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年福利】新音频系列《扒扒八卦》之‘说在前面的话’

 碧血黄沙66 2021-08-03

在中国,说起《易经》,只要读过书的人,估计都听过这部神作的大名。再加上现代社会像南怀瑾、曾仕强这些名人推波助澜,更是把《易经》推上了神坛,搞的《易经》简直是通天彻地、包罗万象、神的不要不要的。

跟这儿得先说一句,有句话您肯定听过,唤作:打麻将、三缺一。其实呢,所谓《易经》,是三缺二。

这怎么个话儿说呢?

咱现在能看到的《易经》,准确的说,叫《周易》,也就是周朝的《易经》。

咱都知道,在周朝之前,中国其实还有两个朝代:500年的夏朝和600年的商朝。

古人可比咱们现在的人八卦多了……大事儿小情儿的,像什么婚丧嫁娶、出门远行等等,都喜欢占卜一家伙,问问鬼神的意思。所以,周易之前,其实还有夏易,也叫《连山易》;商易,也称《归藏易》。不过,遗憾的是这两部《易》后来都失传了。具体它们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没的,后人就不得而知了。

而《周易》的产生,主流的说法儿是在商纣王帝辛时期,在帝国西部崛起了一个叫周的部落,也就是后来周朝的前身。

周部落一崛起,纣王觉得是个威胁,欸,得管呐!可是,这会儿纣王麾下的商朝中央军正在跟东夷作战,一时半会儿的还调不到西部去。于是,纣王就想了个招儿。他设了个局,把当时周部落的扛把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诳到京城,然后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后者扔进监狱吃牢饭去了。

而且,这一关,整整关了7年。

(羑里城,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从日理万机、会议不断的大BOSS,变成了每天只能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的两劳人员!巨大的落差让姬昌闲的发慌。

左右没事儿,姬昌便用监房旁边儿长出来的蓍[shī]草摆弄据说是伏羲传下来的先天八卦:代表天的乾卦、代表泽的兑卦、代表火的离卦、代表雷的震卦、代表风的巽卦、代表水的坎卦、代表山的艮卦,以及代表地的坤卦。

姬昌将之两两组合,又形成了新的卦象;然后又给每一卦取了新的名字,这就是周易里的六十四卦。并且,姬昌还根据自己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给每一卦加上了注解,这就是我们现在看见的卦辞。

(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其实看看《易经》原文,卦,无非阴爻阳爻;辞也只有 “吉、凶、悔、吝、厉、无咎”;“孚、志、尚、喜、庆”;“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利见大人”等一些言简意赅的核心词。

说这东西就博大精深,窥破天道,能知过去未来;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举几个例子——

头一个,这么说,估计商纣王是要翻棺材板子的。

没别的,你这不是小瞧人嘛?纣王帝辛好歹也当过一段时间雄主,姬昌对于他来说叫什么?那叫潜在的威胁!所以纣王才把他给双规了。

如果啊,如果,如果纣王发现姬昌居然坐牢还能坐的这么超凡脱俗;还有闲情逸致去洞悉鸟的天地之道……

这叫什么?这叫阶级斗争新动向啊!说白了,这威胁已然升级到了危险!

意识到这一点,您猜纣王会怎么做?

往好了猜,有期变无期、命给你留着;但,你就再甭想回去了。换句话说,姬昌就等着把牢底坐穿吧。

往坏了猜,斩首、车裂、炮烙、挖心等等吧,这些少儿不宜的人体实验套餐,纣王肯定会加量不加价挨个儿让姬昌尝一遍。'尝’完之后,来来来,你不是能写段子吗?给寡人写个5千字的心得体会。

再一个,姬昌本人。

看看姬昌从号子里出来都干了点儿什么事儿!史书记载,姬昌同志一回西岐就没消停过:“明年,伐大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看国…明年伐邻。明年,伐崇候虎…”;直到“明年,西伯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

这是什么?这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咬牙切齿要报复的架势啊!这像是气定神闲,已然窥破大道的样子吗?拜托,这完全是一副受了委屈,憋着劲儿,一定要找回场子的节奏。

三一个,就得说姬昌的四鹅子、圣人周公旦了。这位四爷,恐怕也未必信他老爹留下的这些话。

因为在周部落升级成周朝之后,周公旦还专门儿安排人把老爸蹲监狱消磨时间而写的这些“微博”又重新推演了一遍,添加了新的内容。把'短博’变成了'长博’,这就是所谓的爻辞。

他粑粑的话如果真的那么灵光,周公旦费那劲干嘛?翻翻史料,那些年主持政府日常工作的周公旦那可是相当忙。

(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说,你说的这些“如果”,如果成立,那《周易》是怎么走上神坛的?

简单,看看下面这一串儿光芒四射、自带流量的名字——

孔子、京房、郑玄、荀爽、虞翻、王弼、韩康、陈抟、邵雍、张载、程颐、朱熹。

这些名字,不论哪个单拎出来,都够撑起一部大片儿了;更别说这么多流量明星扎堆儿给姬家的这本儿家传红宝书做背书了。《周易》想不火都难!

