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法指要P01-P52

 心海真情2020 2021-08-03

来源:人人文库网

一、轻重取脉法

顾名思义,以加力的轻重决定病的性质,病的虚实、寒热,病的实质,此不可不知。20世纪70年代,笔者到人民大会堂开会,巧遇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郑哲敏院士,他说力学所开展了用热敏电阻测定脉搏跳动力状况的研究,想用科学方法探索脉搏跳动的规律。笔者认为这个科研项目很难实现。因为热敏电阻加力的方法只用一种力量,且加力是均匀的;而脉搏的跳动有28种,且加力的轻重亦不同。热敏电阻测定方法很难模拟,故必须研究下列脉法。

(一)浮中沉法

浮中沉诊脉有下列三种方法。

1浮诊法

初排指于皮肤之上,轻手按之便得,曰浮。切其浮脉之来,以察表里之虚实。尺寸具浮者太阳也。浮而紧者为寒在表;浮而数者为热在表,以脉中有力为有神,可汗之;浮而缓者为风在表,可解之,不可汗;浮而无力为虚为无神,不可汗。凡迟脉浮、寸脉浮俱有力,可汗。若尺脉迟弱者,此真气不足,不可汗也。浮大有力为实为热,可汗之。浮大无力为虚为散,不可汗也。浮而长,太阳合阳明;浮而弦,太阳合少阳。凡脉浮主表,不可攻里也。

2中诊法

以手不轻不重,按至肌肉之分而切之,以察阳明少阳二经之脉也。尺寸俱长者阳明也,浮长有力,则兼太阳,表未解也,无汗者宜发汗。长而大有力为热,当解肌。长而数有力为热甚,当平热也。长洪长滑有力,此胃中实热,可攻之也。尺寸俱弦者少阳也,宜和之。浮弦有力,兼太阳表未解也,可发汗。弦洪、弦长、弦数、弦滑有力,为热甚,宜清解之。弦迟、弦小、弦微皆内虚有寒,宜温之也。凡弦脉只可和,不可汗下,不可利小便也。

3沉诊法

重手按至筋骨之分而切之,以察里证之虚实也。尺寸俱沉细者,太阴也;俱沉者少阴也;俱沉弦者厥阴也。沉疾、沉滑、沉实为有力有神,为阳盛阴微,急宜游阴以退阳也。沉迟、沉细、沉微为无力无神,为阴盛阳微,急宜生脉以回阳也。大抵诊之脉沉,最为紧关之要,以决阴阳寒热,用药死生在毫发之间。脉中有力为有神为可治;脉中无力为无神为难治。用药宜守而不宜攻,宜补而不宜泻也。

此三法系杨栗山据陶节巷浮中沉运用而来。笔者初习医时,仅将此三法用之于临床,确有效验。毫无疑问,治疗之效者,全在诊断的正确,而正确的诊断全凭脉法。

(二)浮中按沉法

清太医赵文魁提出了浮中按沉,强调按沉,新在按部,无论在他的脉学中或医案中都有所明示。在医案中写道:先诊脉每以浮中按沉四部为是。其法源于扁鹊八十一难经的菽权轻重法,但又有所不同分为浮中按沉四部最切合实际。持脉轻手即得为浮部,主表病、卫分病、皮毛之疾。所以参照浮部取脉法,如伤寒病初起,病在太阳为表;温病则病在卫分为表,或肺与皮毛为表。浮只是代表病位,若进一步了解病的原因,需查兼脉。

浮脉是手指轻轻地压在寸口上,即感知脉搏的跳动。辨认浮脉的关键是“按之不足,举之有余”。切脉时先浮取(即把手轻轻放在寸口皮肤之上即得),然后加力中取,脉搏的力量明显减轻,再加力按取时则指下感觉模糊不清。然后将手指压力减小,由按取恢复到中取,脉搏力量略增;再由中取改为浮取,将手指轻轻放在寸口上,则脉搏的力量就明显加强,好像是“水漂木”的样子,即把木块放在水里,浮在水面随水漂流。可是,只要你的手指稍用力一按,木块则沉没于水中,若手指压力渐减,则水中之木块就逐渐显露,木块的浮力有上顶之感;减其手指压力,木块就立即浮出水面。这就形象地描绘了浮脉的举之有余和按之不足。笔者研究此脉象数百次,反复思考,反复揣摩,感觉几乎溶于血液之中,方才获得此心得。此为李时珍之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假定按之亦足、亦有力,那便不可言浮,而是实脉,毫厘之差,可谓差矣。从医者不可不查,脉学的测定最为细腻,非仔细不可,所以排列榜首。

作者曾研究脉学一年零一天,即每天必读脉书1次,从不间断,方得以入门。对于如此精细描绘的测定脉的方法实属少见,因此推荐给读者。

既然文魁先生提出了按部取脉法,看看他的说法。医生切脉,从中部加重力量,按在肌肉部分为按部的取脉法。按部取脉法,一般反映在里之病,如伤寒病的太阴证、温病的营分证等,杂病反映肝、肌肉及筋膜之间的病变。凡病脉在按部出现,说明病已人里,主营分,主阴。

定义认为,按在肌肉部分为按部的取脉法,似乎与中部取脉法有矛盾,然而后一句又强调杂病反映肝、肌肉及筋膜之间的病变,作了一个声明,还不如说是中沉之间的病变为按部取脉法,更好理解,把前一句删去为恰当,免与中部取脉法混淆。把中沉之间的按讲得更加清楚和妥帖。

既然一再声明按是反映营分之病变,那么,又怎么样获得按部脉的实质呢?便从营分的症状开始探求,由症至脉。营分最主要的症状为入营舌色必绛(绛即深红色)。又有赵绍琴先生谓,从脉上来看,浮、中、按、沉四部,正好反映了卫、气、营、血的病变深浅。若热邪已由营转气,脉必由按的部位转到中取部位,而脉象也由细、数变为大、缓。显而易见,在按部的脉象是细、数的。

