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安史之乱到澶渊之盟》番外:威武唐军之装备篇

 碧血黄沙66 2021-08-03
大唐,那了得!中华帝国的巅峰。
说实话,我挺喜欢唐朝,这倒不是说穿越啥的,这里边儿俩原因:

一个是唐诗。
但凡是咱中国人,打小儿甚至从识字儿开始,谁不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吃饭剩饭的时候,家大人一准儿会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许剩饭!”
还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等等吧好多好多,可以说唐诗伴随着很多人成长起来的。

唐诗的魔性,洗脑啊……

去苏州玩儿,“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你不去寒山寺兜一圈儿,你好意思说你去过苏州?
去南京玩儿,学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咱之前聊过两晋南北朝,你能不去乌衣巷兜一圈儿?遥想一下当年王谢大族;王是琅琊王氏,当年东晋的时候,王马共天下;谢是陈郡谢氏,谢安、谢玄,北府军;那可是左右了历史走向的大牛。
去武汉玩儿,“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你不去黄鹤楼晃一圈儿,武汉就成了遗憾。
像这样的例子不要太多。

读过唐诗,去一个地方之前,其实在心里已经模模糊糊的搭建起了内个地方的影子;去哪儿不是去玩儿,是去印证内个地方跟自己想象的一样不一样。
这就是唐诗的魔力,能把一个千里之外的地方变成人们心里想象的故乡。

相对来说,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汉赋、宋词,还是元曲儿,明清小说,其深入人心的深度和广度,都远不如唐诗。
唐诗对咱们现在的人的熏陶,那是一种深入骨髓沁入血液的文化认同感。
 
再有一个,相比其他朝代,唐朝的文人还有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文人尚武,朝气蓬勃。
其他朝代的文人,虽然有的以书法传世,有的是以文章传世,也都青史留名了;但给后人的总体感觉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但唐朝的文人,扑面而来的就是锦衣怒马的豪侠形象。

这都不用看别的,看看全唐诗里的边塞诗。《全唐诗》五万多首诗里有两千多首是边塞诗。这些边塞诗基本上是以边塞生活为题材,战争、和平、爱国、献身、风光、民族、军政、思乡、亲情等等方面。这可以说是唐诗的最高境界了;最能体现“盛唐之音”、“盛唐气象”。唐朝著名的诗人几乎都有写过边塞诗。
唐朝的文人骨子里“任侠尚武”,不甘心碌碌无为的当个太平官混日子。这些文人更向往“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渴望建功立业。像岑参、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王翰这些人那都是几次进出边塞;而且有的还身负军职。还有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写的多棒。

不过话说回来,绚烂唐诗的背后是啥?

大唐强盛的国力和军力!
 
大唐从立国内天开始,其实一直在几条线作战;北方草原上的东突厥(后来的回鹘等),西北的西突厥,东北方向的高句丽,以及西南方向的吐谷浑和后来的吐蕃。
公元626年 大唐的地缘环境;
瞧瞧内会儿的长安,说句天子守国门不过分吧。
 
而且经过隋末的动乱之后,大唐别看地缘政治很恶劣,但立国之初的国力很差,体现在军力上,大唐都养不起一支规模庞大的常备军;所以不得已延续北周时期的府兵制。
所谓府兵制,就是当时大唐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几百个军府,这些军府也称折冲府,大概意思就是现在的武装部。按规模这些折冲府又分为三类,一千二百人为上府,一千人为中府,八百人为下府。一旦战争来临,中央的战争动员令下达到折冲府,折冲府的最高长官(公元636年,大唐整顿兵制,折冲府最高长官改称为折冲都尉,副手分别称左右果毅都尉。)发布命令,动员所属农民自带基本武器装备到指定地点报到。这些折冲府所征的兵,就叫府兵;这种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的制度就叫府兵制

府兵制作为军制,好处:
1、国家养兵的成本低,军费能省下不少;
2、降低了将领们拥兵自重,甚至造反的风险。

这种军制的缺点:
1、府兵大部分时间是种地,只有农闲的时候才训练;到了战时,府兵组成的军队,战斗力未必很强。
2、府兵平时种地,战时从军;指挥官都是临时指定,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到了战时,部队的凝聚力、配合会有问题。
但是,就是用这种说不上先进的军制;大唐开国之后的外战鲜有败绩;这就有点儿意思了。
公元668年 唐灭高句丽;
大唐的疆域达到高峰
这里边的原因,简单的说,除了军制之外的其他方面,唐军在那个年代基本上做到了极致:
 
