在到了浮出水面或水落石出的时刻。

还需要说明的是,结课时曾经公布的书单中有杂志两种,一为《现代摄影》,一为《深圳青年》。我对这两本杂志有偏爱;它们在深圳文化品格的形成过程中各自努力,贡献可谓大矣。不过,也有人说,它们毕竟是杂志,列入书单中有标准不统一、体例不合适之嫌。思量在三,决定忍痛割爱,用《新概念英语》《经济学讲义》代替它们的位置。关于这两本杂志,我将来再专门写文章,以弥补此遗憾。

胡洪侠

2020年8月19日

1,《第三次浪潮》

阿尔温·托夫勒著,朱志焱、潘琪、张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3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1984年元旦前后,北上广有很多人都在谈论《第三次浪潮》,而深圳人似乎更喜欢这本书。《深圳特区报》上的文章说,从官员到企业家,深圳人“浪潮”不离口,书店里托夫勒的书都卖断了货。深圳大学还组织专题培训,播放影片,呼吁改革者们摩拳擦掌迎接信息文明。

2,《深圳书市》

外国出版、香港出版图书目录

深圳博雅画廊、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34月印制

入选理由:早在1983年,深圳人就开始办书市了。首届“深圳书市”专门展销港台图书与海外图书,品种过万,规模空前。翻这本目录,你会惊讶地发现,曾经有那么多繁体版、英文版的图书,在改革开放的早春年代就来到深圳。其中有些书在当时的内陆都还只是“传说”,今天即使在香港也都难得一见。

3,《新概念英语》

L.G.亚历山大编,Longman原版,香港引进版

入选理由:“新概念英语”先是从英国来到香港,然后自香港经深圳走向全国。

数十种“新概念”原版教材和上千种英语读物、录音带一起出现在首届“深圳书市”时,点亮了多少人的眼睛。深圳全民学英语在1980年代最是如火如荼,从村镇到海关,从小学课堂到成人英语角,到处都可碰到面向世界的目光与口型。周末,市中心常常有“新概念英语培训班”。实验学校或者实验班里,师生急急学完教材然后拿“新概念”当加餐。很多闯深圳的人,随行的书籍精简再精简,最后留下的书中,一定有《新概念英语》。

4,《希望之窗》

深圳特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的经验

黄振超、陈禹山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9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1984年,关于深圳的书突然多了起来,《希望之窗》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一本。这是第一本介绍蛇口的书,也是第一本介绍特区的书。书名是当时的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书中首次发布袁庚于1984年6月8日在沿海部分开放城市经济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稿《我们所走过的路》。后来的许多所谓“内情”,包括为什么要提“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此文都已涉及。“时间”口号也是首次登上书籍封面。

5,《国际商法》(上、下)

沈达明、冯大同、赵宏勋编,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510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入选理由:改革大幕拉开后,中国第一批学《国际商法》的人中,以深圳人为多。任正非坦承自己因为学了《国际商法》,才搞明白市场经济的真谛:“

一边是货物,一边是客户,中间连接的是法律。”到了2017年,任正非还在鼓励华为员工学这本书。他说:“消费者BG员工要认真学习《国际商法》,多数人可以读简版,并且要对干部进行考试,没有读懂的人不能在分销、渠道等岗位担任领导职务。要真正成为分销系统的战略家和战役管控者,没有学好《国际商法》,那就是迷糊的。”

【按:当年任正非读的《国际商法》未必是图中我找到的这个版本。考虑到1980年代这个版本的《国际商法》最流行,就拿来做个样子。欢迎“举报”任正非读《国际商法》的版本线索。】

6,《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主编,东方出版社198612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想想当年的深圳大学,想想从北京大学南下深圳的汤一介、乐黛云等教授们,他们创办了一个名震海内外的国学研究所,他们办了一份国学集刊叫《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他们把全球汉学界的学术目光吸引到深圳,他们组织内陆的年轻老师面向世界开展研究。这本书代表了那个年代深圳大学的格局与气象。

7,《你不可改变我》

刘西鸿著,作家出版社198710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深圳作家刘西鸿以一篇《你不可改变我》登上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这篇作品获过当时短篇小说的全国最高奖,代表着深圳文学曾经到达过的高度。那是一个人人寻求改变的年代,深圳年轻人的声音却是“你不可改变我”,因为:我有我改变的方向,你有你改变的方向;我们都要改变,我们要彼此支持和尊重;你可以不同意我的改变,但是,你不可改变我。这是继“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之后深圳观念力量的再次爆发。

8,《蛇口风波》

马立诚编,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1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蛇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焦点地区,这里每一声开山炮响,每一句口号流行,每一场管理变革,每一项社会实验,都牵动着八方神经。1988年,几个年轻人和老一辈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冲突,再次引发全国关注,成为人民日报版面上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交锋的话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前浪们在认真讨论“后浪究竟怎么了?应该如何看待和培养后浪”等话题。现在看《蛇口风波》,就像翻阅一宗“风波档案”,常有令人拍案称奇之处。

9,《先行一步:改革开放中的广东》

【美】傅高义著,凌可丰、丁安华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5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现在人们常常提起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很少再注意他1989年写成的《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即使在今天,这本书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他是第一位将关注中国改革开放的目光聚焦到广东的外国学者。他实地踏访岭南各地,用第一手资料研究,以自己的见闻求证,写出了一本平实可信的“八十年代广东改革开放史”。书中对特区尤其是对深圳的叙述今天读来特别有趣。像傅高义这样对日本等东亚地区长期关注、素有研究的学者,在1980年代行将结束之时,也完全想象不到广东尤其深圳今后几十年会发展成今天的样子。

10,《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

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写作组

倪元珞策划、审定,陈秉安、胡戈、梁兆松执笔,海天出版社199112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首先说个人理由:这是我来深圳前了解深圳的“教材”之一,1992年初,在北京三里河一带书摊上初见此书,如获至宝,通宵研读,愈发坚定了闯荡深圳的信心。再说一个“公共理由”:这本书记录的岁月渐渐远去,当年激动万分的场面现在已经平淡至极,当年书中人物深刻乃至痛苦思考的一些观点今天已成常识。今天读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再次确认:深圳的变化速度实在太快了,任何想“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及时反思“的努力,都要冒“很快过时”的风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