下列四例病案中介绍怎么获得按部脉的特征。

案例1.老年病神昏重证(热伤营阴)入院时脉搏84次分。

一诊,脉象细小、沉、弦,按之不稳,且有停跳。

二诊,脉搏80次分,两脉细、弦、滑、数。

三诊,未出脉象。

案例2.暑热夹湿入营。

一诊,脉细、数。

二诊,脉弦、滑、略数。

案例3.暑、温、湿、热逆传心包。

一诊两脉沉、滑、濡、数。

二诊,脉濡、滑。

三诊,脉濡、滑且弱。

案例4.湿温过服寒凉滋腻。

一诊,两脉沉、濡、略数。

二诊,两脉中取滑、濡。

上述四例又得出什么结论呢?能否示出按部脉的实质呢?若仔

(三)菽 权 法

数十年来运用菽权法(三菽、六菽、九菽、十二菽、十五菽取法)诊断效果极好,远比笔者用上二法诊病的效果好。这是因为菽权分为五个层次,远比三个层次、四个层次更加细腻。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层次愈多,分辨力愈高,精确度也愈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掌握好肺与皮毛、心与血脉、脾与肌肉、肝与筋、肾与骨之间的联系。为此,笔者查遍五难的各种解释,汉朝之菽与现代之菽有何区别,三菽究竟是多重?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不得而知。据此。笔者用目前各种菽(即豆)做实验,先用中医量度的“秤”,再用实验室的分析天平称量,依次是三菽、六菽、九菽、十二菽、十五菽的重量,最后取平均值,对加力的大小有一个概念。又反复对患者的皮毛、血脉、肌肉、筋、骨的位置数以千万次地揣摩。每诊一人,都是极其用心地找他的位置,有的疑似之处,日夜不断地研求,才能确切无疑。久而久之便可悟透,便可成熟,一遇病脉自然可晓。即经日:先识经脉,而后识病脉,此之谓也。

再因为中医的临床经验是极其重要的,加之他的个体性,适合甲的很少也适合于乙。作为医生除了要掌握精深的理论外,还要具备精湛的临床经验,即所谓医术。中医的脉法,即医术也。老一辈的医家总强调要多瞧病、多临床,实践出真知。

1.据难经菽数轻重定脏腑等第

内经脉经谓:寸关尺俱有浮、中、沉,分为天、地、人,以候头、面、胸、腹等证。将左、右分心与小肠、肝、胆、肾、肺及大肠、脾、胃、命乃家传人讼万古不可易者。然难经又细分诊脉部位以菽豆之多寡轻重分为五等,以候脉不亦失之赘耶,噫,此固发前圣之所未发而有功于万世者。

今难经以菽数之多少轻重,分脏腑上、下之等第要亦,发挥内经未发之妙用,非外三部、九候以立言。人的脏腑生成,各有上、下一定的位置,诸经散布亦各有上、下一定的穴。脏腑虽生于内,而脉则见乎于外;穴虽列于外,而实统之于中。若不因其定位、定穴而细分其诊脉之上、下、轻、重斯失之远矣。

肺之生也,独居乎上,而心次之。内经谓,诸腧穴。在背,诸募穴在腹,而肺俞、肺募二穴俱在上,而心之俞、募二穴俱次列于肺之下。故难经直指三菽为肺脉之界限,而居乎上,定谓第一等;以六菽为心脉之界限,而次于肺之下,为第二等。

亦顺肺与心所居之定位、定穴而分言之也,况心、肺俱以浮诊候脉,而肺乃浮中之浮。故诊肺脉在心脉之上;心脉乃浮中之沉,故诊心脉在于肺脉之下。若不分析明白,斯心、肺之脉混淆不分,何以断病?

又前说固得闻命矣,然肺、心只言三菽、六菽,而遗一菽、二菽、四菽、五菽不言,何所统属无亦失之疏陋耶。此又难经立象以尽意,古人潜通默会始知其精妙耳。以三菽为肺脉之界限,则三菽之内皆肺之所属,而诊脉居于第一等明矣。三菽为肺脉之终数,则一菽为肺脉之始数又可知矣。由此则知一菽之位为肺脉之浮;二菽之位为肺脉之中;三菽之位为肺脉之沉。

如前所述,肺之有病、无病及为远病、近病或有余、不足者,昭然指下矣。如肺宜于浮、短而涩者为平脉也,然又浑然和缓动于一、二、三位之中,是为肺经之平脉而无病矣。若肺脉溢出于一菽之外,搏指于皮毛之上,则为肺之有余。若陷余六菽之下,则为肺之不足。如再下入十菽之下,斯又为肺之太不足,而各断以肺经太不足之病矣。

心脉以六菽为界限,是六菽又重于三菽;而诊心脉者,又当落指重取于三菽之下,以第二等为心脉之部位。是四菽为心脉之浮;三脉为心脉之中;六菽为心脉之沉明矣。若心脉出于三菽之上为心之有余;若下伏于九菽之下斯为心之不足,又何疑哉。

若夫脾胃则居乎中,不上不下、不浮不沉、以和缓而大为脾、胃之本脉,其腧、募二穴亦在背腹之中。而七菽、八菽、九菽,又当上、下十五菽之中数是九菽。又重于心脉之六菽,而诊脾、胃之脉者,又当重诊于六菽之下,是第三等为脾、胃之部位矣。如断脾、胃之有余、不足,又何殊于肺与心之例耶?

若夫肝、肾之生成及腧、募之穴路俱在脾、胃之下。且肝、肾二脉俱宜沉诊,而肝乃沉中之浮;肾乃沉中之沉。以十菽、十一菽、十二菽定为肝脉之浮中沉,而候肝于第四等。如脉来沉而弦长,斯肝脉平而无病矣。以十三菽、十四菽、十五菽分肾命之浮、中、沉,而取肾命于第五等之部位。其脉沉滑而有精神,则肾命平而无病矣。

再参详二脉之过与不及以断肝、肾有余、不足之病,又何疑耶?是难经非外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之浮、中、沉以为臆说也,亦恐诊家拘泥于内经之字句,不知融会内经之奥旨,不得已而曲为之。分析发明使人知浮诊之名虽同,而有浮中之浮、浮中之沉,不可不别。沉诊之下又有沉中之浮、沉中之沉不齐,焉知乎!此斯心脉不得与肺脉同诊,肾脉不得与肝脉同断,而脉情病能皆无遗漏矣。若只拘泥于内经,将各部俱分为浮、中、沉,以三部统九候而断人之病证,不再为之区别焉,则肾脉出于皮肤之上者,即指为肾浮脉之位,而不敢以大脉断肾经之病。肺脉沉入于筋骨之下,即指为肺经沉脉之位,亦不敢以弱脉断肺经之病矣,其舛谬内经旨孰大于是耶。

2.按难经菽数轻重定脏腑虚、实、寒、热、过、不及难经菽数轻重诊右手脉,见表1。

难经菽数轻重诊左手脉,见表2。

3.据难经菽数轻重定脏腑等第脉

内经诊脉有三部九候以诊头、面、胸、腹、上、下诸病,已曲尽性命蕴奥矣。第三指齐诊,虽上智亦难辨脉态病能也,越人深为此惧,不得已分五脏为五等。

古人知六菽为心脉界限,则心脉上诊不可过三菽之界,下诊亦不得下入九菽之界矣。言三菽而不言一菽、二菽,言六菽不言四菽、五菽者,古人默会六菽既包四菽、五菽在内,是心脉原自有浮、中、沉之别,而菽数亦不得不二之矣。余部皆然是统之五等则大纲举矣,别以十五菽斯万目张矣。其中条分缕悉,脉络分明,得指应心,活泼详尽,殆有不容言之妙! 学者须虚心体察,始可会其神妙。是难经每等虚二菽而不言其用者,乃立象尽意,古人深思而自得之也。

