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岁少女“荒岛求生”,被解救后曝光真相:父母最大的难题,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乐乐呵呵123 2021-08-03
其实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缺乏对自我的认知。他们整个青春期都在努力寻找,“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在群体里,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凯叔

图片

作者 | 蓝骆驼

“我真的受不了!

前两天,威海的一座荒岛上,一个13岁女孩崩溃大哭,向渔民求救的视频上了热搜。

“他逼迫我一直在这荒岛求生,只有水和压缩饼干,连火都生不起来!”
图片

警察赶到后才知道,女孩已经在荒岛上呆了两天了。

而她口中的“他们”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亲生父母。

这是怎么回事呢?

面对警察,女孩的妈妈一个劲儿地叹气:

“她心理有问题,行为上也特别叛逆,我们就是想让她来这里锻炼锻炼。”

爸爸更是满脸无奈,说女儿去年9月份就已经辍学在家,每天待在家里连楼都不下,天天捧着手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不和外界交流。

夫妻俩实在没办法了,才想到要带着女儿来体验一下生活,期待孩子能有所改变。

图片

网友们看到这里,直接在评论区里炸开了锅。

有人心疼女孩,觉得她需要的是专业心理治疗,而不是野生的磨砺教育。

深有体会的父母们也忍不住诉苦:

“家里正有个青春期的孩子,说不得,玩游戏玩到旷课,动不动离家出走。”

“我儿子也这样,我快崩溃了,压力太大,嚎啕大哭过好几次,想死的心都有。”

“管她太紧,嫌不自由;

随她折腾,又嫌不在乎她;

跟她商量嫌弃你没主意,不跟她商量,又成了不在乎她的想法。”

图片
图片

看着那个曾经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浑身是刺,叛逆、倔强,很多父母会觉得束手无策。

青春期怎么度过,影响孩子一生。

图片

青春期,孩子已经变了,

父母还没有跟上

暑假前,表姐打来电话,说孩子初一刚上完,就不想上学了。

原来,孩子期末成绩没考好。

爸爸像往常一样,揍了他一顿,还骂了两句。

没想到,孩子抱着头撞墙,哭得稀里哗啦:“是!我就是笨!你们别管我!我死了算了!”

看到孩子像头困兽一样挣扎着,表姐心疼啊,赶紧让老公给孩子道歉。

表姐说,她特别担心和焦虑——“我真的怕啊,怕他想不开。他以前不这样的啊。”

的确,孩子小时候很皮实。犯了错,大人打一顿,骂几句,好像也没什么。

可是,慢慢地,他突然变得敏感、冲动起来。有时候不知道哪句话就把他惹毛了。

图片

其实,孩子自己也不想这样的。

青春期是孩子逐渐摆脱父母、走向成人的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他们渴望获得独立、渴望父母把自己当成大人看待。

但由于儿童心理模式被打破,成熟的心理模式尚未完全建立,青春期的孩子才会任性叛逆。

就像是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

一旦情绪过激,孩子往往会不计后果。

青春期孩子面临的压力,是我们很难想象的。他们外表叛逆,内心却是迷茫无助的。

麦家回忆儿子的青春期时,深有感触地说过:

 “陪伴他,说得难听一点,就是陪伴一头小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如果父母再用对付小孩子那一套,显然不好使了。

很多时候,青春期,孩子已经变了,父母还没有跟上。

图片

有远见的家长,不会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让父母头疼。

许多父母不是被孩子气得快要发疯,就是分分钟都在怀疑人生。

邓超参加一档节目时,谈起青春期,曾经说过——

“我叛逆到令人发指”。

图片

那时候,邓超特别另类,追求个性。

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打耳洞,染头发,穿奇装异服,还曾经离家出走。

他还曾经质疑考大学的意义,对父母的劝告压根不放在心上。

整个青春期,邓超和父母一直是拧巴的,他执着于和父母对着干。 

一开始,父亲看到邓超如此顽劣不堪,能做的只有希望“打醒”他。可这却引发了邓超的超强的叛逆心理。

当父亲又一次因为他的“不学好”打他的时候,邓超一气之下就离家出走了,一个人跑到广州待了大半个月。 

在他离家出走的日子里,父亲后悔得整夜睡不着觉。

后来,有人说邓超去了广东,夫妻二人又带着辛苦攒下的积蓄去广东寻找邓超。

半个月后,终于在东莞的一家歌舞厅里找到了邓超。

父子再度相见时,父亲的头发已经白了。

图片

后来,父亲一改之前的教育方式,试着和他当一个“朋友”。不再逼着他做不喜欢的事,而是去引导他、鼓励他实现自己的梦想。

邓超喜欢跳舞和表演,爸爸就鼓励他考中戏。

“试试看,万一走狗屎运呢?”

