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高参88 2021-08-03

五、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共计329处)

本篇要目:

*********************************

1608.东堂

清                          北京市东城区

1609.基督教中华圣公会教堂

清                          北京市西城区

1610.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

清至民国               北京市昌平区、延庆县

1611.通州近代学校建筑群

清至民国                     北京市通州区

1612.西交民巷近代银行建筑群

清至民国                     北京市西城区

1613.辅仁大学本部旧址

清至民国                     北京市西城区

1614.盛新中学与佑贞女中旧址

民国                         北京市西城区

1615.四九一电台旧址

1918年                       北京市朝阳区

1616.李大钊旧居

1920~1924年                 北京市西城区

1617.长辛店“二七”大罢工旧址

1923年                       北京市丰台区

1618.基督教中华圣经会北京分会旧址

1928年                       北京市东城区

1619.北京大学地质学馆旧址

1935年                        北京市东城区

1620.焦庄户地道战遗址

1943年                        北京市顺义区

*********************************

1608.东堂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北京东堂,中国天主教教堂。在北京东安门外八面槽路东,今东城区王府井大街东侧。由天主教神父利类思和安文思始建。两人于清初被清兵带至北京,初在肃王府当差,并从事传教活动,顺治十二年(1655)获世祖福临赐地和宅院,遂在此兴建教堂。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其堂奉圣若瑟为主保,因与原宣武门内西堂(即南堂)相对应而称为东堂。康熙五十九年(1720),东堂因地震而倒塌, 次年重修, 堂内曾保存郎世宁所绘圣像多幅。嘉庆十二年(1807),因教士夜间搬藏书籍而引起火灾,教堂虽未遭损坏,随之却被清廷没收、拆除,住堂神父福文高、李拱辰亦被强令移居南堂,由此东堂遂废。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咸丰十年(1860),东堂被退还教会, 但堂体已毁,仅剩街门。光绪十年(1884),田类思主教募捐巨款,在原址重建罗马式大堂, 此堂于1900年6月又被焚毁。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1904年,法国和爱尔兰传教士利用“庚子赔款”再建东堂,保存至今。该堂坐东朝西, 以青石为基,正面开三门,两侧另有旁门,堂顶立有3座十字架。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其正门石柱上有“庇民大德包中外、尚父宏勋冠古今”之楹联,横额题为“惠我东方”。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两侧挂有多幅宗教绘画。该堂于1980年修缮,并恢复天主教礼仪活动。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东堂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09.基督教中华圣公会教堂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中华圣公会教堂又名安立甘教堂。位于西城区佟麟阁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英籍主教史嘉乐雇佣北京工匠建造,时为华北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基督教中心教堂。时为华北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基督教中心教堂。主体建筑面积947平方米,附属建筑5955平方米。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屋顶为中国式坡顶,顶部有2个八角亭作为天窗及钟楼。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教堂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建筑面积约640平方米。建筑格局是经典的巴西利卡平面,但山墙则采用中国硬山式,并在屋顶修建八角石亭作为钟楼,中西合璧别有韵味。教堂坐北朝南,大门为中式,开在南侧硬山山墙上。两侧与上部刻有匾额,右款为“此城真主殿”,左款为“此乃上天门”,横批是“可敬可畏”。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在门口的墙上还镶有4通石碑,其中一通为1918年北京坐堂信徒为纪念中华圣公会会长伯里夏所立。堂内装修更加漂亮,全部使用上好的木材建造。堂内木柱为棕红色,地上铺敷厚木地板。进入堂门即为教堂的洗礼池,教堂平面十字处设立圣坛,圣坛亦为木质,四周围以中式红木围栏,雕有花草装饰,蔚为壮观。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教堂坐北朝南,平面呈拉丁十字式,外形为中国传统风格,砖木结构,灰砖清水墙面。教堂中央部分作成交叉的两个硬山建筑,两侧廊做成单坡硬山形式,比中央部分低。中央部分上部做侧窗装饰。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在屋顶的两个交叉点上各设攒尖亭一座,作为钟楼与天窗。教堂入口位于南立面硬山山墙上,中国传统大门式样。入口两侧下部镶嵌匾额四块,包括故主教鄂工方智纪念碑、中华圣公会主教史碑等。教堂内部采用木柱支撑,木柱上为三角桁架。教堂内部多采用中国传统装饰。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1949年后圣公会退出中国大陆地区,中华圣公会救主堂成为办公场所。目前圣公会教堂被营造为CBC建筑设计产业园,在这里不定期举办与建筑、城市相关的展览与讲座等文化活动。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中华圣公会教堂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10.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指的是青龙桥火车站所在的南口至八达岭段,是百年京张铁路保留较完整的一段,在20公里的距离中,分布着南口、东园、居庸关、三堡、青龙桥5座老车站,而青龙桥火车站早在2008年就已被首都博物馆确定为工业遗产,老站房和詹天佑墓等都进行了修缮和恢复原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公众开放。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寻访南口至八达岭段的老车站,青龙桥车站是目前保护最好的一座百年车站。据站长杨存信介绍,虽然火车站早已不再办理客运业务,但每天列车仍然不断,S2线的和谐号列车和部分普通列车在这里进行技术性停车(车头变车尾,车尾变车头,从人字形铁轨的另一边折返下山,用延长距离的方法减缓了列车的爬坡坡度)。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在这座车站里,还可以看到詹天佑建造的著名“人字形铁路”的尽头。每天有不少游客徒步几公里山路慕名前来参观。