当然,也要说一句,经过这串儿名字加工之后,姬昌解闷儿的“朋友圈儿”就变成了一套体系化、复杂化的艰深“学问”。您要是没点儿底子,还真容易蒙圈儿。

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全本儿《周易》。

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您坚持看到现在,除了谢谢外,我还告诉您,其实上面这些都是废话。

因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偏偏有那么一群人,能把《周易》玩儿的滴溜儿转。

这群人,就是跑江湖算命的。

瞧瞧这些“算命大湿”,个个儿口吐莲花,天干地支、五行生克、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一通儿忽悠;然后,就有人乖乖儿的奉上大把钱财。

怎么样,就问你服不服?

不过呢,这里边儿的原因说穿了,其实很简单——

头一个,这就得说《周易》产生的大背景,那是距今几千年前。

当时的人们一睁眼看见的是什么?

不是肾X手机、平板电脑。

物理上的,看看先天八卦:天、泽、火、雷、风、水、山、地。

时间上的,白天、黑夜;春、夏、秋、冬。

也就是这点儿东西变来变去。

可是,千万别小看就这点儿东西,背后反应出来的却是至关重要的东东——自然规律!

什么是规律?

人到点儿会饿,饿了就要吃饭;到点儿会渴,渴了就要喝水;到点儿会困,困了就要睡觉;挨了打会疼,喝多了会吐,这,就是规律。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就是规律。

有了这个永恒不变的“规律”,以后的“聪明人”完全就可以将所有的事物归类,将其变化都囊括进去。

所以,简单的说,《周易》,首先是一部反应事物变化朴素规律的工具书。

二一个,这就得说算命这行儿的活儿了。

现在流行一个概念,唤作大数据。

其实人家算命这行儿,老早就玩儿开大数据了。

夏商周时期,经过官方认证的算命大湿,唤作祭司;手段,有的是烧龟甲,有的是烤动物骨头。

官方认证的流程一般是这样儿的——

说大BODD准备出兵放马砍人;要祭司问问鬼神出这趟门儿怎么样,能不能捞到实惠。然后,祭司支起烧烤摊儿,架上龟壳、兽骨。一段时间后,再看这些物件儿烤完之后显示出的形状。像八卦里的阳爻,就是烧出了一道粗杠儿;而阴爻,则是两道儿短杠儿。

(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再往后呢?

是吉是凶,那不就看祭司那张嘴咋解释了。

通常祭司解释的时候,旁边儿会有人记录在案:某年某月某日,某大BOSS要到某个方向办某事,占卜时乌龟壳上显示的啥形状,祭司咋解释的。然后,这事儿办完之后,旁边儿就又会有人记录:某年某月某日,某大BOSS要到某个方向办某事,占卜得啥指示,结果事与愿违了,这祭司业务水平太low,已经被大BOSS咔擦了。

当然了,为了混个自然死;军国大事,祭司一般也不敢满嘴跑火车。

这一点对于祭司来说,也不难做到。古代官方的祭司,那可都是响当当的副国级的领导干部!能混到这个位置,一方面,那是能看得到内参的,国家啥情况,人心里门儿清。另一方面,这种人往往都是心理学高手,国君啥性格,喜欢听啥话,肢体语言、微表情代表啥意思,人平时早摸的妥妥儿的。

(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表达方式。这些人说话,绝对不会把天儿聊死;总会给你留下想象空间;我只说提示,剩下的你自己去想;想好想坏的,那是您理解问题。

所以这几方面一综合,祭司发言,不说次次弹无虚发吧,但至少能怼个八九不离十。

不是有那么句话吗,凡事儿怕联系、凡事儿怕琢磨、凡事儿怕总结、凡事儿更怕联系起来琢磨总结。

这一代一代记录下来,对于祭司这个岗位来说,那可就攒下来一个很了不得的数据库了。继任的祭司,碰到相似的问题,输入关键词就能从中检索到相关的案例;继任的祭司,台词儿只要稍微洗洗稿儿就能用。

这是官方,再说民间。

民间算命的就更简单了;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算;就这么简单。

(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男人来算,问什么的多;女人来算,问什么的多;老人来算,问什么的多;年轻人来算,问什么的多;这些,徒弟出徒之前,师傅都会手把手教会。代代相传下来,算命行儿玩儿大数据可以说炉火纯青。这就应了那句话了:“入门休问荣枯事,且看容颜便得知!”

你进得门来,不用张嘴,人一搭眼就大概能猜得出来你想问什么。然后就简单了,挑你乐意听的说呗。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周易》更像是一本做心理测验的工具书。一卦出来,给被测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其实您如果坚持看到这儿,除了谢谢支持;我还告诉您,这些还是废话。因为这对于你我这样儿的草民来说,除了听个乐儿之外,没P用。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咱们怎么从《周易》里翻翻有用的东西呢?

咱回头瞧瞧《乾》卦,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