右手三部诊脉如图l所示。按难经诊脉,自皮至骨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共为五个等,又细分为十五层:如肺脉止言三菽之重,包含一菽、二菽在内,皆属于肺。第二等止言六菽之重,又重诊于三菽之下,亦包含四菽、五菽在内,是五等之内各有三菽之轻重,每等又各自分为浮、中、沉浑然各具一。

太极甲不移于乙,癸自远乎甲,截然不乱,各有定位。凡诊肺脉及大肠脉者,即在第一等之内,诊取为皮毛之位,以一菽至轻,诊得脉者为大肠之浮脉;二菽又重脉于二菽之下,得脉者为肺部之中脉;再重取如三菽之重为肺之沉脉;此中脉又贯统一菽、三菽,浑然浮、短而涩,且兼和缓,为肺部平脉,斯主无病。如出于皮毛之外,为有余;入于六菽以下,为不足,或偏于虚、实、寒、热,俱主有病。

脾、胃脉又重取于九菽之内,为肌肉之位,居第三等。以七菽为脾、胃浮脉;八菽为中脉;九菽为沉脉。而八菽之中,脉又贯统七菽、九菽,浑然中,缓而大,不浮、不沉,斯为脾、胃中和无病。若有余、不足及偏于虚、实、寒、热,俱主病。

命门又兼相火,统三焦、心包络,居第五等为骨脉之位。以十三菽为命门等脉之浮;十四菽为中;十五菽为沉,浑然沉、滑而大,且兼和缓为无病。反之,皆主病矣。

按脉分五等者,缘肺、心二脉俱以浮,诊肺乃浮中之浮、阳之阳也;肝乃浮中之沉、阳之阴也。肝、肾俱以沉诊,肝乃沉中之浮、阴之阳也;肾乃沉中之沉、阴之阴也;脾则不浮、不沉而居中,又统会四脏之中,而为五安得不分五等耶。

凡诊心与小肠脉者,宜在第二等,六菽之内,居血脉之位。以四菽为心、小肠之浮;五菽为中脉;六菽为沉脉。而五菽之中,脉又贯统四菽、六菽之脉,浑然浮大而散,且兼和缓乃为平脉,主心、小肠无病。若有余、不足,偏于虚、实、寒、热,斯病矣。

肝脉与胆脉则在十二菽之内,为第四等,居筋脉之位。十菽为肝、胆浮脉;十一菽为中脉;十二菽为沉脉。其中脉亦统括浮、沉二脉,浑然沉、弦而长,亦兼和缓为无病。反之则病矣。

肾及膀胱与右尺脉同诊,亦以十三菽为浮;十四菽为中;十五菽为沉。其中脉亦统括浮、沉二脉,浑然沉、滑而大更和缓为无病。反之即病也。

六部诊法全不相同,唯心与脾、肾同有“大”字,然字虽同,而义则天渊也。盖心部属火,其性炎,上大而不留脉来满指为大,非过大无统也。脾脉宜缓,而缓多似弱,脾云大者,乃缓中有精神也。肾脉沉诊近骨方有沉,则应指之力似少,要有滚滚上涌之意为大,绎思乃得。

按脉诀将各脉分为七表八里九道,虽似乎近理,然表脉见之表证者固多,而病在里者亦未尝无也;里脉见于里证者亦多;而表证亦未尝无也?要随时、随人、随证、随脉而斟酌之。以脉对证,因证验脉,随天时生化以观民之病否,即民病浅深,以候天时之加临斯为神妙。若执七表八里为不可推移,亦刻舟求剑矣。至于九道之脉,亦兼见于各脉之内,非七表八里之外又有所谓九道脉也。学者融会贯通,灼知某脉主何病证,其兼见之脉于各脉有何损益,而善为补泻温凉可也。若曰:表证必无里脉,里证必无表脉,岂是有理耶。

4.按难经菽数轻重应背腹腧募上下

按人生背为阳;腹为阴。背穴俱以腧名;腹穴俱以募名。在背之脾腧穴以上,阳之阳也;脾腧以下,阳之阴也。腹之脾募穴以上,阴之阳也;以下阴之阴也。

又细分而言之,背之外自项至于尾闾,腹之内自缺盆至于少腹,按菽数俱各分为五等。

肺脉乃居于第一等者,如肺脉有余、不足,见于背之肺腧穴,即断肺腧穴部位有病;如见于腹之肺募穴,即断腹之肺募有病;若见于腹背之偏左,即断偏左有病;偏右,即断右病矣。心、脾、肝、肾断病俱仿此,乃毫发不爽者,默识始得。

正面五脏募穴如图3所示。按难经肺以三菽之重为肺之界限,居第一等,何也?因肺生于最上,而肺募穴之见于内者,亦在最上而居于胸上之第一等。若针灸及治病者俱在第一等针治。

如肺募部位见弦、紧者,即断肺募部位作痛;滑、数即断肺腧有痰;浮、数且紧,为疮;数、软主混痛;浮、涩兼芤,即为失血作痛;浮、紧且数,即胸上膈上作喘、气急闷痛;滞、涩兼芤,即胸之上部麻木不仁;软、伏且迟者,必拘急寒痛,按之或击打斯得少安。

不能尽述,唯在随时、随人、随证断治。若下肺一等,又以心募断治矣。背面五脏腧穴见图4所示。或问曰:难经、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以腧募分五脏之内外既得闻命矣,然在诊家指法又何以分内外而断病之在募耶?素问所谓内以候内,外以候外是也,但人未之细推,诊家亦忽之而不讲耳。凡诸脉皆动于左右示指(俗称食指)、中指、环指(俗称无名指)各指肚之中,然亦有脉动不在指肚之中,乃动于指尖之前,而指肚中却无脉者,即是病在内,而诸募穴受之,即各随肺、心、脾、肝、肾诸经部位断病;又有脉动于指肚之后,而指肚中亦无脉者,即是病在外而诸腧穴受之,即随各部位断病。

