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高参88 2021-08-04

本篇要目:

************************************

1781.原胶济铁路济南站近现代建筑群

1914~1915年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         

1782.张裕公司酒窖

1894年                        山东省烟台市芝界区             

1783.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

1905~1924年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

1784.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

1912年                        山东省济南市泺口镇

1785.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旧址

1938年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

1786.新四军军部暨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旧址 

1946~1947年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

1787.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

1947年                        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  

1788.袁寨古民居 

1863年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           

1789.张枯庄园 

清至民国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 

1790.鸡公山近代建筑群

1903~1949年                   河南省信阳市新河区  

****************************************

1781.原胶济铁路济南站近现代建筑群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胶济铁路济南车站旧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车站街东侧,欧式建筑。站房大楼于1914年动工,191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建筑为一字形平面,主入口位于中间偏东部分并稍向南突出,通往候车大厅。门洞二层为石柱廊,有六根高大粗壮的爱奥尼石柱。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其中允许德国在山东建造由青岛经潍县、博山和经沂州、莱芜到济南的两条铁路。1904年,胶济铁路自东向西铺到济南,不久由英、德两国出借款项建造的津浦铁路也铺到济南。因统辖权不同,两座颇具规模的车站相距数百米独立设置,均为欧式风格。20世纪30年代以前,两座火车站曾经同时使用。直到1937年底侵华日军占领济南时,为了配合分区管理,将两座车站进行改造和扩建,第二年将胶济铁路济南车站并入津浦铁路济南车站。1939年两条铁路接轨,胶济铁路济南站被改为济南铁路局机关,前为停车场。后作为济南铁路分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普集站

胶济铁路济南段原有普集站、明水站、枣园寺站、龙山站、郭店站、历城站、黄台站、北关站、济南站等站点,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就是济南站了。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胶济铁路济南站(今胶济铁路博物馆)和津浦铁路济南站(已拆除,旧址为今济南火车站)并不是同一个站。胶济铁路济南站较成功体现了德国文艺复兴初期建筑艺术和结构形式。上世纪30年代胶济铁路济南站与津浦铁路济南站合并后,胶济铁路济南站改为中国铁路济南局机关用楼,建筑保存较完整,如今为胶济铁路博物馆。章丘区也在明水站的旧址上建了“明水小站博物馆”,两座铁路主题博物馆共同见证胶济铁路的岁月更迭。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明水站

明水火车站在改革开放之初翻建,2009年停运后租赁给部分商户,后来章丘区委区政府决定拆除老火车站,在附近铁路沿线修建带状公园,进行绿化提升。火车站原址则建设明水小站博物馆,将搜集来的旧车票、老枕木、蒸汽机车等老物件进行展示。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明水小站博物馆于2018年7月1日正式开馆。博物馆一侧的一台蒸汽机车历史感极强,该机车为1980年大同机车工厂生产。据介绍,原来的老站破旧不堪,如今这里变成了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成了不少附近居民和游客休闲游玩的好地方。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黄台站

为二等站,该站建于1904年,最初称济南府东关车站,因所在地而被称为黄台站。站房目前保存完好,主要的建筑立面已经修复加固。坐北朝南,是典型的德式建筑。站房包括两层的办公楼和单层的售票、候车厅,使用碎石墙基和水泥拉毛墙面。站房顶部还有小尖塔,一高两低,屋顶初建时为传统灰瓦,屋顶上还有吻兽花脊。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黄台站最繁华的时候,当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这里是不少郊区居民上下班的主要交通站点。
台车站一侧的一处老建筑也保存完好。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北关站:

北关站外围墙大门紧闭,站点目前已闲置。据了解,北关站候车厅等主要部分曾租赁给弹簧厂作为厂房使用。建筑内部有拱形走道及门廊,山墙上的装饰保存完好,屋顶及外墙整体都没有遭受破坏。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济南站:胶济铁路济南站,建成于1911年前后,为胶济铁路的终点站。建筑平面呈“一”字形,东西向布置,中部高大、突出为候车大厅,宽大的花岗石台阶,中部檐板作圆形隆起,设置有圆形钟表。转角处为双层高大粗壮的圆柱,顶部饰以爱奥尼克柱头。西部三层是餐饮住宿区,有名的西餐厅胶济铁路饭店就在这里,东部两层是候车区。现西楼成了“济南铁路美术馆”;东楼为“百年胶济铁路陈列馆”,大厅有标牌介绍胶济铁路发展史和建筑介绍。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博物馆

