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碳”时代来临:百万亿元绿色投资需求呼之欲出

 z55j03b55 2021-08-02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启动交易。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开放,为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打响了“关键一枪”——从企业角度看,碳价将引导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从投融资角度看,碳市场将推动真实碳价的发现并提供长期稳定的价格信号,助推绿色金融的发展。

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启动,哪些投资风口会涌现出来?该如何把握市场机会?还有哪些风险需提前预警?本篇文章转载自《文汇报》7月25日“圆桌论坛”栏目,邀请了行业专家与企业高管共同探讨:在“双碳”背景下,如何布局绿色增长赛道?

马骏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

朱伟卿

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罗施毅

兴业银行总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

郝景贤

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兼商用车技术中心主任

何川

士弘卓越科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

01_
布局绿色 增长赛道大有可为

 记 者 :全国碳交易市场起跑即接近“涨停”,相关行业和各类金融机构都十分看好它的发展前景,那么这背后究竟蕴含着多大的市场空间?


 马 骏 :据此前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测算,今后30年中,由“碳中和”目标带来的绿色投资需求将达到138万亿元,但在我看来,这个数字还是很保守的。2019年开始,我牵头的团队为重庆市做了一份“碳中和”与绿色金融路线图,得出的结论是:仅在重庆,未来30年,由于“碳中和”带来的绿色低碳投资需求就将达到13万亿元。如果以这个数字来估算,未来全国就可能有数百万亿元的绿色投资需求。


 朱伟卿 :2013年起,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7地的首批碳交易市场试点逐步上线,一直到上周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我们公司一直参与其中。在之前的试点中,碳价平均在每吨30元左右,远低于首日成交价的每吨50多元,但即便在每吨30元的情况下,使用新能源发电仍可在碳市场交易中获得每度电3分钱的收益。当然,与国际上成熟的碳市场相比,每吨50多元的水平仍旧显得很“白菜价”,欧盟碳市场的碳排放权配额价格现在已经达到每吨56欧元了。而按照《巴黎协定》,碳排放的价格应在每吨40至80美元之间,未来中国碳交易市场上的碳价水平将比现在更高,新能源项目将获利更多。我注意到,五大电力集团已纷纷启动新能源等碳减排的项目开发。

同时,首批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是2200多家发电行业的企业,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达到40万吨,而“十四五”期间,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等行业也将逐步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之中,等到八大行业全部进场后,覆盖的碳排放量将超过100亿吨,金融机构通过给企业提供绿色金融支撑,将在这个市场上获得巨大的收益。


 记 者 :为什么需要这么大量的投资,具体都在哪些领域?

 马 骏 :大的投资方向,我想至少有两类,一类是现有绿色低碳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比如零碳建筑这种目前已有所应用、但尚不普及的;另外,大量投资还会涌入现在还不太成熟的零碳、低碳技术,包括氢能、储能、CCS(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各类工业节能项目等等,它们都需要大量资金去支撑其发展成熟。尤其是PE(私募股权投资)和VC(风险投资),因为这些技术的不确定性较高,当然潜在的市场潜力也很大。

具体到行业来看,我想主要是能源、交通、建筑、工业这四大领域,它们吸纳了80%到90%的绿色投资。

根据清华能源所的最新报告,预计中国电力行业在2045年基本实现“碳中和”。因为电力作为能源行业,要为其他行业实现“碳中和”留出充足的时间,让这些行业改造它们的工艺和技术,以实现自身的“碳中和”。这样一来,电力和清洁能源领域在未来20多年间的投资需求将是非常大的。据预测,未来五年中,光伏和风能的新装机每年就将超过100GW(10亿瓦特)。


 罗施毅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大概是22亿千瓦,到2035年装机容量要达到40亿千瓦,15年内的增长率约81%,这其中煤电装机容量将被严格控制,增加的绝大部分都是用清洁能源发电的。


 马 骏 :还有一个大领域就是建筑,全球能耗碳排放量中,建筑物占据了40%,而建筑行业的出路就是发展绿色建筑。虽然绿色建筑在我国已经推广几年了,但这些绿色建筑的标准仍是较低的,平均下来它们的减排比例只有20%到30%。未来要想实现建筑行业的“碳中和”,我们需要减排效率更高、甚至是零排放的建筑,绿色建筑技术的改进就需要大量的投资。

我在北京参观过一座零碳建筑,它是如何实现零碳排放的呢?首先,它的照明是不用电的,把楼顶上的自然光反射到每一层;其次,它的窗户隔温效果很好,冬暖夏凉,空调用电就可以降下来。此外,还使用地源热泵等技术。这样一来,它的能耗就减少了80%,而剩余20%的能源则是由屋顶的4块光伏发电板提供的。未来,建筑行业就可以大规模推广这种技术,建设一批零碳示范园区。


 记 者 :除了这两大行业,还有哪些领域值得关注?

