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濮阳大平调剧团,61年前由3个市6个县成立的国家剧团

 建安视觉 2021-08-03

  

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的二楼走廊内,河南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徐雪在采访大平调《包公碑》中包公的扮演者牛艳霞老师,牛艳霞来自河南省濮阳县大平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这是第二次进京演戏了。

 

  

 

有围观的观众开玩笑说,包大人很忙啊! 铡贪官、审冤案、访民情……,传统戏曲中的许多案件都需要包青天、包大人秉公审理,为民申冤,为民做主。

 

  

 

牛艳霞老师在1983年16岁时曾经到清华大学参加演出,这次主要是应 “中国非遗戏曲进校园—2019清华大学校园戏曲节河南稀有剧种展演”主办方的邀约,跟随河南省濮阳县大平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演到蒙民伟音乐厅演出《包公碑》第五场“庙访”。

 

  

 

大平调,又名梆戏,俗称大油梆,因其曲调低平,伴奏用的梆子大而得名,其用以击节的枣木梆子,长50厘米,形制与山西油商所用近同,故名。大平调是主要流行于豫、冀、鲁、苏、皖五省边缘地区的板腔体梆戏,演出的剧目多以袍带戏为主。

 

  

 

当地民间流传谚语:四大扇,两杆号,一听就是大平调。大平调的乐器中有两对大铙和大钹,直径有一尺多长,群众叫它“四大扇”,“两杆号”就是两根五尺多长的“尖子号”。大平调深受民众欢迎,其演唱内容往往是逮不住奸臣不撒戏,讲求除暴安良、因果报应等。

 

  

 

大平调在音乐板式结构上与山东梆子和豫剧多有相同之处,但是在艺术风格上远比豫剧更加粗犷,更有地方特点。在戏中,目不识丁的杀猪汉都能当上状元、娶公主为妻,尽管现实生活中不一定靠谱,但是老百姓更愿意接受。

 

  

 

大平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语言和艺术风格的差异,形成了“东路平”、“西路平”和“河东平”三个支派。其上演的剧目多为朝纲大事,演员阵容庞大。大平调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据弦治十一年(1498年)《滑台重修明福寺碑记》中记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红、大弦戏各一出。”此碑于1957年下半年拆毁修了桥。

 

  

 

大平调的主要伴奏乐器有大弦、二弦、三弦、大梆、大号等。唱腔发声一般都用真嗓,惟慢板、拐头钉等板式起板时,尾声使用极高的假嗓。在大平调中,黑脸和红脸居于主要地位,形成剧种的重要特色。其表演气势恢宏,场面宏大,唱念做打并重。

 

  

河南省濮阳县是“开州平”发源地,到了清代光绪年间,濮阳大平调进入黄金时代,洪家班、范家班、万家班成鼎足之势,民间素有“南乐万、清丰洪、濮阳有个开州平”之说。1960年,清丰、内黄、南乐、滑县、延津、濮阳六县大平调剧团合一,成立了全省唯一一家全民所有制的濮阳大平调剧团。2004年,大平调被列入“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保护项目”;2006年5月,大平调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建安  摄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