展出的物品回顾了胶济铁路的发展,其中收藏有大港站的三面钟,该钟表设计巧妙,造型独特,室外的两面钟盘面向月台供乘客观看,里面的一面面向站房,供车站工作人员使用。城阳站站长办公室复原区内,再现了当年站长接收电报的场景,所展示的挂钟、票柜、桌椅、马灯、电话、按码机均为早期实物。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内大厅与外观一样有气势,原有的木制楼梯、地砖等仍在使用,木制结构的楼顶也保存完好。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大港站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济南老火车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建造的,是一座典型的德式车站建筑。它曾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是我国一处享誉世界的著名地标。1990年济南铁路局开始着手新站建设设计方案,并致函济南市政府和山东省政府,请示关于济南站钟楼的去留问题,两级政府都答复说钟楼不再保留,1991年 4 月,铁道部正式批复同意拆除老火车站。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原胶济铁路济南站近现代建筑群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82.张裕公司酒窖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张裕酒窖位于黄海之滨的张裕百年大酒窖,窖深7米,距黄海海岸不足百米,低于海平面1米,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海滩下的酒窖,为培养葡萄酒提供了非常理想的环境。酒窖内别有天地,8个拱洞纵横交错,犹如迷宫,一排排陈酿着葡萄酒或白兰地的橡木桶静静沉睡,而酒窖中弥漫的香气犹如它们甜美的梦。值得一看的是百年老桶群中有3只被称为亚洲“桶王”的橡木大桶,肚量之大令人惊叹。每只大桶可贮酒15吨。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张裕百年大酒窖始建于1894年,历时11年,经三次改建而成。酒窖采用大青石和水泥拱联而成,共设8个拱洞,总面积1976平方米。当时的《商务官报》曾记载:“即此酒窖一项,振勋(张弼士原名)改图数次,始乃成功,而将成功时,各国工程师前来观者俱为诧异,竟谓中国人有此绝大本领焉。”张裕最早的橡木桶,是从奥地利、意大利买来橡木板材自行加工的。这些板材的树龄有百余年,锯开的板材自然风干3年以上,经日晒雨淋,橡木中的异杂味物质被淋洗干净,才被张裕选来制桶。据史料记载,至1908年,张裕已有装嵌大小不等的橡木桶430只,共计7种规格。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张裕百年大酒窖,还矗立着3只容量为15000公升的橡木桶,人称“亚洲桶王”。对于张裕而言,这些橡木桶承载着风雨百年的酿酒史。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酒窖是培养葡萄酒的殿堂。位于黄海之滨的张裕百年大酒窖,窖深7米,距黄海海岸不足百米,低于海平面1米,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海滩下的酒窖,为培养葡萄酒提供了非常理想的环境,相对湿度常年保持在75—80%,温度在12-16度之间。藏桶600多只,其中7号洞保存有百年桶龄的老桶,这些老桶均为建厂初期由欧洲引进成型的橡木板材加工而成。特别是三个容量为15000公升(15吨)的大型橡木桶,桶高3米,两端直径为2.6米,桶宽为3.1米。据说该桶取材于法国林茂山。此山所产橡木,树龄达100年之久,锯开的桶材需陈放三年,经日晒雨淋,直至寄生出野山蘑菇并呈黑色才被选用。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这三只大桶被人们习惯地称为“桶王”,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奖的白兰地、琼瑶浆、红葡萄亦曾在三只“桶王”中贮藏。这三只桶与地窖同龄,是百年地下大酒窖的见证,也是张裕酒文化的象征。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添桶”即把相同品种、年份和等级的酒液填入桶内,补充挥发出桶外以及被橡木板吸收的酒液,保持原来的容量,以维持稳定的氧化速度。张裕的酿酒师一般在入桶的第一个月,每周要添桶两次,以后每周一次、每月两次、每月一次,添桶次数递减。“换桶”即隔一定的时间,把橡木桶内的酒液转移到另一个桶里,与沉淀到桶底的杂质进行分离。张裕的酿酒师通常每隔三个月就要换一次桶。