 郝景贤 :“双碳”目标下,汽车行业是被聚焦的行业之一,它其实也是“用能大户”。目前我国碳排放量的前三位,第一是能源、第二是冶金、第三就是交通行业。在整个交通行业中,汽车产品所使用的碳排放占交通行业的80%,平均每天汽车的碳排放量占据了全国一天碳排放的8%。因此,汽车行业如何提升技术、绿色转型,也是“双碳”目标下的行动重点。


 马 骏 :交通领域最重要的实现零碳的技术路线就是电气化,所以我经常开玩笑,建议大家不要再买燃油车了,因为很可能在燃油车的寿命还没用完时它就不能上路了。比如现在海南省就已经发布相关规划,将在2030年禁售燃油汽车。未来,电动车的销售、投资、研发都将高速增长。


 郝景贤 :我再补充一点,汽车行业中,不仅仅是汽车会产生碳排放,整个汽车产业链非常长,从供应链到生产过程、再到产品的消费以及售后保养、乃至于今后的回收,要实现“碳中和”,需要产业全过程的努力。


 马 骏 :“碳中和”目标是全国的目标,不是要所有行业和所有区域都一刀切式地达到零排放,而是排放量经正负相抵达到中和目标。某些工业领域可能是减排不到零的,最后我们需要用什么东西来中和呢?那就是碳汇,具体指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纳能力,林业碳汇就是其中一个主要方向。我的团队现在就在福建南平协助当地设计和开发符合国际碳汇标准的林业资产,这些林场种出来的树,其碳中和功能可以计算出来进行交易。


 罗施毅 :兴业银行也在探索林业碳汇、海洋碳汇、草原碳汇等项目。


02_

“碳中和”背景下

投资机遇与挑战并存

 记 者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的,在巨大的市场前景下,投资者需要防范哪些潜在的风险,提前预警?


 马 骏 :金融风险有两类,一类是物理风险,一类是转型风险。所谓物理风险,是指如果我们对气候变化无动于衷,那么未来可能出现海平面上升以及干旱、山火、台风强度和频率的上升,都可能导致大规模资产的损失。但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已承诺实现“碳中和”目标,物理风险由此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关注点就转移到了转型风险。承诺“碳中和”的国家,所有企业都要在30多年的时间里转型成为低碳和零碳企业,否则就要出局。但当那些无法转型的企业离开市场的时刻,它的估值会变成零,贷款就会变成坏账,金融风险就由此产生了。国际上一些国家已经对此进行估算,荷兰说其银行业大概有10%的金融资产面临较大的转型风险,法国则有8000多亿欧元的资产面临转型风险。


 记 者 :物理风险很好理解,那么转型风险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马 骏 :我以煤电企业为例进行说明。对煤电企业而言,首先是需求下降,因为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使用清洁能源而减少对煤电的需求;其次,新能源成本在过去十年间已经大幅度下降,光伏、风力发电的成本已经下降了80%,未来还将继续下降,并可能降到只有煤电成本的一半,这时煤电就要被迫降价,利润空间压缩;同时,碳价也会升高,无法有效减排的煤电企业还要花更高的价格去购买配额,成本还会上升。

而现实中,不仅是煤炭,钢铁、水泥、铝业、航空、造纸、化工、石化等所有的高碳行业都面临同样的风险。


 记 者 :有什么办法应对转型风险吗?