5.遵难经以菽豆形拟脉法

难经乃以一菽豆之形象形状诸脉之体形,与内经各脉皆以字义,发挥诸脉之形状相参。唯难经露一菽字是很有意义的。

二十四脉诸字已曲尽各脉形状之妙,但字意之外又难于比拟其长短、宽窄、高深。

长短:以诊气之郁畅,气畅则虽弱而亦长;气郁则虽强而亦短。按气有出入、有升降,横为出入,直为升降。风寒外束,气出不利,脉来弦紧,痰饮中结;气升不利,脉来厥厥如豆。是长短皆有气郁。内经曰:长则气治,短则气病,亦言其大概而已。

宽窄:以诊气血之寒热盈虚。气热则血涨;气寒则血消;血实则气充;血虚则气怯。

高深:以诊气之嘘吸,此指来去之远近。所谓息之深深,达之亹(wei)亹者,气之操纵也。浮、沉是阴、阳嘘噏(xi)之方然,一言气之所在,一言气之所至。

内经脉诀谓:涩脉如刀之刮竹,但竹有宽窄,痕有浅深未言及。滑脉如荷上水珠之形,然珠有大小不同,动有迟速各异,亦未分别言及。言洪而不分远近,言细而不注细之何似此。是以越人万不得已以菽之形状拟之。

所谓菽者,乃中样青黄豆之谓也。脉之四围虽为圆活乃圆而长团者也,菽豆之四围似之脉之高,形虽似有尖,乃尖而团匾下复者,而菽豆上辨之高,形似之诊脉者,唯以此豆之形象为各脉本体之形象,则二十四脉活泼泼于眼前指下,若大于此豆者则为大;小于此豆者则为小;长于此豆者谓之长;短于此豆者谓之短。依次类推,各脉分述如下。

1浮脉,如渑豆轻漂浮于水上,落指轻诊即有,乃上有而下无者。

2沉脉,如好豆重实沉于水下,用指重诊方有,乃下有而上无者。

3虚脉,如荒旱之年,豆在壳内已成全豆之形,但豆内无浆无瓣,按之而中间空虚者。

4实脉,如大熟之年,豆内充满,皮色肥壮,按之表里内外俱丰满坚实者。

5数脉,如沸汤中煮豆,一豆翻上未及落下,而一豆又翻上,数数不已者。

6迟脉,如打豆在沙地场中,而豆为沙壅扫之,迟迟而行不能速快者。

7滑脉,如在光冰之上,按豆然往上寻之即滑,而向下往下寻之又滑而走上,向内候取却滑而在外,向外候取却又滑而在内,并无定处者。

8涩脉,如用冷水急火煮豆,方熟即出锅,然此豆因火紧不及煮开,内瓣尚实,外皮甚薄易开而松,见风则皮即干皱,以指按摸之,其皮涩涩不光润,俗谓皱皮盐豆者。

9大脉,大谓比豆形大些,或如榛、芡实、龙眼者。

10小脉,小谓比豆形小些,如豌豆、赤豆、壁虱豆者。

11洪脉,洪谓宽,洪如将湿豆踏扁且平,比豆形洪阔,非若大脉之大于豆形而团圆尖平不失豆之本形。此洪字,即洪水洪字之意,泛滥少统属者。

12细脉,细谓窄,细如将湿豆踏扁却横立向上,以手按其窄棱有细而少长之意。非若长脉之少细于豆之本形也,唯此以豆棱比细者亦有不同。犹如踏豆不重,其豆尚厚而棱如息香之细,则其气血犹未太少也;若踏之太重,其豆愈薄而棱如丝绳或线细,斯气血恹恹而太不足矣。

13长脉,长谓长出豆形之两头。

14短脉,短谓短缩于豆形之两头。

15紧脉,紧谓紧急如手捧热豆,然不能耐其豆热,两手左右倒换,众豆紧紧跳跃而不定者。

16缓脉,缓谓之缓慢,如慢火炒豆,然火力既微,豆即慢慢炮动,声力俱缓者。

17促脉,促谓急促,乃紧中带止之脉,如饿鸡吞豆,然一豆未及下喉,而又吞数豆继之,可谓紧促矣。但喉中噎咽不下而少歇,又行紧吞之,紧中带止之促脉与此很相似。

18结脉,结谓结聚,乃慢中带止之脉,如囤底之坏豆,然重重叠叠结聚不开;结之薄者解之易开,结之坚者用力慢慢方解,与慢中带止之脉一样。

19代脉,代谓之代替,谓五脏之脉,一脏先绝无有代替者。如以豆分散五人,而一人不至,其见在者流水给散食用,而人不至者,将豆徒值之空处无人代领者之类。今解内经代脉者,谓一脏之脉不至而他经之脉为之代动者非也,盖各经自有各经之脉,难以假借若他经之脉可以代之,是无空隙而五脏之脉全何断以死?

20牢脉,牢谓坚牢,如豆之粘贴于仓壁、船板,然坚牢不动,上、下、左、右俱不能移矣。

21弦脉,弦谓弦直,如生芽之豆,其芽长直而平,犹脉如弦之长直一样。

22革脉,革谓鼓之皮革,外实而中空,如虫蛀之豆外皮虽坚硬,而中则空虚。

23芤脉,芤者指两边有而中空者,如煮熟之豆将豆瓣挤出,只存空皮,用气一吹即起如全豆,然按之中间空虚,唯两边豆皮抱指者。

24微脉,微谓微妙如渑坏之豆,其形虽存,内外轻漂不敢少加指力,即轻微不胜指矣。

25弱脉,弱谓柔弱,如豆在绵上,按之不能擎指一,随按随下,弱而无力。

26动脉,动谓摇动,如干豆在硬物之上,按之动摇不定,硬而有力。

27伏脉,伏谓隐伏,如豆埋沙地,然寻之不见,推拨其沙至地皮之上方,犹如贼伏暗处,不即寻见也。

28濡脉,濡谓濡软,如煮烂酱豆,然着指即软烂无存者。

29散脉,散谓散乱,如重锤打扁之干豆,然其中平而四面碎,豆散漫而不能收敛;又如豆打浅水,然豆落水中,豆之四面水痕一层一层散漫而远去,不能收敛而再复收聚也。

以上是二十九种脉在指下形状的生动描写,以人们熟悉的豆的形象来比喻,把一个抽象的脉象具体化了,深入浅出,很适合初学者。尽管在本书后面四纲法中还要详细论及,然此处有必要先提及,以方便下面的学习。

二、脉法歌诀

此歌诀系出自陈微尘所著脉诀提纲,浅显易懂,方便记忆,以供参考。

自难经以后,谈脉者多,大致均同,惜细者太细,使人难以辨别;略者太略,使人难以索解。爰集诸家之脉说,分为部位、形状、脉病、病脉四类,以辨症、辨脉为主,而不尚经络阴阳之细诠,读者手此一篇抵读脉书百卷也。