首先一个,装备。
报到的府兵不能空着俩爪,得自备一些武器装备。报到的府兵,单兵携带的物品:
1把横刀;1块磨刀石;1张弓,30支箭,1个箭囊;1个大觿(xī)(类似锤子,用途是撬箱子、罐子、石头等。);以及军装、绑腿。再加上9斗麦饭,2斗大米。

每10个人要备6匹马(备不起马的,可以用驴代替)。注意啊,这些马和驴,不是骑的,是要驮东西的:马盂,相当于现在的行军锅。

帐篷:安营扎寨,睡觉用。
布槽:布做的马槽,路上喂马用的。
铁锹、䦆jué):相当于现在的锹和镐,安营扎寨、挖战壕、挖坑刨土用。
碓:舂米用。
筐:装东西;打了胜仗装战利品;不打仗装斧子、钳子、锯、凿子、镰刀等,开路时候用。

每50个人,带一根火鑚zuān,类似火把;战时浇上油,点着了往敌人那边儿扔,或者夜袭的时候烧敌军大营;以及套马绳一副,马笼头、马蹬各3套。

以上这些是基础装备,府兵自备。

还有一些高大上的装备,视任务轻重由国家配发:
甲胄

 

甲在古代战争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披甲士兵和不披甲士兵的战斗力千差万别。
经过两晋南北朝兵荒马乱的洗礼,到隋唐,甲胄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步兵甲胄的甲片数最高可达1800片以上,重量也达到了惊人的60公斤;由此对士兵的防护效果也是出奇的好。也正因为甲胄的作用关键,在唐朝,“藏甲”和“谋反”之间是可以直接划上等号的;《唐律疏议》规定:私藏“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二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

 

这种高端装备统一由国家掌握;视任务,比如远征吐蕃或者突厥,九死一生;部队集结之后由朝廷配发;平时一些简单的宿守任务则不需要配发甲胄。
 
马槊
“枪之制有四:一曰漆枪,二曰木枪,三曰白干枪,四曰朴头枪。(《释名》曰:'矛,冒也,刃下冒矜也。长八尺曰槊',马上所执。’盖今之漆枪短,骑兵用之;木枪长,步兵用之,白干枪,羽林所执;朴头枪,金吾所执也。)”

 

马槊,骑枪的升级版;不过马槊的槊锋远长于普通的骑枪。
自两晋以来,尤其是南北朝以后,战场上人马皆披重甲的具装骑兵一度主宰了战场。
面对厚重的甲胄,普通的骑枪很难破甲。马槊势大力沉,在突刺的时候借助马匹高速冲击可以大大提升破甲能力。
不过反过来也意味着马槊自身要承受极大的后坐力,因此对槊锋的钢材质地和槊杆的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马槊跟长枪的构造形态差不多,都是两部分,分为槊头和槊杆,槊头部分比一般的长枪要长,有50—60公分,多棱且重。

槊杆由复合材料制成:白蜡杆为主体,外面再用藤条的皮、竹片、线等粘合而成;然后再用油浸泡,泡完用葛布缠一层涂一层胶,干了之后再重复浸泡、缠葛布、涂胶的工艺(一般的槊杆要3-5年的时间才能制成,讲究的要7年以上的时间。)最后用刀劈砍时会发出劈砍铁器才会有的声音才算合格。
由于马槊制作工艺复杂,一般人家也做不起。
当年李世民天策府帐下尉迟敬德 、秦琼、程知节等都是在擅使马槊的勇将。史书记载尉迟敬德“善解避槊,每单骑入贼阵,贼槊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槊,还以刺之。”

玄宗时期编纂的《唐六典·卷十六 卫尉宗正寺》里记载——
“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释名》曰:"刀末曰'锋',其本曰'环'。"今仪刀盖古班剑之类,晋、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鄣刀盖用鄣身以御敌。横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唐刀除了仪刀之外,内三种一直是个迷;因为至今在大陆没有出土的实物;只有文字或者壁画描述;但在日本保存着大量隋唐时期的各类文物。