 马 骏 :目前已经有部分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考虑要提高煤电等行业的金融风险资产权重,并提高煤电企业这样的“棕色贷款”的成本。

金融机构还要做几件事来应对转型风险。比如,金融机构要开展计量和披露“碳”信息,要了解所持有的棕色高碳资产的数量和比例,还要把发放贷款产生了多少碳排放算出来;其次,金融机构要开展“环境气候风险分析”,就是指针对环境气候政策和技术因素而引起的金融风险进行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要算出未来五年、十年中会出现多大的坏账;第三,对存量高碳资产,要通过指导其掌握转型技术路径,获得股权融资,改善管理,采用转型金融产品,最终实现向低碳和零碳转型。


03_

力助“双碳”目标

绿色金融、科技成“利器

 记 者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有哪些赛道值得布局?

 何 川 :绿色金融和绿色科技是“双碳”目标的两个最重要的方向,与这两个方向相关的赛道都值得关注。

例如,保险业在绿色事业中就有广阔的“用武之地”。绿色保险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风险保障,二是征信功能,基于这两项功能,保险行业正在以及将来都可以发挥极大作用。

最直观的就是对环境污染的保障,目前保险业在环境污染保障方面的总保额已达到了300多万亿元。同时,在碳交易中,保险业可以为企业在绿色转型融资和交易行为中提供保障;此外,随着绿色科技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产品和新需求,保险公司可以就此提供新的保险产品,例如现在大家都很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安全,会不会自燃?于是就出现了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使用和回收各个环节的保险,并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另外,保险资产还可以与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信贷一起配合,为企业提供“组合拳”绿色产品。


 郝景贤 :绿色金融服务“双碳”目标大有可为,从产业角度而言,我更看重绿色技术驱动创新转型。

为了实现“双碳”目标,我们汽车行业最关注的就是电气化和智能化。要达到“碳达峰”“碳中和”,新能源汽车无非就是三条技术路线,减碳、零碳、负碳,相应地,减碳技术路线的典型产品是混合动力汽车、零碳产品是使用绿色能源的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而负碳的话,汽车行业本身无法实现,只能通过与其他行业合作达到“碳中和”目标。

在上面这三种技术路径中,还有部分的科技难关需要攻克和进一步完善,比如氢燃料方向就是其中之一,现有的氢燃料成本高、来源尚不完全绿色、生产量也不能满足需求。包括上汽在内的汽车行业,在面向未来的氢燃料电池领域,正积极投入技术研发,推动商业化落地。


 马 骏 :金融机构也可以借此机会进行绿色重构,我建议要干这么几件事:第一,在公司治理层面上必须强化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理念,强化ESG落地的能力,并且要有专门的董事来负责ESG业务,要设立ESG专业委员会和部门;第二,要有明确的量化战略目标,比如未来几年要提供多少千亿元的绿色投融资,绿色信贷的比例要增长到多少,棕色资产的比例要降低到多少;要把资源配置到那些你需要支持的方面,包括产业、产品的研发等等,同时重点控制那些由于环境和气候因素可能带来风险的敞口。


 罗施毅 :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就进行了很多的创新。举一个例子,比如企业发行的债券是可以跟碳足迹或污染物排放表现挂钩的,债券的付息利率不是固定的,而是浮动的,它的利率取决于企业的碳足迹或污染物排放表现是降还是升,如果客户的碳足迹或污染物排放表现比预期降更多的话,那么债券的付息利率就可以降下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动力,让它努力减污降碳。


 马 骏 :在碳交易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对二氧化碳量进行识别和计算,这就要靠数字技术的加持。过去我们对绿色的理解,大多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中,比如我们建了地铁、轻轨、光伏发电、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等设施,这些设施的绿色属性是肉眼可见的,不需要贴标和评估。然而,未来越来越多的绿色项目和绿色经济活动是肉眼无法识别的,比如大量的绿色消费,你的消费品是低碳的还是高碳的?你住的房子是否属于低碳?今后所有这些行为都将依靠数字技术才能够去识别、量化、跟踪它的碳排放,以及产生的环境效益究竟有多少。因此,需要物联网、人工智能(AI)、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实时监测,以及区块链等技术来交易以绿色活动为基础的绿色资产。

□ 文汇报记者/张天弛
□ 本文节选自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文汇报》合作专栏“复旦—文汇管理学家圆桌谈”,发表于2021年7月25日《文汇报》。文章内容出自“碳中和,绿色增长与未来世界”——202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香港校友联络处主题论坛。

 IFBK 0802  The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