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詹天佑铜像旁的黑色护栏是由1909年在京张铁路上使用的马莱型蒸汽机车的内热管焊接而成。三根分别铸造于1898年比利时、1905年英国和1915年美国田纳西的钢轨静静地躺在后院,人工道岔、油灯座、苏州码子书写的老标志等都是珍贵的百年文物。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11.通州近代学校建筑群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通州近代学校建筑群,位于北京市通州区,通州近代学校建筑群是2013年认定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分布在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北京市通州区第二中学、北京护士学校内。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潞河中学:今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的前身。历史可追溯至1867年12月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江戴德夫妇在通州新城开设的男童寄宿学校“潞河男塾”。1889年,华北公理会在通州创办“潞河书院”。1900年遭义和团烧毁。1902年,潞河书院自北京迁回通州。同年秋,美国公理会、长老会、英国伦敦联合会在通州重建学校,将“潞河书院”改成“协和书院”。由此形成了后来的潞河中学建筑。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潞河中学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富育女校:今北京市通州区第二中学的前身。历史可追溯至1904年美国公理会海外布道会传教士富善慕柯的夫人撒拉在通州新城南门外西侧的护城河南岸创建的“安士学道院”,该院专门向妇女布道。由此形成了后来的富育女校建筑。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富育女校教士楼、百友楼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北京护士学校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玉带河大街70号,原是华美学校,华美学校于1889年由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建立,在北平和平解放前,这所学校是美国在华人员的子弟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校停办,此后该校校址一直被当作卫生人员的培训场所及卫生类中等专业学校使用,后来长期占用该校校址的北京护士学校的前身是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于1905年创建的“仁光”高级护校,1949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接管,1953年改为北京市立第二护校,1958年迁入原华美学校校址,1981年更名为“北京护士学校”,北京护士学校现仅存四座洋楼,为中华民国时期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原为教会财产,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作为医疗教育机构使用至今。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华美学校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华美学校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通州近代学校建筑群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12.西交民巷近代银行建筑群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西交民巷近代银行建筑群位于原西城区辖区内的中央银行旧址、大陆银行旧址、保商银行旧址、中国农工银行旧址、户部银行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中央银行旧址位于西城区西交民巷17号(西)。中央银行旧址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央银行设在北平的分行。中央银行为1928年国民政府建立的民国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北平分行于1931年建成随后开始办公。1931年9月10日中央银行北平分行成立,由天津分行管辖。1935年6月11日改为二等分行。北平沦陷期间,被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总行占用。抗战胜利后,升格为一等分行。1945年恢复营业,1949年2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金融处接收,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办公用房。2006年交由中国钱币博物馆使用。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中央银行行址设在西交民巷靠东段,系南北走向的一座二层大楼。建筑为砖混结构,外立面为花岗石装修。其门脸朝向西南方向,入口在街转角处作半圆形、西洋柱式外廊。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大理石台阶,汉白玉石门套、窗套,门头装饰高浮雕徽记,门厅大理石柱饰,地面采用彩色大理石铺装。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外立面为花岗石装修,一层为长方形窗套,外立面用块石效果装饰。二层为拱券式窗套,屋顶外檐用瓶座栏杆作女儿墙。室内墙壁镶嵌整块大理石。整体保存较好。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保商银行旧址位于西城区西交民巷17号(中)。1995年以“保商银行旧址”之名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与大陆银行旧址、中央银行旧址、中国农工银行旧址、户部银行旧址合称“西交民巷近代银行建筑群”,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银行地上三层西洋式建筑。钢混结构,地上三层,立面用花岗岩作希腊柱廊,檐口突出,坚固质感强。整体保存完好。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保商银行原名北洋保商银行,创办于1910年,原是为了清理天津商人积欠洋商款项,维持天津华洋商务而设,所以名为“保商”。总行设天津。1919年,该银行设立时的全部目标均实现。1920年,该银行改组为普通商业银行,董事长为周自齐。此后设北京分行,初设前门打磨厂,后迁至西交民巷新楼,成为银行总办事处。1937年七七事变后停业。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1938年2月,日本控制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该楼设立了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曾在华北地区流通的货币“准备票”便由该银行发行。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从石家庄迁到北平,行长和综合处室在大清户部银行旧址办公,各专业部门则在北洋保商银行旧址办公。1979年中国银行自中国人民银行分立,总部设在西交民巷17号。该楼现为中国钱币博物馆。