1.总论

脉法大纲,曰寸关尺。左心肝肾,右肺胃脾。先言部位,次言形状,次言脉病,次言病脉。部位易别,细心体察。形状难求,经验自得。脉病未悉,须参问切。病脉准绳,百不失一。学者致力,守之勿失。

2.部位

右寸肺沉胸浮,左寸心沉膻浮;右关脾沉胃浮,左肝沉膈胆浮。三部三焦寸上关中尺下,两尺两肾无尺危。左小膀胱尺浮,大肠认尺浮。关脉一分,右食左风紧。

3.形状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男左大顺,女右大宜(此语实验不出姑存一解)。男尺恒虚,女尺恒实(此语甚合)。春弦夏洪,秋毛冬沉(按此已非平脉、病脉,见此若与时令相合尚易治耳)。太过实强,病生于外(洪、大、浮、数、弦紧属之);不及虚微,病生二内(细、弱、短、涩、濡、芤属之)。饮食劳倦,诊在右关,迟则寒症,数则热症,转迟转冷(热转冷),转数转热(寒转热);涩为气滞(往来艰难或速或慢),滑为气壅(形状如珠走盘,捉摸不定),浮无力濡,沉无力弱;沉极力牢(沉而有力),浮极力革(浮而有力,二者皆实脉)。三部无力(虚脉),小微大散(见此脉危),推筋著骨,伏脉可求(暑霍多伏极宜开闭)。缓止日结,数止日促(此败象也),弦劲端直,且劲日弦。紧比弦粗,劲左右弹(挟水气之脉多如此),来盛去衰,洪脉名显。大则宽阔,小则细减,如豆曰动,长迢短缩(论长、短有以部位论者较妥)。

4.脉病

浮阳主表(以下言浮),风淫六气;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表冷,浮缓风湿;浮濡伤暑,浮散虚极;浮洪阳盛,浮大阳实;浮细气少,浮涩血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弦风饮,浮滑风痰。沉大里实(以下言沉),沉小里虚;沉迟里冷,沉缓里湿;沉紧冷痛,沉数热极;沉涩痹气,沉滑痰食;沉伏闭郁,沉弦饮疾。濡阳虚病(沉),弱阴虚疾(沉);微主诸虚(沉),散为虚剧(沉);革伤精血(浮芤主失血),半产带崩(浮);牢疝癞瘕(沉),心腹寒痛(沉);迟寒主藏(以下言迟),阴冷相干(按迟脉极少);有力寒痛,无力虚寒;数热主腑(以下言数),细数阴伤;有力实热,无力虚疮(或虚或疮也);缓止脾胃(缓),坚大湿壅(如脚气之脉是今人对于脚气多不能辨);促为阳郁(数止),结为阴凝(此败脉也);代则气乏(代以下同),跌打闷绝(昔人有误止为代者矣,其分别甚微,宜细体察);夺气痛疮,女胎三月(即喜脉);滑司痰病(以下言滑),关主食风;寸候吐逆,尺便血脓;涩虚湿痹(以下言涩),尺精血伤;寸汗津竭,关膈液亡;关弦主饮(以下言弦),木侮脾经;寸弦头痛,尺弦腹痛;紧主寒痛(紧),洪是火伤(洪);动主热痛(动),崩汗惊狂(动)。

5.病脉

风之脉,却喜浮洪,坚大急疾,其凶可知。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燥,热甚必难;阳症见阴,病必危殆;阴症见阳,虽困无害。劳倦伤脾,脉当虚弱;自汗脉燥,死不可却。疟脉自弦,弦迟多寒(按疟脉发时数,不发时略和,迟则殆矣);弦数多热,代散则难。浅泄下利,沉小滑弱;实大浮数,发热则恶。霍乱之候,脉代勿讶(代脉少见,伏脉多见,通关则出,不难治也);舌卷囊缩,厥伏可嗟。喘息抬肩,浮滑是顺,沉涩肢寒,均为逆证。嗽脉多浮,浮濡易治(浮属外感,故易治)。沉伏而紧,死期将至。火热之证,洪数为宜。微弱无神,根本脱离。骨蒸发热,脉数而虚(数时急用收敛,以潜其阳);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土则双弦,火炎细数。 失血诸证,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堪忧。蓄血在中,牢大却宜;沉涩而微,速愈者稀。三消之脉,数大者生;细微短涩,应手堪惊。小便淋闭,鼻色必黄;实大可疗,涩小知亡。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象,沉急凶殃。裥宜缓浮,沉小急实;但弦无胃(胃脉为本,无论何病皆不可无胃,非独裥也),必死不失。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速愈,浮大延久。疝属肝病,脉必弦急;牢急者生,弱急者死。黄疳湿热,洪数便宜;不妨浮大,微涩难医。肿胀之脉,浮大洪实;细而沉微,歧黄无术。中恶腹胀,紧细乃生;浮大为何,邪气已生。痈疽未溃,洪大脉宜;及其已溃,洪大最忌。肺痈之证,数实无力;痈痿色白,脉宜短涩;数大相逢,气损血失。肠痈实热,滑数相宜;沉细无根,其死可期。妇人有子,阴搏阳别;少阴动甚,其胎已结;滑疾而散,胎必三月;按之不散,五月可别。欲产离经,新产小缓;实弦牢大,其凶不免。五脏为积,六腑为虚;实强可生,沉细难愈。凡此种种,细心体察,一言蔽之,重在虚实。泰西脉搏,时计最确,勿为高论,救世之钥。

三、四时脉法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人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好像鱼与水的关系,人的生存与大自然紧密联系。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四季气候的变化影响着人的健康,随之脉亦发生变化。所以有四时平脉的说法,顺四时者为吉,逆四时者为病,这是判断病与非病的标准之一。凡脉顺四时者谓,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中有和气。

软滑而长,乃是不病之人也,得病则易为治疗。因从和气而生,如气反脉逆,形气相失为不可治,是形盛、气虚、形虚、气盛,故不可治。

1.四时六气平脉

十二月大寒至二月惊蛰为初之气,厥阴风木主令。内经(简称经)曰:厥阴之至其脉弦。经又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难经曰:“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脉来濡弱而长,故日弦。是肝之平脉,肝病得此脉者,为肝气已和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纯弦者,为如弦直而不软,是中无胃气,为真脏之脉。内经曰: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弦弓弦。。