张裕百年大酒窖是亚洲第一大酒窖,1894年破土动工,经三次改建,历时11年于1905年竣工。实际占地面积为2666平方米,窖内面积为1976平方米。酒窖深七米,距海岸线不足百米,低于海平面一米,至今无渗漏。其精密的设计构造及严谨的工程质量堪称中国建筑史上一绝。窖内四季恒温,自然保持在摄氏12--18度之间,对酒的陈酿非常有益。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3888,好吉利的价格!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2013年3月5日,张裕公司酒窖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83.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包括原齐鲁大学、齐鲁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近现代建筑,均建于20世纪初。原齐鲁大学现保存有校友门、考文楼、柏根楼、图书馆、齐鲁神学院、四百号院(男生宿舍)、景蓝斋、美德楼、教授别墅、模范村居住区、圣·保罗楼、小教堂、水塔、广智院,原齐鲁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现存有新兴楼、求真楼、共合楼、和平楼、健康楼、科研楼等。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融中西方经济、文化、科技、医学于一体,它见证了教会学校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近代校园规划和建设理念,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齐鲁大学校门,1924年由齐鲁大学千名校友为庆祝建校60周年捐资修建,故命名为“校友门”。门的造型采用中国传统的三间三叠牌楼的形式,大门牌楼主门顶较高,两侧门顶稍矮,形成一个“山”字形,支撑立柱是典型的现代建筑。门楣正面(北面)匾额原为王寿彭手书“齐鲁大学”,1952年在原匾上覆盖舒同手书“山东医学院”匾,1985年替换为舒同手书“山东医科大学”匾,2000年后改为毛泽东手书“山东大学”匾。门楣背面(南面)匾额一直为王寿彭手书“校友门”。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柏根楼(BergenHall)为纪念齐鲁大学校长柏尔根而命名,1917年建成,是齐鲁大学初期主要建筑之一,也是校园中现存最老的建筑。折衷主义风格,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平面布局为西方近代建筑形式,中间走廊,两面房间。石墙基,灰砖清水墙体,歇山式,硬山式屋面灰瓦覆顶。入口处设单坡屋顶柱廊式门斗,垂花门罩。屋脊吻兽、山墙砖石雕刻为中西混合式样,门由石仿木制将古代彩绘雕刻成立体图案,是西方建筑师运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手法、建筑符号来建造完全近代化的西方教学建筑的尝试。齐鲁大学时期是化学、生物学教学楼,现一层由山东大学药学院用作实验室,二、三层为多个部门办公用。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柏根楼现称教学三楼。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齐鲁大学葛罗神学院楼建于20世纪20年代,于1921年落成。此楼现为医学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教学四楼。此楼建筑仿传统歇山顶,青砖墙面,大门两侧石砌台阶,门上仿中式单坡门楼,没有覆瓦。此楼是学校历史建筑保存原貌最好的一座建筑,墙面、屋顶、门窗基本保持原样,这是很难得的。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考文楼(Calvin MateerHall)是齐鲁大学的物理楼,建于1919年,为纪念文会馆的创始人狄考文而命名,是一座中西合璧、庄重典雅的大体量教学楼。大门由楼体凸出一个斜坡式前厦而成,两侧是高大宽厚的墙垛,门外两侧是中国传统的大型抱鼓石,屋顶为中国传统硬山顶,主楼一层和二层之间的砖雕上都雕着万字纹、寿字、中国节、菊花等图案;主楼两翼都有单层建筑作为附属向外延伸,使整体建筑错落有致、独具美感。中间的主体和两翼的几个硬山山墙头上的墀头处理和雕刻都很精致,带有济南传统民居的风韵。该楼现为教学五楼。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四百号院,1916年建成,由四列八栋二层的砖木宿舍楼组成,围成4个院落,每个院落有约100间7-8平米的房间构成,故名四百号院。曾是齐鲁大学男生宿舍,后用做多种用途。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2006年左右进行了全面翻修和内部现代化改造,现为山东大学留学生公寓和博士生公寓。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圣·保罗楼与小教堂:位于校友门的右侧,1917年由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出资兴建。该楼南侧为小教堂,两者之间由东端的单层券廊相连,围合成一个内向庭院。原为英国圣公会所建立的独立教堂,是三座连体别墅。曾经是神职人员居住的地方,也曾经做过齐鲁大学招待所和女生宿舍。现为教工宿舍。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圣·保罗楼坐南面北,平面基本上呈“山字形”,三个主入口全部都开向北面的内院。两层,下有一层石砌地下室,建筑面积992.36。内走廊,双面布置房间,木楼梯,一层为水泥地面,二层为木楼板,砖木结构,双坡瓦屋面。在南北面共六个山墙尖的下部作了一道瓦檐,与整个建筑的屋檐边为一体,石墙基,灰砖墙,灰瓦屋面,色彩沉稳。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圣·保罗楼精美的雕花立面。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景兰斋为纪念齐鲁大学女生部首任主任蓝纳德(Leonard)而命名,建于1924年,这是一幢纯粹的欧式建筑,其建筑风格为早期西方现代派建筑,平面为凹形,高度约11米,总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占地约为400平方米。