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父亲

 淮阴语文 2021-08-03

我的父亲


□徐化波

      我的父亲徐金祥先生,1921年2月18日(农历)出生于淮阴县南陈集公社学田大队一个普通农民家里,与中国共产党是同龄人,如果他现在还活着,今年应该是100周岁了。然而,就在2013年8月13日,因患急性脑溢血离世,距今已过去8个春秋。

       父亲虽然走了,但他那宽人律己、忠厚传家的品质一直深深影响着我们这些子孙后辈。

       父亲常教育我们: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与人相处,吃亏是福。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有半亩八分不等的自留地,左邻右居常因地界发生纠纷。而父亲从未因此与邻里产生过矛盾。即使有时候明显感到自家地越来越“瘦”了,他也是和颜悦色地提醒左邻右舍,至于是否还原,也就不再过问。我们兄妹几个曾因此多次向父亲提出严正“抗议”,每次父亲都是淡淡地对我们说:“都是乡里乡亲的,多一犁少一犁也就是多种一行少种一行的事。左邻右居相处,和睦重要,吃亏是福啊!”

       父亲还常教育我们,人活在世上不容易,谁家都会遇到点难事。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尽自己的能力给予帮助,有钱帮钱场,没钱帮人场。张三李四哪家要是遇到红白喜事,他总会主动送去十块八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970年春天,一个邻居家盖房子,他起早贪黑帮人挑水,和泥,打草,垒墙。尽心尽力,就像自己家建房一样,而且不在人家吃一顿饭,喝一口水。有人问他,老徐啊,你这样做,图个啥?他笑笑说:“都是一块土上沾亲带故的人,谁家还没有个难啊?”

      父亲一生秉性耿直,宁折不弯。1939年,父亲秘密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一名正式共产党员。1940年,受党组织委派,以卖油为掩护,用三斤豆油换一张国民党员证,进出淮阴城侦探日伪军情报,并及时准确的把情报送到党组织手里。后来,委派他的三人中有两人在解放淮阴城时牺牲了,另一人下落不明,这人叫薛化波。文革中,有人说父亲是叛徒,因为入党是秘密的,知道的人少;而凭国民党员证进出淮阴城都是公开的,众人皆知。红卫兵组织批斗他,折磨他,让他挂牌子游村游街,逼迫他承认是叛徒。但父亲心怀坦荡,无愧于党,宁愿忍受心灵的伤害,肉体的折磨,宁死也不承认。直到1978年,已任安徽六安军分区副司令员的薛化波,写来一封证明信,这事才得以澄清。

今天,父亲虽已离开我们这么多年,但他那吃亏是福的生活理念,助人为乐的做人观念,宁折不弯的处世信念,无时无刻不警醒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今天,得以告慰父亲的是:您当初选择加入的中国共产党,业已走过百年征程,正带领全国人民走上小康之路,奔向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您的子孙后代,也正踏着您的足迹,践行你的教诲,传承你的意志,正派做人,踏实做事,在各自的岗位上小有所成,生活幸福。您可以含笑九泉了。安息吧,我的父亲!                        

                       2021.7于淮安





徐化波,男,淮安市淮阴区南陈集镇人,1954年出生,1977年开始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教学风格幽默、诙谐、风趣,深受学生喜爱。教学之余,笔耕不辍,常有论文、散文、随笔见诸报刊。为人豪爽,喜爱交友。人生格言是:知足常乐,助人为乐,开心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