治法:益辛泻苦,补肺泻心。天时:寒风切烈,霜雪水冰,蛰虫伏藏。民病:关节禁锢,腰脚疼,中外疮疡。

2.春分至立夏为二之气,少阴君火主令。内经曰:少阴之至其脉钩。钩即洪大,故经又曰: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日: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心王于夏,夏则阳外胜,气血淖溢,故其脉来洪大而长也。内经又曰:“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者,故名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心脉来盛去衰为平,来微去大,是反本脉。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微为正气,大为邪气。来以候表,来微则知表和;去以候里,去大则知里病。内经又日:心脉来不盛去反盛,此为不及,病在中。头小本大者,即前小后大也。小为正气,大为邪气,则邪气先在里,今复还于表,故名日复。不云去而止云来者,是知在表。脉经曰:在上为表,在下为里。汗者心之液。上微为浮之而微,头小为前小,则表中气虚,故主汗出。下微沉之而微,本大为后大,沉则在里,大则病进。内经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今邪甚下行,格闭小肠,使正气不通,故不得尿,名曰关格。脉经曰:阳气上出,汗见于头,今关格正气不通,加之头有汗者,则阳气不得下通而上脱也。其无汗者,虽作关格,然阳未衰,而犹可治。

治法:火盛金衰,补肺泻火。天时:风雨时寒,雨生羽虫。民病:淋气郁于上而热,令人目赤。

3.小满至小暑为三之气,少阳相火主令。内经曰:少阳之至其脉大而浮。内经曰: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

治法:君相二火,泻苦益辛。天时:大火行,热气生,羽虫不鸣,燕百舌杜宇之类。民病:厥热心疼,寒咳喘,目赤。

4.大暑至白露为四之气,太阴湿土主令。内经曰:太阴之至其脉沉。

治法:泻肺补肾。天时:大雨时行,寒热互作。民病:黄疸衄血咽干,呕吐、痰饮。

5.秋分至立冬为五之气,阳明燥金主令。内经日:阳明之至,短而涩。

治法:心盛肺衰,火怕水复。天时:温气乃至,初冬天气犹暖,万物尚英。民病:寒热伏邪,于春为疟。

6.小雪至小寒为六之气,太阳寒水主令。内经日:太阳之至,大而长。

治法:火衰心病,泻减益苦。天时:暴寒劲切,火邪恣毒,寒气暴止。民病:生肿咳喘,甚则血溢,下连小腹而作寒中。

蒲辅周老中医谓,一切外感病,称时病,也称六气为病,二者是统一的。外感热病必须掌握季节性,一年十二个月,有六个气候上的变化,即风、火、暑、湿、燥、寒。学习中医,治疗急性病,要掌握这个规律。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这四个节气六十天叫做初之气,主厥阴风木。此时的外感病称风温、春温。亦有应温反寒,而病寒疫。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有人说:有伏邪者叫春温,无伏邪者不叫春温。他们对内经这句话理解错了。笔者认为,经文原意应是指人的体质衰弱,冬天不能抵御寒冷,春天也不能适应天气的变化,必然要生病。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为二之气,主少阴君火。吴鞠通温病条辨自序中“来岁已未湿土正化,二气中温厉大行”指的就是这个节气,其病多属温热病范围。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为三之气,主少阳相火,叫做暑病。积温成热,积热成火。到这个季节,外感多在暑症范围。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为四之气,主太阴湿土,叫做湿温。这是多雨的季节,这时的外感病多属湿温。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为五之气,主阳明燥金,叫做秋燥。这个季节,雨少了,自然界万物枝萎叶黄,干枯了,因谓之燥。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为终之气,主太阳寒水。这时候,伤寒病就多了。但冬阳偏胜,气候应寒反温,亦有冬温。

六气为病,年年如此。气候正常则发病少,反之则发病多一些;环境卫生好,可以减少四时的流行病。

2.四时平脉与非平脉

(1)四时平脉

春弦脉  难经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集注曰:吕又曰,春万物始生,未有枝叶,形状正直如弦,故脉法之也。丁日,春脉弦者,微弦日平。平者,谓有胃气。胃气者,土也,能成于四方间于四旁,故四时脉见弦、钩、毛、石,皆当微见。即是有胃气也,但独见四时之脉者,皆无胃气也。难经正义曰:经谓素问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藏论,此差错其文而为篇也。四时之脉,谓脉之应乎四时,即旺脉也。春脉弦者,肝为木而主筋,万物始生之初,其脉濡弱而长,是弦之正象,否则即为太过、不及也。难经白话解曰:春天出现弦脉,是由于它所相应的肝脏在五行中属于春旺的东方木。初春万物开始生长,树木还没有长出枝叶,所以脉气来的时候,表现出濡弱而带长的形象,因此叫做弦脉。

夏钩脉  “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盛,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日钩。”吕曰:心脉法火,曲如钩,又阳盛,其脉来疾,阴虚脉去迟也。脉从下上至寸口疾,还尺中迟,寸口滑,不泄,故令其脉环曲如钩。难经正义曰:夏脉钩者,心属火而主血脉,其脉来疾者,其来少急而劲,气之升而上也;去迟者,其去少缓而弱,气之降而下也,此所谓下曲如钩也。难经白话解曰:夏天出现钩脉,是由于它所相应的心脏在五行中属于夏旺的南方火。万物在夏季是生长最为繁荣茂盛的时候,树枝上结满了果实、下垂,绿叶成荫,都是向下弯曲像钩子一样,所以脉气来的时候,表现为来时疾速,去时迟缓,因而叫做钩脉。

秋毛脉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吕曰:肺浮在上,其气主皮毛,故令其脉浮如毛也。难经正义曰:秋脉毛者,肺属金而主皮毛,秋木凋零,其枝独在,若毫毛,言其四面无所辅,而体又甚轻也。难经白话解日:秋天出现毛脉,是由于它所相应的肺脏在五行中属于秋旺的西方金。这是万物生长到了终极,已届收获的季节,草木的花叶都是到了秋天枯萎脱落,只有树枝还单独存在着,像人身上的毫毛一样,所以脉气来的时候表现像毛似的轻虚而带浮象,因而叫做毛脉。

冬石脉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日石。”吕曰:肾脉法水,水凝如石,又伏行,温于骨髓,故其脉实牢如石也。难经正义曰:冬脉石者,肾属水而主骨,冬气敛聚,故沉而濡滑,水之象也。难经白话解曰:冬天出现石脉,是由于它所相应的肾脏在五行中属于冬旺的北方水。这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在隆冬的时候,水凝结得像石块一样,所以脉气来的时候,表现沉濡而带滑,因而叫做石脉。