景蓝楼也是砖木石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坐西朝东。有德国式老虎窗,墙基为蘑菇石砌筑,青砖墙面,墙面有凸起的欧式建筑特性的方石。齐鲁大学时期为女生宿舍,现为山东省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使用。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水塔建于1924年,砖混结构,现已停用。由于附近是尸体库,又被私下称为“死人塔”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麦柯密古楼为齐鲁大学办公楼,又称麦柯密古楼,建于1923年。该建筑北立面三层,南立面四层,屋顶歇山交叉,高高翘起的翼角极富中国传统韵味。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造型庄重大方,比例尺度恰当,是西方建筑师将欧洲近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的一个尝试,被誉为“中国建筑复兴样式”的代表作,该楼1997年毁于火灾。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康穆礼拜堂(KumlerChapel)建成于1923年,曾经是齐鲁大学的中心建筑,选址在地势最高的校园南部台地上,平面为拉丁十字形,主立面为西立面,该建筑全部以大块蘑菇石砌筑,与几个教学楼风格迥异。上世纪20年代初,罗素、杜威、泰戈尔等世界名人访华来济,都在此做过演讲。康穆礼拜堂于1959年被拆除,在原址重建了目前的教学八楼,泉城从此不再闻此钟声。不过,康穆教堂那口大钟还在,现在保存于目前综合办公楼一层的医学院史馆中。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1931年暑假期间,老舍先生回北京与一年之前相识的胡絜青女士结婚。婚后两人一起回到济南,租住在南新街58号(当年为54号)。就在那一年的初夏,回北京之前,老舍又发表了一篇散文——《齐大的校园》,用细腻活泼的语句描述了夏天里“齐大”校园的幽雅和静谧。他在文中写道:“只有办公处的大钟的针儿,偷偷的移动,好似唯恐怕叫光阴知道似的,那么偷偷的动,从树隙里偶尔看见一个小女孩,花衣裳特别花哨,突然把这一片静的景物全刺激了一下,花儿也更红,叶儿也更绿了似的,好像她的花衣裳要带这一群颜色跳起舞来。”又写道:“啊,又快到夏天了!把去年的光景又想起来;也许是盼望快放暑假吧。快放暑假吧!”哈,想必年轻的老舍先生盼着的是早点回北京与心爱的人儿结婚吧。到了1932年夏天,老舍还发表了一篇散文——《非正式公园》,“齐大”校园由此获得“非正式公园”的美誉。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奥古斯丁图书馆(AugustineLibrary),建于1922年,为加拿大温尼伯(Winnipeg)奥古斯丁长老支会捐款修建。建筑风格与葛罗神学院楼相似,也是两层建筑,曾经藏书十余万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拆除后在原址建设了现在的教学七楼。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美德楼为纪念齐鲁大学女生部第二任主任麦美德而命名,建于1933年,建筑风格与景兰斋相似,是由东西走向的两座小楼和西侧连廊围成的院落。因火灾现已废弃,仅剩石质墙壁,屋顶不存,等待修复。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美德楼现状,屋顶不存,等待修复。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在齐鲁大学长柏路上,有十二座西式别墅楼,从东到西一字排开,仿佛一个规模宏大的别墅建筑展览。这些别墅原为齐鲁大学教授楼,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这十二座西式建筑,有砖木结构的,有以石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有以砖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形态各异、千姿百态,是济南市最集中的西式别墅建筑群,在每栋别墅楼的北面都建有附属平房院落。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英国浸礼会礼拜堂,又称南关教堂,建于1905年,为厅堂式建筑,呈晚期哥特式教堂风格,可供千余人做礼拜。现为医院食堂。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求真楼,建于1911年,原为医院诊病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新兴楼,建于1911年,为医学院医学大讲堂,内设会计室、教室、各类实验室,还有可容纳百余人的大会堂,是医学院的主体建筑和体量最大的建筑。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新兴楼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齐鲁医科创始人之一聂会东先生塑像,位于广智亭,是医院内的小花园。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共合楼,建于1914年,为齐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养病楼。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共合楼,山墙上刻有1914年。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共合楼   出之于山东基督教共合原齐鲁大学天文台大学,山东基督教共合医科大学。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原齐鲁大学科研楼,又名博施楼。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和平楼,建于1915年,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建筑年份不详,反正都挂牌的国保。