“至唐高祖……勋官之服,随其品而加佩刀、砺、纷帨……初,职事官三品以上赐金装刀、砺石,一品以下则有手巾、算袋、佩刀、砺石。至睿宗时,罢佩刀、砺石,而武官五品以上佩蹀躞七事,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是也。” 

陌刀威力凶悍,《旧唐书》记载,“天宝初,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天宝七载……选嗣业与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至德二年九月……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

'人马俱碎’估计有夸张成分,但陌刀犀利也可见一斑。不过至今也没有出土陌刀实物。所以有人猜测陌刀长的像二郎神的三尖两刃刀,有的觉得应该是短柄长剑。但不管内种,陌刀这种大杀器,民间不允许私藏。
 
唐代弓箭现存实物不多,大多是通过现存的画作尚可窥其一隅。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 唐 梁令瓒 手执唐制角弓的仙人
 
《唐六典》——
“弓之制有四:一曰长弓,二曰角弓,三曰稍弓,四曰格弓。(《释名》曰:'弓,穹也,张之穹然。其末曰'肃',言肃邪也;以骨为之曰'弭’。中央曰'柎’,所抚持也。’今长弓以桑柘,步兵用之;角弓以筋角,骑兵用之;稍弓,短弓也,利于近射;格弓,彩饰之弓,羽仪所执。”
唐军步兵使用桑柁木制成的复合弓,弓梢细长,弓臂宽大扁平;同时握把狭窄,出箭点更靠近中心,这样不仅优化了出箭效率,同时兼顾了精确度。在现今出土的隋唐壁画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描绘了带弓武士。

唐军骑兵在马上使用较为轻便短小的角弓,关于唐朝骑弓的形制目前比较可靠的参考来源于唐代时期的文物绘画,比如出土于虢王李邕墓中《狩猎图》的持角弓像,图中射手所执唐制角弓弓梢细长,弓形修长。制作角弓所用的木料、筋角、胶漆在当时都是极为昂贵的材料,所以军制的弓杀伤效果远胜民间使用的弓。唐军对弓也极尽爱护保养,作为武器,如果被发现弓体、弓弦有人为损坏,责任人将会受到军法严惩。

唐军骑兵对马上射术的要求非常高,这源于唐军一代灵魂人物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个顶尖的射手。他用的弓和箭都是特制的;磅数大、射程远。“初,秦王建天策府,其弧矢制倍于常。逐黑闼也,为突厥所窘,自以大箭射却之。突厥得箭,传观,以为神。后余大弓一、长矢五,藏之武库,世宝之,每郊丘重礼,必陈于仪物之首,以识武功云。”

在李世民的封神之战,公元621年的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率领的唐军跟窦建德的夏军相持于虎牢关。
李世民率少量精骑探查窦建德营地,遭遇窦建德骑兵,李世民叫板报号之后亲自射杀了窦建德军中的军官,窦建德派数千骑兵追击。李世民相当蛋定,就带着尉迟恭一个人断后。
夏军骑兵追来,李世民箭无虚发,连杀数人;尉迟恭也干掉了10几个。
夏军骑兵被吓着了,遂不敢再追。

“去建德营三里所,建德游兵遇之,以为斥候也。世民大呼曰:“我秦王也。”引弓射之,毙其一将。建德军中大惊,出五六千骑逐之;从者咸失色,世民曰:“汝弟前行,吾自与敬德为殿。”于是按辔徐行,追骑将至,则引弓射之,辄毙一人。追者惧而止,止而复来,如是再三,每来必有毙者,世民前后射杀数人,敬德杀十许人,追者不敢复逼。”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李世民酷爱弓矢,所以大唐宗室、军队,以及民间也都热衷狩猎,马球等马上运动,并从中提升骑术射艺。