【北京ã€'西交æ°'å··è¿'代银行建ç­'
大陆银行旧址位于西城区西交民巷17号(东)。原大陆银行北京分行办公地。大陆银行成立于1919年,总行设在天津,后于1942年迁至上海。大陆银行的创办人是谈荔孙,曾历任中国银行南京分行经理、北京分行经理。大陆银行北京分行大楼始建于1924年,于1924年2月18日开始营业,1952年2月结束营业。大陆银行北京分行最初在前门外西河沿路南,后来在西交民巷靠东段建筑大楼。

北京西交æ°'å··è¿'代银行建ç­'群

大楼坐北朝南。由贝寿同设计,仿英国银行建筑,基泰工程公司承建,是建国前北京中资银行中建筑最豪华的一座。它的平面基本呈方形,右后方突出一小部分。大楼主体地下一层,地上五层,钢混结构,用三式划分,基座用整块方花岗岩砌筑,立面为西方古典式,基座用大块花岗岩砌筑,上层檐口出挑较大,入口大门作重点装饰,三层拱门内嵌帕拉迪奥母题券柱、多利克柱式,两侧又镶贴科林斯壁柱。正中方形钟楼上覆穹隆顶的四面钟,母钟连接子钟。楼内设备十分富丽堂皇,大楼营业厅内有大理石柜台,楼顶镶嵌彩色玻璃,室内的设备及家具均为特制。比例适度,保存完好,是中国建筑师设计西方古典建筑水平较高的一座。现由中国银行总行使用。