原é½Âé²Â大学è¿â现代建ç­â群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广智院,建于1910年,是济南最早的博物馆。1904年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怀恩光在青州建立博古堂,1910年博古堂迁至济南并扩建,取"广智者,言见之而广其智识也"之意,将其命名为"广智院"。广智院藏品众多,拥有动植物、矿物、艺术、历史等13个门类的藏品万余件。1911年开馆后,广智院创下规模最大、展品最全、形式最活、参展时间最久、参展人数最多等数项文博之最,让人叹为观止。建国后曾作为山东省博物馆馆址,2006年险些被拆除,幸而最终得以保全。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广智院入口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2013年3月5日,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84.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泺口黄河铁路特大桥位于济南市区北部,是津浦铁路上的一座跨河大桥,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是近代史上世界列强掠夺中国主权的见证。1899年5月《津浦铁路借款草合同》签订后,德国孟阿恩桥梁公司为选铁路跨越黄河的桥址,自1901年起,在设计上修改桥式达5次之多。1912年11月,大桥完工。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贯通后的铁路大桥,遇上军阀混战,大桥多灾多难,几经炸毁和修复。1937年韩复榘率部溃退时,钢梁杆件被炸伤87处之多。1938年1月由日本黄河桥工程事务所施工,更换为日本铁道部大臣官房研究所设计、日本汽车制造株式会社制造的新梁。架梁时出于军事需要,未待铆合,即强行通车,致使第10孔孔梁下挠240毫米,给大桥留下隐患。1949年2月,国民党军队派飞机轰炸泺口黄河特大桥,炸伤悬臂梁,当时进行了焊修。1959年又进行大修加固。1998年伊始,泺口老桥抬高加固工程,2000年5月31日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又正式恢复通车。据专家测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完全可以再使用50年。2006年,京沪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这座百年老桥再次焕发生机,日通行列车28对。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虽然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仍在正常使用中,但已被列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闲暇之余,不少市民在黄河南岸的“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游玩时,远眺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欣赏它磅礴雄姿、追忆其沧桑历史。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已成为了人们凭吊历史、欣赏黄河风光的好去处。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2013年3月5日,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85.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徂徕山起义遗址位于泰山东南徂徕山麓四禅寺。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组织发动泰安、新泰、莱芜、泗水等地群众和平津沦陷区的流亡学生,在此誓师,宣布抗日武装起义,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洪涛任队长,赵杰任副队长,黎玉任政治委员。队伍以徂徕山为根据地,转战于鲁中南地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泰安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博物馆是以磨山峪抗日旧址为基础,兴建起的一处进行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旨在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优秀民族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实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目标。博物馆座落在泰安市岱岳区房村镇磨山峪村北的徂徕山南麓。现已建成占地面积19800平方米的多功能展厅、教育培训室、文物藏品库房等博物馆主体及配套设施。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展室陈列展览按照尊重历史、再现历史的原则,重点展示1938年1月1日由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打响的党领导山东人民抗战的第一枪;展示了罗荣桓元帅当年率领115师浴血奋战的抗战历程及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巩固发展的历史,弘扬了徂徕山起义精神。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抗战旧址纪念亭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四禅寺原为古刹,后毁。建国后,徂徕山林场在旧址上建办公室。1977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为纪念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50周年,在附近建高23米的纪念碑,徐向前题写“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武中奇题写隶书碑文。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2013年3月5日,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旧址
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86.新四军军部暨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暨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临沂市河东区九曲街道前河湾村,是新四军历史上最后一个军部驻地,同时是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的诞生地。这里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2A景区、临沂十大红色旅游景点,被列为临沂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工程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军事、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新四军军部设于此,陈毅同、粟裕及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住在该村,在此指挥了著名的宿北战役、鲁南战役、临沂阻击战,制定了莱芜战役的作战计划和策略,召开了华野前委扩大会议,并镇压了叛匪郝鹏举。1947年1月,遵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在前河湾村组建完成,至此新四军完成了其光荣的历史使命,前河湾村也由此成为新四军最后一个军部驻地和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1947年2月初,华东地区的人民解放军统一整编,撤销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番号,成立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华东军区由陈毅任司令员,饶漱石任政治委员,张云逸任副司令员,黎玉任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袁仲贤、周骏鸣任副参谋长,唐亮、张凯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渤海军区(袁也烈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治委员)、胶东军区(许世友任司令员,林浩任政治委员)、鲁中军区(王建安任司令员,向明任政治委员)、鲁南军区(张光中任司令员,傅秋涛任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兼,管文蔚任司令员,姬鹏飞任政治委员)、苏北军区(第12纵队兼,陈庆先任司令员,曹获秋任政治委员)和东江纵队(后扩编为两广纵队,归华东野战军建制)、华东军政大学等,共约36万人。2—5月,华东军区部队配合华东野战军进行了莱芜、泰蒙、孟良崮等战役。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1949年2月,华东军区机关离开山东随第三野战军(由华东野战军改称)南下,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新的山东军区,归华东军区领导,张云逸兼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康生任政治委员。4月,华东军区部队参加渡江战役,同时成立苏南军区,并将江淮军区及中原军区所属之皖西军区等合并为皖北军区,曾希圣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5月成立皖南军区,刘飞任司令员,牛树才任政治委员。6月,华东军区机关与第三野战军机关合并(保留各自番号),统一指挥野战军和地方部队,同时指挥在皖南、浙南、闽赣边等地坚持斗争的游击武装。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大军首长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元帅)、副司令员粟裕(大将)、政委谭震林(副总理)、参谋长陈士榘(上将

