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自驱型成长(十五)

 欢丸妈妈陈霜 2021-08-03

让年轻人保持健康控制感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他们对成人世界狭隘而扭曲的看法,以及对成功和享受生活所需的条件的错误认识。这些观点助长了恐惧感和竞争性。它们会影响成绩优异的孩子,对于他们而言,对成功之路的刻板看法会招致不必要的压力感、焦虑感和心理健康问题;它们也会影响成绩不佳的孩子,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年轻时就认为自己永远都不会成功,所以压根就不想做任何尝试。

这些孩子对成功所需要的内容有着深刻的歪曲。这种偏见有时来自他们的父母,但也可能来自学校或其他同龄人。无论是潜移默化还是被动植入,他们都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如果他们不是拔尖的好学生,他们就会成为窝囊废,然后在50岁的时候,还要在麦当劳打工。

真实情况其实这样的:我们成功是因为在某样我们既好接受又愿意投身于其中的事物上足够努力。我们需要这样告诉我们的孩子,成功的学生所需要的技能,其实在很多方面与能够那些带你获得成功事业和美好生活的技能有着很大不同。

要想当一个每门课都拿A的学生,从定义上看就需要有非常高的对各种规范的服从度,而这其实并不是通向伟大成功的途径。能力并不能简单地为成绩所衡量。

不过别曲解作者的意思:做一个好学生并在名校拿到学位显然有其好处,但的确还存在其他的人生道路。一旦我们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一条路上,就会让很多孩子感到遭遇了冷落。

真正的现实

  • 大多数美国人没有大学文凭。

  • 许多完成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学业的人在追求学业成就的过程中走过弯路。

  • 许多当年是优等生,后来又成功创业过的成年人日子其实过得并不如意。

  • 你上不上大学,以及去哪里上大学都不能为你的生活设下不可更改的路径。

  • 追随你的激情所在,这要比勉强自己投身不做不行的工作更能让你活力充沛。

  • 目前在美国有超过3500种职业供所有人选择,而其中的许多岗位并不需要大学学位。

多样性的美德

因为有了民众才能的多样化,社会才得以茁壮成长。我们需要梦想家、艺术家和富于创造力的人才,我们也需要企业家和开拓者、身体强壮的人,以及各类能工巧匠。

我们发觉有这样一个问题——在高中里面尤为普遍:一个孩子只有在方方面面都优秀,从语文课到科学课再到外语课样样好,人们才会认为这个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而环顾四周,想找到一个差不多在各方面都比较强的人简直太难了。这就使得“做最棒的学生”这种目标直接意味着要不断地拿自己跟他人做比较。这有时的确能起到“知耻而后勇”的效果,但在大多情况下,这么做反而会让人的动力进一步流失。变成熟的表现之一,就是知道了何时放手,以及学会取舍。换句话讲,你的成功之路不可能靠着不断扶持最弱的技能,直到把它打造得足够出色来达成。少年时代的任务不仅有探索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有探索他在哪些方面比其他大多数人更擅长,还要在这些方面多加投入。这并不是说要放弃他生来不擅长的所有事物。在学校和生活中,毕竟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是必须掌握的,即使是在很难学的科目中,也有着必须学会的知识。但是识别和培养你的天赋所在,这肯定很有价值。

作者们已经发现,只要简单地把世界的真相(包括作为好学生有怎样的好处)告诉孩子,就能增加他们的灵活度和动机水平。这能激励那些缺乏动力的孩子转移认知重心,以前是“要成功就得上刀山下火海”,现在是“为了给整个世界做出重要的贡献,我可以从许多种让自己成长的方法中选上那么几个。”

接下来作者举了六个例子,我就不具体讲了。

“但是……”关于替代路线的问题

父母经常会反对这样一种观念,即达成成功、充实的生活,总有不同的替代途径。其部分原因是父母很难将他们的自我与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完全分开。

考虑到机器人技术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新技术的影响,没有人能预测5~10年后的工作场所到底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知道新员工需要有技能,但我们不知道这些技能需要以什么样的教育为前提。

论证金钱和成功之间的差异并不在我们的专业领域之中。然而,我们确实认为这有助于让孩子知道,虽然收入水平和自我报告出的幸福感水平高度相关,但是这种相关性在非常低的的收入水平上,要比在高收入水平上强得多——与此同时,只要超过一个很低的财务舒适度,收入增加和幸福感提升之间就没有相关性了。

作者推荐了几本书,《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让工匠精神回归》、《耕种·食物·爱情》《让天赋自由》。

最后,你可以帮助孩子保持控制感,指导他投身一种令人满意的生活的最好方法,就是教他自问如下两个问题:我真正喜欢做的是什么?我能比大多数人都做得更好吗?

今晚怎么做

  • 与你的孩子一起列一份清单,上面有你们能想到的所有不同工作。

  • 与你的孩子分享本章中提到的替代路线的故事。

  • 对你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惊喜或失望保持开放的态度,对于你的父辈与祖辈对你的影响也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对于你自己身上发生的转变,同样要保持开放的态度。

  • 鼓励你的孩子去找一个人生导师,这个人有他们所钦佩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帮助和指导他们。孩子往往更愿意接受父母之外的大人的指导。

以上就是这本书全部的内容,这本书我觉得值得买一本反复阅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很多想法。读书分享暂时就到这里,下次我再遇到特别好的书,再来与大家共读,谢谢大家的收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