以上这些就是四季当令的脉象。

(2)四时非平脉

春脉  “此四时之脉也,如有变奈何?然春弦,反者为病,何谓反?”难经正义曰:春脉当微弦,其来濡弱而长,反是者为病。难经白话解日:春天的脉应该是弦脉,反常的,就是有病。若要问什么叫反常呢?“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吕曰:实强者,阳气盛也,少阳当微弱,今更实强,谓太过,阳主表,故令其病在外也。丁曰:病在外者,是少阳,其脉微弦,今实强者,是胆有余,面青、好怒,是肝木之外证也。难经正义曰:实强为太过,阳气盛而发于表也,故病在外,令人善怒眩冒巅疾。难经白话解曰: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出实而有力,是太过的脉象,主外部有病。“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吕曰:厥阴之气,养于筋,其脉弦。今更虚微,故曰不及。阴处中,故令其病在内。丁曰:病在内者,肝不足也,肝含血养筋,不足则筋缓、溲便难,是肝之内证也。虞曰:太过之脉,谓不至,而至不及之脉,谓脉息虚微。太过,眩冒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胀满也。难经正义日:虚微为不及,阴气不足,而怯于中也,故病在内,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肽满。难经白话解曰:倘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出虚而微弱,是不及的脉象,主内部有病。“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日平。”吕曰:春,少阴、厥阴俱合,主其脉之来如春风吹榆叶,濡弱而调,故日平脉也。难经正义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乃微弦而有和缓胃气也,故曰平。难经白话解曰:脉来轻浮虚软,好像摩循至飘动着的榆树叶子,是正常的脉。“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日病。”吕曰:此谓弦多胃气少也。丁曰:长而不软,故若循竿,是为病也。难经正义曰:益实而滑,如循长竿,乃弦多胃少也,故曰病。难经白话解:若脉来特别感觉到实而带滑,像摩循到坚硬长竿一样,就是病脉。“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日死。”吕曰:此谓但弦无胃气也。丁曰:谓强急而紧细,故日如新张弓弦也。难经正义日: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乃但弦无胃气,即所谓真藏脉也,故曰死。难经白话解曰:脉来急而有力,且特别坚强,如同刚张开的弓弦那样,即为死脉。 “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日病,但弦无胃气日死,春以胃气为本。”吕曰:胃主水谷,故人禀胃气。丁曰:胃者,水谷之海,五脏皆受气于谷。胃者,主禀四方,故以胃气而为本也。难经白话解:春天的脉,由胃气的精微而现弦象,是正常的脉象;如弦象多而冲和的胃气少的,称为病脉;只有弦象而没有冲和的胃气,便叫做死脉。因为春天的脉,是以胃气为根本的。

夏脉  “夏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丁曰:谓脉来石、滑如冬之脉,故日反。难经正义曰:夏脉当微钩,来疾而去迟,反是者为病。难经白话解曰:夏天的脉应该是钩脉,反常的,就是有病。“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吕曰:实强者,太阳受气盛也。太阳者浮散,今反实强,故太阳过也。丁曰:其外者,太阳、小肠为腑,故病在外。其面赤、嘻笑,是心火之外证也。难经正义曰:实强者为太过,病在外,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难经白话解曰: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出实而有力的,是太过的脉象,主外部有病。“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吕日:手少阴,主血脉,其气尚平实,今反见虚微,故曰不及也。丁曰:少阴心,夏盛王。今反虚微,故不及。不及则病在内,嘻笑,其神不守。虞曰:少阴心脉本平实,今反虚微,故曰不及也。太阳小肠脉本浮大,今反实强,曰太过也。其太过、不及之证,乃如下说。玉机真藏论曰:夏脉太过,其病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者,令人烦心,上见咳嗽,下为气泄也。难经正义曰:虚微者为不及,病在内,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难经白话解曰:倘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出虚而微弱,是不及的脉象,主内部有病。“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玕曰平。”吕曰:心满实累累如人指循琅歼者,是金银环钥之物劲也,此皆实之类也,故云平。丁曰:言心脉满实累累如连珠,其言循琅玕者,谓琅歼是玉与珠类,贯如环之象也。难经正义曰: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玕,乃微钩而有和缓胃气也,故曰平。难经白话解日:脉来像连串如环状的珠子,好像摩循到滑润的美玉,是正常的脉。“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日病。”吕曰:心脉,但当浮散,不当数也。鸡举足者,喻其数也。丁曰:心脉,但当浮散,今又加其至数,即病,故喻其脉如鸡举足走也。难经正义曰:来而益数,如鸡举足,乃钩多胃少也,故曰病。难经白话解曰:若脉来特别感到快速,好像鸡在举足疾走一样,就是病脉。“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日死。”吕曰:后届谓之后直,如人革带之钩,前曲后直也,是谓但钩无胃气。丁曰:操者执也,如手执革带,前钩曲无力也,后居倨而不动劲有,故日死也。难经正义曰:前曲后居,如操带钩,乃但钩无胃气也,故曰死。 难经白话解日:脉来前曲后直,轻取不柔,重按不动,如同把持带钩那样,即为死脉。“夏脉微钩日平,钩多胃气少日病,但钩无胃气日死,夏以胃气为本。”吕曰:胃者,中州主养于四脏也。难经白话解曰:夏天的脉,由胃气的精微而现钩象,是正常的脉,钩象多而冲和的胃气少的,称为病脉;只有钩象而没有冲和的胃气,便叫做死脉。因为夏天的脉,也是以胃气为根本的。

秋脉  “秋脉微毛,反者为病。何谓反?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吕曰:肺脉者,当微毛,今更实强,故曰病在外。丁曰:外者,谓手阳明太阴也。故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皮毛干燥,此是肺金之外证也。难经正义曰:秋脉当微毛,其来轻虚以浮,反是者为病。实强者为太过,病在外,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难经白话解曰:秋天的脉应该是毛脉,反常的就是有病。若要问什么叫反常呢?回答说: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出实而有力的,是太过的脉象,主外部有病。“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吕曰:肺脉轻虚浮如毛,今按之益虚微,是无胃气,故病在内。丁曰:病在内者,手太阴肺也,其内证喘咳、洒淅、寒热,此是肺金之内证也。虞曰:太过、不及病如下说。玉机真藏论曰:秋脉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上气见血,下闻病音。难经正义曰:虚微者为不及,病在内,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难经白话毹曰:倘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出虚而微弱,是不及的脉象,主内部有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吕曰:车盖,乃小车之盖,轻浮蔼蔼然也,按之益大,有胃气,故日平也。丁曰:如车之曲盖偃蔼之状,故曰平也。难经正义曰: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者,以其轻软微毛,而有和缓胃气也,故日平。难经白话解日:脉来轻盈浮大,像车子的盖顶一样,稍用力按,便现更大的,是正常的脉。“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日病。”吕曰:如循鸡羽者,是其气虚微,胃气少,故日病。丁曰:手太阴肺金,乘夏余阳,故其脉上,又其气当于下降,今不上不下,如循鸡羽者,但当涩涩然,故日病也。难经正义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乃毛多胃少也,故日病。难经白话解日:不上不下,如摩循着轻虚的鸡毛那样,就是病脉。“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日死。”吕曰:此无胃气。丁曰:风吹毛者,飘腾不定无归之象,故日如风吹毛而死也。难经正义曰:按之萧索,如风吹毛,乃但毛无胃气也,故曰死。难经白话解曰:指按在脉上,只感到清寂空虚,如同风吹动着羽毛那样的飘忽无定,散乱无根,即为死脉。“秋脉微毛为平,毛多胃气少日病,但毛无胃气日死,秋以胃气为本。”吕曰:四脏皆须禀胃气也。难经白话解曰:秋天的脉,由胃气的精微而现毛象,是正常的脉;毛象多而冲和的胃气少的,称为病脉;只有毛象而没有冲和的胃气,便叫做死脉。因为秋天的脉,也是以胃气为根本的。