副参谋长刘先胜(中将)、副参谋长张元寿(1947年3月牺牲)、政治部主任唐亮(上将)、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上将)。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1948年9月5日至9月24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在山东曲阜主持的前委扩大会议。图为当年10月华东野战军师以上干部合影。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2013年3月5日,新四军军部暨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旧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87.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莱芜战役是解放战争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于1947年2月在山东解放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歼灭战。这次战役历时63个小时,仅以伤亡6000余人的代价就俘虏了4万多敌人,加上被我击毙、击伤的部分,共歼敌6万人左右;解放了13座县城,打破了国民党军南北夹击的计划,而且使渤海、鲁中、胶东解放区连成一片,稳定了山东解放区大局,为夺取全国解放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莱芜战役指挥所遗址位于济南市钢城区辛庄镇石湾子村。地处山脚下,比较隐蔽,飞机不易发现,是理想的指挥部。旧址是1917年修建的四合院建筑。
莱芜战役期间,华东野战军司令部陈毅司令员等首长就在此运筹帷幄,指挥了莱芜战役,并取得了莱芜战役的胜利。197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搬迁了院内的住户,改造成展览室。北屋陈列着原用过的桌椅床案等办公用具。西屋布置有莱芜战役参战将领简介展板,内容为华东野战军和国民党李仙洲集团双方参战将领头像及生平简介。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鉴于国民党军南线兵力密集、齐头并进、稳扎稳打,曾几次调动敌人都无战机可寻,北线李仙洲集团孤军深入、兵力分散的情况,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对外装作打南线模样,待第12军占领莱芜、第73军及第46军占领新泰、博山一线后,再秘密移动全军,首先歼灭第46、第73、第12军的指示,决定放弃临沂,以第2、第3纵队在临沂以南采取宽正面的部署,佯作决战态