   1955年3月中国农业银行成立后,由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使用,直到1957年中国农业银行并入中国人民银行。1979年,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出,总行设在该楼。后来,该处建筑成为中国银行北京前门支行营业楼。如今,该建筑为中国钱币博物馆使用。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中国农工银行旧址位于西城区西交民巷50号。中国农工银行前身是1918年民国北京政府财政部设立的大宛农工银行,1927年改称中国农工银行。1931年总行迁至上海,北平改为分行。1950年停业。现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使用。该建筑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约1938平方米。立面用水刷石及花岗石装饰,为欧洲古典风格,大门入口处作柱廊,柱式为爱奥尼式,内部装修豪华。保存较好。从建筑风格与建造年代来看,属于优秀民国建筑。

北京西交æ°'å··è¿'代银行建ç­'群

这幢楼现为中国记者协会办公楼,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的外景就曾在此楼拍摄。为修建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该楼向西被平移大约50米,并顺时针旋转3度。中国农工银行旧址现位于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的西北侧。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西交民巷56号中华汇业银行(北京分行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户部银行旧址位于西城区西交民巷甲25号。原为巡视中城御史衙署的所在地。大清户部银行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北京成立,是中国历史上首家国家银行所在地。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廷将大清户部银行改称为大清银行,成为中国最早的中央银行。1912年8月,民国政府将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1928年北洋政府统治结束后,中国银行变为特许的国际汇兑银行,位于北京的该处改为中国银行北平分(支)行。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从石家庄迁到北平,行长和综合处室设在大清户部银行旧址,各专业部门设在北洋保商银行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西交民巷近代银行建筑群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13.辅仁大学本部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辅仁大学本部旧址位于定阜街1号,校址原为涛贝勒府花园及马厩所在位置,1925年3月租与罗马教廷使用。1930在府内花园南边空地和马圈位置建成教学主楼,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辅仁大学,1952年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此处校址改为化学系校舍,后由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管理使用至今。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辅仁大学新楼,1930年建成。新楼为2层砖混结构,正门为三层,有四面围楼和中间楼房围成两个天井外墙磨砖对砖砌造,墙身厚重,收分明显。正门为汉白玉大拱门,3个歇山式屋顶,屋脊正中竖十字架,四角加歇山式角楼。立面上混杂使用中国古建筑手法,有绿琉璃瓦屋顶、汉白玉须弥座。杂有南方封火墙、封檐板和小泥仿木斗拱。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辅仁大学前身为英华(《大公报》主要创办人)、马良(毁家兴学,创办震旦学院)创立的辅仁社。英、马2人受天主教会之托办辅仁大学,美籍教士奥图尔任校长,后由教育家、广东省新会人陈垣出任校长,有政界、文化教育界名流张继、胡适、傅增湘、翁文灏、沈兼士等任董事,执教者多为卓有成就的学者。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辅仁大学先后设文、理、教育3学院,规模大时有4个学院、13个系、6个研究所。