冬脉“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吕曰:冬脉当沉濡,今反实强,故日太过者,阳脉病,故言病在外也。丁曰:反者,冬得长夏之脉,长夏者土也。胃土脉缓而微曲,故病也。在外者,是足太阳之经也。面黑、善恐欠,是肾水之外证也。难经正义曰:冬脉当微石,其来沉濡而微坚,反是者为病。实强者为太过,病在外,令人解亦,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难经白话解曰:冬天的脉应该是石脉,反常的就是有病。若要问什么叫反常呢?回答说: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出实而有力的,是太过的脉象,主外部有病。“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吕曰:冬脉沉濡,今反虚微,故言不及;不及者,阴病在内也。丁曰:足少阴肾脉也,主水王。冬,其脉沉濡而滑,今虚微少气,是谓不及,病在内。其内证,气逆、小腹急痛、泄如下重,此肾水内证也。虞曰:冬脉太过,则令人解亦,谓似病不病也。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也。冬脉不及,则令人心如悬病肌,胗(miao)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也。难经正义曰:虚微者为不及,病在内,令人心悬如饥,月少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难经白话解曰:倘脉气来时的搏动,表现出虚而微弱,是不及的脉象,主内部有病。“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喙日平。”吕曰:上大者足太阳,下兑者足少阴,阴阳得所,为胃气强,故胃之平。雀喙谓本大末兑也。丁曰:肾脉本性濡滑,今诊之应手而大,去而小,故日上大下兑,喻如雀喙,是谓平也。难经正义曰: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喙者,乃微石而有和缓胃气也,故日平。难经白话解曰:脉来寸部现大,尺部现小,上下成尖形,濡滑而像雀嘴一样的,是正常的脉。“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日病。”吕曰:啄啄者不息,故谓之连属,其中微曲,是脾来乘肾脉缓而曲,故病。丁曰:啄啄谓如雀啄啄连连时止,肾衰之病也。难经白话解曰:若脉来像鸟啄食的接连不息,其中微带曲形,显出钩多胃少的现象,就是病脉。“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日死。”吕曰:解索谓虚缓无根本也,来迟去疾,故日弹石也。丁曰:诊之应手如脱解之索无力也,去疾而如弹石,是肾死也。难经正义曰:来如解索,去似弹石,乃但石无胃气也,故曰死。难经白话解曰:脉来时长而软,像解开绳索那样的无力;而去时则急促有力,像以弓弹石一般,即为死脉。“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

胃者,水谷之海也,主禀。四时故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虞曰:胃属土,土者,五也,万物归之,故曰水谷之海。一年王辰戊丑未,故日主禀四时。谓弦、钩、毛、石,四时之经皆得胃气为本,若胃气少则人病;若无胃气,则人死。故曰,四时变病,死生之要会也,万物非土孕育则形质不成也。易日,坤厚载物,德合无疆。难经正义曰:四时之脉,皆以胃气为本,故有胃气则生,胃气少则病,无胃气则死也。胃属土,位居中央,万物归之,故云水谷之海。旺于四时,水火金木,无不待是以生,为四时变病之要会,故云主禀四时也。难经白话解曰:冬天的脉,由胃气的精微而现石象,是正常的脉;石象多而冲和的胃气少的,称为病脉;只有石象而没有冲和的胃气,便叫做死脉。因为冬天的脉,也是以胃气为根本的。胃是容纳一切饮食的器官,主要是供给养料,成为四季脉象动力的来源。

所以春夏秋冬的脉搏,都以胃气为根本。因此,胃气的有无,可以影响到四季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轻重;也可以作为决定死生的重要关键。“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见也。”吕曰:脾寄王四季,故不言王。言平和脉不见,其衰病见耳。其脉见如屋之漏,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皆肾来乘脾,故使衰病。肝乘脾,则死。肾不胜脾,故但病也。丁曰:脾者,成于四方,故平常不见,衰乃见,如雀之啄,如水之滴漏。虞曰:如水之滴漏乃是脾脉太过;如雀之啄,是谓脾脉不及。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故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也。难经正义曰:脾受谷味,在四脏之中,故不可见。盖脾寄旺于四季,不得独主于四时,四脏平和,则脾脉在中,衰乃如见。雀喙,言其坚锐而无冲和之气也。水下漏,言其断续无常,散动而复止也。此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脾者土也,孤藏以灌溉四旁者也,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之义也。难经白话解曰:脾脏是主中州的,它的脉气平和,在正常的时候不可能有特殊的形象,到了脾衰的时候才会出现脉来像雀的啄食那样;又像水滴的下漏一样,这就是脾虚在脉象上的表现。

3.四时旺脉

难经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脉耶?将病脉邪?

然:皆王脉也。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

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吕曰:少阳王正月二月其气尚微少,故其脉来进退无常;阳明王三月四月,其气始萌未盛,故其脉来浮大而短也;太阳王五月六月,其气太盛,故其脉来洪大而长;太阴王七月八月,乘夏余阳,阴气未盛,故其脉来紧大而长;少阴王九月十月,阳气衰而阴气盛,故其脉来紧细而微也;厥阴王十一月十二日,阴气盛极,故言厥阴其脉来沉短以敦,敦者,沉重也。四时经,一阴一阳八王,此难经三阳在前,三阴在后。其王所以不同者,其移各异也。难经谓:从正月至六月,春夏半岁,浮阳用事,故言三阳王在前;从七月至十二月,秋冬半岁,沉阴用事,故言三阴在后,谓四时阴阳夫妇之王也。丁曰:夫三阴三阳之气王,随六甲以言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