 “如果不行,我们就逛逛北京,看长城去!” 

如今,已经当了爸爸的邓超,回头看自己的青春期,才明白父亲用怎样的包容和陪伴,带着他走出青春的迷途。

图片

青春期的孩子,“理智”战胜不了“情感”,很容易冲动。

他们虽然不够成熟,所做的事情也不一定正确,却坚定地捍卫自己的思想,软硬不吃,打骂不服。

如果父母强硬施压,他们也会和父母一直对着干。

有句话说: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和父母都必有一战,如果孩子赢了,是喜剧。如果父母赢了,是悲剧。”

有远见的家长,不会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先“稳住”孩子再说。

因为,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时,你有多对,就有多错。

赢得青春期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

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找到归属感。

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孩子才会自发地想要变好。

图片

青春期,是孩子留给家长最后的机会

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的成长过程有两个最敏感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6岁之前的童年期。

这一阶段的家庭教育、亲子关系,都对孩子进入青春期,或做了有益的铺垫,或埋下了隐患。

孩子如何度过青春期,其实早在童年期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在孩子还小,还愿意无条件依赖我们的时候,奠定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的第一步。

第二个阶段就是青春期。

心理学研究认为, 青春期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黄金期,是连接童年期和成人期的黄金修补期。

孩子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角色认同

如果错过了童年期,父母就要在孩子的青春期,把早年缺失的爱延续上。

有部影片《我杀死了我的妈妈》,非常扎心且真实。

其实,从头到尾并没有什么骇人听闻的大事。就是一个16岁的男孩,和妈妈的各种“不对付”。

影片中的妈妈是位单亲妈妈。儿子小时候,她一直忙着挣钱养家,没有更多时间陪伴儿子。

后来,16岁的儿子进入青春期后,越看妈妈越不顺眼。

他觉得妈妈吃饭的时候,嘴角总能沾上奶油,真low!

闯红灯还不承认,真low!

图片

《解码青春期》一书中提到:“当一个孩子不断挑衅父母,不断地做这个测试的时候,其实他就是想看看父母爱不爱自己。”

但妈妈却都没意识到。

不仅如此,她仍然把儿子当成小孩子,不分场合地说教,更不允许儿子反抗。

图片

母子俩的争吵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家里,车里,上学路上。

慢慢地,男孩觉得妈妈根本就不理解自己。

每次和妈妈吵完架,他最大的心愿甚至是“希望妈妈立即死掉”。

终于有一天,他愤怒地对妈妈说:

“17岁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钟,我会给你打最后一通电话!那将是我们最后一通电话!”

这个16岁的男孩,正计划着到18岁时,跟妈妈“老死不相往来”!

图片

这一切,让妈妈特别心寒。

她开始怀念儿子小时候,那个爱粘着妈妈的小孩。没想到,儿子好不容易长大了,却和她越来越疏远。

图片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得到自由和尊重。

如果父母不顾孩子的内心需求,那么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注定没有一个人可以胜出。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言——

“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嘴闭上。”

“12岁以后,父母一定要学会示弱。”

图片

对于那些非原则性的问题,父母要学会闭嘴,适度放手,提升对孩子的容忍度 ,放手让他们尽情尝试。 

学会尊重而理性的沟通,是陪伴孩子走过青春期很重要的一步。

他们需要父母的放手来成全自己的独立,也需要父母的尊重来滋养自己的内心。

陪伴一个青春期孩子,父母一定要学会“以柔克刚”。

毕竟,青春期孩子的“无名火”,不是靠父母灭掉的。

它是在父母提供的理解、支持和陪伴中,自行消解的。

有句话说,青春期,是孩子留给家长最后的机会。

孩子的成长是条单行道,错过调整、教育的最后时机,将永不再来。

青春期也许荆棘满地,但在这条路上,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是这样的——

当他回首青春年华,父母的存在犹如温暖的港湾,静静地张开怀抱。

似乎什么事也没做,只是默默地守望着他的背影,接受他们慢慢长大的事实。

愿我们,都能做这样的父母。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