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辅仁大学,1952年并入北京市师范大学,后为北京市师范大学化学系,现为北京市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辅仁大学有校友50多人,其中有刘乃和、邓昌黎、叶嘉莹、邓肇豪等。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辅仁大学本部旧址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14.盛新中学与佑贞女中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盛新中学与佑贞女中旧址位于西城区教场胡同。建于1928年,原为法国天主教仁爱遣使会所属两所中学。存有教室楼2栋,礼堂1座,砖木结构,欧洲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立面三段划分,红瓦坡屋顶,红砖清水墙嵌以石料装饰。现为北京四中初中部使用。1992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东、南至北海的保护范围,西、北至北京四中初中部西墙及北墙。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盛新中学与佑贞女中旧址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15.四九一电台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四九一电台旧址是北京市朝阳区一处近现代广播发射电台日式建筑群,又名为双桥电台,又称民国海军通信基地旧址。属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位于中国北京市朝阳区豆各庄乡双桥村,始建于公元1918年2月21日,于1923年7月底竣工。共建铁塔6座、高200多米,发射机楼一座,及7座宿舍小楼,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均为日式建筑风格。主楼为二层小楼,周围是配套建筑,周边有发射塔。截止到2013年5月存有5座建筑。四九一电台旧址是中国最早的电台,历经了北洋军阀、日伪统治和国民党政权统治。并于1949年10月1日向世界各地的报道中国开国大典的情况。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一号楼:建筑面积430平方米,旧时为电台官员住舍。截止2013年称广发阁1座;此楼坐落于院的南端,楼门朝北。一层有房屋8间,二层有房屋4间,木质楼梯,室内陆面均为实木地板铺装。并设有欧式铸铁壁炉,保存完好。楼的基石为花岗岩,楼体为桔黄色,楼顶为不规则多坡式顶,上面覆盖着红色片瓦。门窗的边框以水泥砌成拱形和方形均为白色。错落有序,方圆结合。楼的建筑形状为丁字形东西走向。始建于1920年。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二号楼:建筑面积230平方米。旧时为住地官兵俱乐部旧址。坐落于庭院的南端。楼门朝北。一层有房屋3间,如今室内已改成为电台展览厅。顺木质楼梯进入二层,有房屋5间。室内陆上均为实木地板铺装。楼基为花岗岩石堆砌,有的高达2米。门窗框有圆形、拱形、长方形。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三号楼:建筑面积167平方米,坐落于庭院的西端。楼门朝东。为民国海军通讯基地的官舍旧址。一层有房屋7间,二楼有房屋3间,木质楼梯,室内陆面上均铺实木地板。有铸铁壁炉。桔黄色楼体高低结合,南北走向,楼基为花岗岩,楼顶为多面坡,红色片瓦。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四号楼:建筑面积759平方米,旧时为官兵和技术人员的住舍。坐落于庭院的北端。楼体东西走向。一层东面房屋7间,西面房屋7间,中间为楼门洞,坐北朝南。二层东面房屋6间,西面房屋6间,中间房屋3间。室内均为木质楼梯,实木地板,有欧式铸铁壁炉。此楼的基石为红砖砌成。楼顶为两面坡式,上面覆盖着红色片瓦。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五号楼:建筑面积409平方米,坐落于庭院的北端,楼基为红砖砌成。旧时为工程技术人员住舍。楼顶为两面坡式,楼门坐北朝南。分隔成三个门洞,东门洞内一层有房屋4间。二层有房屋3间,中门洞内一层有房屋4间,二层有房屋3间。西门洞内一层有房屋4间,二层有房屋3间。均为木质楼梯,室内陆面上均铺有实木地板,有铸铁壁炉。为复式结构。六号楼、七号楼已不存在。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机房:建筑面积2767平方米。楼门朝西。楼体南北走向约50米长。仿军舰形状。旧时为民国海军通讯处。楼高6层为塔式,登高望远,俯瞰四周,周围一切尽收眼底。楼内设有一个约900平方米的大厅。如今已成为教学大厅。室内发射设备均为日本制造。楼基为花岗岩石,楼体为钢石结构。楼的整体颜色为桔黄色。门窗为长方形、拱形,以水泥镶砌成白色窗框。楼前有一个大型的日式喷淋圆形凉水池。现此楼为广播系统培训中心。