骑马射猎之风,一直沿袭至唐末五代。



《唐六典·卷十六》中关于唐代弩制记载——
“弩之制有七:一曰擘张弩,二曰角弓弩,三曰木单弩,四曰大木单弩,五曰竹竿弩,六曰大竹竿弩,七曰伏远弩。(《释名》曰:'弩’,怒也,有怒势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钩弦者曰'牙',似牙齿也。牙外曰'郭',为牙之规郭也。合名之曰'机',言如机之巧也;亦言如门户枢机,开阖有节也。蔡邕曰:'冀州强弩,幽州突骑,天下之精也。’《汉书》有《远望连弩射法》十五篇。华峤《后汉书》云:'陈敬王宠善弩射,其秘法以天覆地载参连为奇;又有三微、三小,三微为经,三小为纬,万胜之方。然要在机牙,其射至十发十中,皆仝孔。’《魏氏春秋》曰:'诸葛亮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周礼》:'司弓掌六弓、四弩。’今擘张弩、小弩,步兵所用;角弓弩,骑兵所用;木单、竹竿、伏远等弩,其力益大,所及渐远。)”
踏张弩

唐军在作战中有专门用弩的条令——
“弩,古有黄连、百竹、八担、双弓之号。今有绞车弩,中七百步,攻城拔垒用之;擘张弩,中三百步,步战用之;马弩,中二百步,马战用之。弩张迟,临敌不过一二发,所以战阵不便于弩。非弩不利于战,而将不明于弩也。不可杂于短兵,当别为队,攒箭注射,则前无立兵,对无横阵。复以阵中张,阵外射,番次轮回,张而复出,射而复入,则弩不绝声,敌无薄我。夫置弩必处其高,争山夺水,守隘塞口,破骁陷果,非弩不克。”

中国古代筑城技术到唐代已经相当成熟,用熟土砖石亢筑的城墙坚实,城上阙楼箭台林立,中间以廊回相连,为攻克砖石工事,古代工匠设硬弓为巨弩,镞如巨斧,置于马车之上,并将弓弦拉绳以铁钩与车轴相连,当马匹拉动车子时,车轴转动,拉满弓弦即可击发。
 
《唐通典 兵制十三》记载——
“作轴转车,车上定十二石弩弓,以铁钩绳连,车行轴转,引弩弓持满弦。牙上弩为七衢,中衢大箭一,镞刃长七寸,广五寸,箭簳长三尺,围五寸,以铁叶为羽;左右各三箭,次小于中箭。其牙一发,诸箭齐起,及七百步。所中城垒,无不摧陨,楼橹亦颠坠。谓之'车弩’。”
寿县城墙
弩的优点是力度大、射程远、精度高,但缺点是射速慢;跟现在的狙击步枪和反器材步枪一样;只能单发。

但弩的作用巨大——
1、重点关照对方指挥官。
2、攻城时射击城墙上的箭楼或垛口,进行火力压制。
《长安十二时辰》 烽燧堡之战 
《长安十二时辰》 唐军床弩 
《长安十二时辰》 突厥军 突厥弓和车弩
《武经总要》中记载的三弓床弩
在贞观年间征讨高句丽的战争中,高句丽依山筑坚城壁垒,唐军在围辽东城的过程中就地搭建攻城工事,以抛车车弩攻击城楼,遂一举攻克辽东城。

“时李勣已率兵攻辽东城。高丽闻我有抛车,飞三百斤石于一里之外者,甚惧之。乃于城上积木为战楼以拒飞石。勣列车发石以击其城,所遇尽溃。又推撞车撞其楼阁,无不倾倒。帝亲率甲骑万馀,与李勣会,围其城。俄而南风甚劲,命纵火焚其西南楼,延烧城中,屋宇皆尽。战士登城,贼乃大溃,烧死者万余人,俘其胜兵万余口,以其城为辽州。初,帝自定州命每数十里置一烽,属于辽城,与太子约,克辽东,当举烽。是日,帝命举烽,传入塞。”

而且唐军不光步兵用弩,骑兵也用(这就牛掰了)——
“又有习林军飞骑,亦习弩。凡伏远弩自能施张,纵矢三百步,四发而二中;擘张弩二百三十步,四发而二中;角弓弩二百步,四发而三中;单弓弩百六十步,四发而二中:皆为及第。诸军皆近营为堋,士有便习者,教试之,及第者有赏。”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