北京国保90-四九一电台旧址(国7)

电台始建于始建于公元1918年2月21日,当时皖、直、奉系三路军阀混战,段祺瑞政权妄图借日本的援助扩充自己,从而达到称霸中国之目的。根据1918年2月21日,民国海军部与日本三井洋行株式会社签订的《无线电台借款契约》,而建设的海军长波通信台,号称中国海军中央无线电台,实际上,是位欧美国家在京官员和商人与本国通讯用的联络台。由于日本不满中方的经营状况,一收不到合约款额为由,强行收管。1920年4月开始动工。建铁塔6座、高200多米,发射机楼一座,及7座宿舍小楼。电台设备均为日本制造。于1923年7月底竣工。1937年有日本政府内阁决定,改为广播发射台,将本土使用的东京电器公司产50KW中波机拆卸后,运送安装。1939年,日本又赶制出100KW机代替50KW机。1937年“七·七事变”后,成为日本侵华的宣传阵地。此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无暇顾及广播事业,直至1948年,双桥中短波发射基地一直处于房屋破败,技术人员逃离,发射设备废弃的状态。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四九一电台旧址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16.李大钊旧居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李大钊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从1916年夏至1927年春,李大钊在北京工作、生活十年,先后居住过八个地方。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一家在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今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北院居住将近四年,这是他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故居为一小三合院,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有北房3间,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其中北房东屋为李大钊夫妇的卧室,东耳房为李大钊的长女李星华的卧室,东厢房北间为李大钊长子李葆华的卧室,东厢房南间为李炳华的卧室。西厢房为李大钊的书房。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李大钊故居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价值。在后宅胡同居住的时期,是李大钊人生事业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也是他异常忙碌的时期。他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国共合作、领导北方革命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也是名重当世的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学者和思想家。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在此期间,李大钊发表各种文章140余篇,文字总量超过33万余字,平均每9天一篇;参加各种会议120次,包括共产党三大、国民党一大等,平均每10天一次会;陪同会见、拜访各界人士30次,讲演30次(不算讲课),到广州、上海、武汉、洛阳、天津等地从事教学和革命活动。当年,许多青年都曾在李大钊家借住,感受过李大钊师长般的关爱和教诲。中共北方党组织的一些重要会议曾在李大钊的书房内召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党史专家一致认为,北京李大钊故居是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办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工人运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见证。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党的二大、三大、四大当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底,任党的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1922年受党的委托在上海与孙中山先生谈判国共合作,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加入国民党,1924年出席国民党一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被反动军阀杀害于北京。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李大钊旧居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17.长辛店“二七”大罢工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长辛店“二七”大-旧址包括二七机车厂近代建筑遗存、劳动补习学校旧址、长辛店工人俱乐部旧址、工人夜班通俗学校旧址、-局驻地旧址、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二七烈士墓。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二七机车厂近代建筑遗存位于丰台区长辛店杨公庄1号二七机车厂内。1923年2月7日,在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运动。现存部分厂房及办公建筑。厂房建筑为典型近代厂房建筑形式。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劳动补习学校旧址位于丰台区长辛店祠堂口1号,是在中国0直接领导下组织起来的,是京汉铁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北方工人运动的起点。此处遗址为小型三合院,坐南朝北,包括上房(东房)三间,南北厢房各三间。1920年,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为开展工人运动,张国焘、邓中夏、张太雷、杨人杞等人来这里筹办劳动补习学校,帮助工人学习文化和革命道理,1921年1月开学。同年5月1日,中国0在这里成立长辛店京汉铁路工会,并在此开展活动,发展党的组织,领导工会开展斗争。同年10月工会迁到刘铁铺。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长辛店工人俱乐部旧址位于丰台区长辛店大街174号,为小型四合院,包括大门一间,两侧倒座房各二间,上房(东房)五间,南、北厢房各三间。因前院曾住过一刘姓师傅,开铁匠铺,人称刘铁铺。1921年10月,长辛店京汉铁路工会由祠堂口迁到这里,并改名为长辛店工人俱乐部。1922年4月9日这里曾召开了京汉铁路总工会第一次筹备会。中国0在这里组织纠察队、调查团、讲演团等,带领工人开展斗争,领导和指挥了1922年的“八月革命”和1923年的“二七”大-。“二七”大-失败后,此地被军阀政府封闭,后是居民居住。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工人夜班通俗学校旧址,原为娘娘宫,位于丰台区长辛店大街145号,长辛店一小校园内。
该旧址原是一座古庙,建于清代,坐西朝东,临街曾有高大的门楼,里面为宽敞的大院。西面是高大宏伟的正殿,殿前有月台。南北各有三间配殿,早年有道士看管,香火很盛。每年四月里有一次庙会,不少人前去烧香求子。现仅存北配殿五间。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1919年五四运动后,留法预备班的学员和二七厂的进步工人一起在这里开办了夜班通信学校,邓中夏同志带领的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常来这里宣传讲演。晚上二七厂的工人收工后,进步工人们就会到这里听预备班的学员们给他们讲课。

  1919年12月,长辛店各界人士在此举行“-驻福州日本军队开-打死国人大会”。1921年5月1日,长辛店工人在这里举办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宣布成立工会。1922年“八月-”和1923年“二七”大-都曾先在这里召开了大会。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警察局驻地旧址,原为火神庙,位于丰台区长辛店大街196号,长辛店派出所院内。该旧址原是一座古庙,建于明代,坐东朝西。整座庙宇保存完整,现存有山门三间,正殿三间。门额刻有“敕建延祚善庆宫”石匾,雕二龙戏珠。天王殿(即正殿)三间,建筑形式属于明末清初的风格。“二七”大-时,此地是-局驻地,--在此处镇压-运动。长辛店“二七”惨案发生于此。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位于丰台区长辛店德善里18号,长辛店铁中校园内,近代建筑。该旧址是一座方形的二层法式建筑小楼。西临二七厂、东靠民居、南临通信厂、北与教学楼为邻。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设置在这里,地理位置条件得天独厚,紧挨铁路,交通方便,紧邻二七厂,可以学习做工的技能。同时将革命的思想、革命的火种播撒到二七厂这个有三千多人的工厂。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这座二层小楼民国时期是沈家花园,后来北京火车站的总管郭长泰在此盖了民宅,再后来法华教育会和工厂一同与郭长泰交涉,出资购买了这座民宅作为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教室。1918年在此举办过留法勤工俭学学习班,当时毛泽东同志是湖南留法勤工俭-动的负责人之一,他关心学员学习、生活、工作情况,曾几次到这里,并深入到工人中进行调查研究,传播革命火种。这座法式小楼共有两层,一层有六间房,每间房面积都有十平米左右,二层也为六间房,原来的地板、门窗均未改变,只是墙壁上增添了很多历史照片,现已把房间布置成爱国主义教育展厅。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二七烈士墓,位于长辛店镇桥西花园南里甲1号,长辛店公园院内,建于1966年7月。二七烈士墓安葬着“二七”惨案中被--杀害的工人调查团团长吴祯和工人纠察队队长葛树贵两位烈土的遗骨。长辛店铁路工厂是我国北方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为争取-、结社的自由权利,在中国0的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总同盟-运功。军阀吴佩孚为了逼迫工人复工,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大肆--工友,酿成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为了纪念烈士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二期斗争的光荣传统,长辛店二七机车车辆工厂于1966年7月在长辛店公园内为葛树贵、吴祯二烈士修墓立碑。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长辛店“二七”大罢工旧址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18.基督教中华圣经会北京分会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基督教中华圣经会北京分会旧址,位于北京东城区东单北大街21号。圣经会是一个专门印刷发行基督教圣经的机构。1928年在此建成圣经会会所,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物,也是基督教会的代表性建筑。民国年间曾是基督教会青年活动的场所。现存建筑仍保持原貌。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建筑平面为矩形,坐西朝东。建筑下部为1米高的台基,周围有中国传统样式的石栏杆,一、二层主要房间都是一个大厅,南北两侧为辅助用房。三层是较小的办公室和库房。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外墙为灰砖清水墙。东西立面中央都为三开间、二层通高之柱廊,海棠角方石柱,横梁处有雀替,檐下梁头做成石兽形向外伸出。柱廊两端墙面一、二层都开有大窗,全楼纱窗都是钢框铜丝纱网,金属窗框外安有安全铁栅。南北入口处都做成中式卷棚檐。屋顶为筒瓦屋面。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基督教中华圣经会北京分会旧址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19.北京大学地质学馆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北京大学地质学馆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15号,原来是国立北京大学地质学馆,也称嵩公府祠堂。这座地质学馆是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于1934年设计,1935年8月建成。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北京大学地质学馆旧址位于沙滩北街路西的沙滩北街15号院内。此处原来是清朝乾隆年间大学士傅恒的家庙。院内原来立有傅恒征伐金川的功绩碑——傅恒征西川碑(乾隆敕建碑),1986年该碑迁至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中华民国时期,此地是傅恒的裔孙松椿的松公府房产,称“松公府祠堂”。1931年,国立北京大学购得此处房产,经过多方筹集资金,在此建成地质学馆。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1930年12月,蒋梦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北京大学将汉花园(北京大学红楼老校区)以北的松公府全部买下。胡适等人又经努力,争取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资助,设立了合作研究特款。北京大学利用其中部分款项先后在松公府新建了图书馆、地质学馆、灰楼宿舍等建筑。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1920年代至193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同复古折衷主义斗争,大胆创新。被后人视为“民族形式-复古主义”领军人物的梁思成设计的地质学馆采用了现代主义风格,故该建筑对全面认识梁思成的设计思路具有重要价值。在设计时,鉴于建设资金有限,梁思成设计了这座别致的现代主义建筑。建筑平面呈曲尺形,为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外形完全服从内部功能。体形仅微量曲折,打破了立面的平直感,大玻璃窗洞使该建筑的外形显得清新、轻巧。建筑的主入口设在东南角,门洞宽大内凹,混凝土挑檐简洁;门洞两侧的墙的线脚、灯箱,以及台阶花池,都将入口突出为这座建筑的重点。主入口立面左上方的女儿墙局部高起处,设有旗杆,强调了入口的位置。建筑整体设计精细,窗间的墙上以砖块砌成简洁的凸凹横线,门窗比例、楼梯扶手、墙角的弧线等设计,都形成了明快和谐的现代造型艺术风格。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北京大学地质学馆旧址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20.焦庄户地道战遗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焦庄户位于北京市顺义区东北燕山余脉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现属龙湾屯镇。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秋,定名为“焦庄户民兵斗争史陈列室”。1979年北京市政府决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改名为“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2013年5月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焦庄户村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冀东抗日根据地领导,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据地的必经之路。焦庄户人民在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秋,定名为“焦庄户民兵斗争室陈列室”1979年北京市政府决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改名为“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焦庄户村在战争年代属于冀东抗日根据地领导,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据地的必经之路。焦庄户人民同国内外敌人开展地道战斗争是从1943年春天开始的,当时只是挖了几个隐蔽洞,这种洞只能藏一两个人或存放一些粮食等物品。一旦被敌人发现,就只有束手就擒。为了同敌人进行长期斗争,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把单个隐蔽洞连接起来,并在地道内进行战斗和生活。到1946年全村共挖23里长的地道,村内纵横交错并和邻村相连,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战斗型地道网。顺义县人民政府于1947年10月授予焦庄户“人民第一堡垒”锦旗,并把它插在18米高的民兵指挥瞭望楼顶上。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对人民进行传统教育,展室内以翔实的资料、珍贵的文物及真实的地道战遗址,再现了焦庄户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国内外地人进行英勇斗争的历史画面。现在供观众参观的地道战遗址还保留着650多米,地道内有休息室和指挥所,又单人掩体、陷阱、碾盘和庙台暗堡等战斗设施,还有水缸、炕洞、墙柜、锅台、猪圈、驴槽等较隐蔽的出入口和了望楼。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纪念馆自从1964年开放以来,截止到1997年底,共接待国内外观众150余万人次,其中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12000多名外宾来参观学习。纪念馆参观的内容有五项:一是参观地道遗址;二是看地道战电影;三是听抗日时期儿童团员焦志斌同志讲焦庄户村的战斗历史;四是吃“抗日饭”(即窝窝头、玉米渣粥和咸菜);五是秋季苹果熟了,观众可以亲自参加采摘活动。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