势,迷惑敌人;以第1、第4、第6、第7、第8纵队于2月10日起隐蔽兼程北上;以第9、第10纵队从胶东、渤海迅速南下,求歼李仙洲集团。同时,布置地方武装进逼兖州,并在兖州以西的运河上架桥,伪装主力西进与晋冀鲁豫野战军会合。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是一个不大的四合院,为石基、坯墙、小瓦建筑,是当时村里一个姓李的财主家的房子,当年陈毅元帅、粟裕将军和谭震林就是在这里决策、指挥了莱芜战役。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东厢房已塌毁);北房5间,两端为草顶耳室各1间,中间为小瓦顶正房3间,是指挥所用房。1977年收集到当时办公用的木桌1张,木椅2把,木床1张。1980年进行复原维修,辟为莱芜战役指挥所陈列室。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2013年3月5日,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88.袁寨古民居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袁寨古民居位于项城市东南12公里王明口镇的袁寨(自然村)。记者一行走进院落,看到古建筑在草木的映衬下略显沧桑。据当地的工作人员介绍,袁寨古民居清同治二年(1863年)始建,民国初年告竣,历时60余年。它自东而西依次建筑东组院落、中组院落和西组院落。每组院落各三进院。东组院落有5个天井院,中组院落有3个天井院,西组院落有9个天井院,整体建筑群由17个天井院落组成。它们共占地面积50余亩,住宅楼瓦房计66座(266间)。由于1976年前,拆墙寨修项沈公路,拆楼瓦房改造项城县粮库。现保存住宅楼房有13座,计72间。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袁世凯行宫建于1907年,1917年落成。该处坐西向东,中轴线建筑为三进天井院,北侧与南侧配楼,使整体建筑群鸟瞰成一“福”字型,以底层计楼瓦房99间,建筑占地7200平方米。其布局按“五行”而定,“兑”位楼房高大为主,“艮”位开大门,属五行相生,阴阳相抱之宅。左右二院落已与1982年城镇规划中扒掉,大门楼在修南大街中拆除。现存中组院落之中、后二节天井院,是整个建筑的核心部分,分别由垂花门、客厅、左右厢房、主楼等个体建筑组成,现已全部修葺一新。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1858年,项城邻县捻军四起,为避捻军,袁氏家族奠基人袁甲三(钦差大臣漕运总督)以巨资购买明末石氏庄园,在此建寨筑堡,以御捻军。历时四年,工程甫就。其总占地面积270亩,建有兵营、学校、花园、住宅等。其中住宅占地面积50余亩,楼瓦房500余间。设计布局,由外向内深掘三道寨河,第二道寨河内,砖砌方形寨墙,四角各耸一座两层炮楼,寨墙四周各墙垛分置一门土炮。外寨河内,设东西寨门,门外木制吊桥高悬;内寨河环绕住宅防卫森严;是中国清末一座建造典型的“防御寨堡”,而同类建筑却保存极为稀少。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而在袁氏家族中,袁世凯最为著名。他从一个满清武卒步步擢升,直至民国大总统,又君主立宪称帝。史学家大多立于局外,评判他臭名昭著。但也有相当部分学者,立足历史观和时代背景,认为评判历史人物应以其对推动社会发展、对社会及民族所做的贡献为标准,却无疑认为他朝鲜平叛、小站练兵、废除科举、建立警察、推行新政、结束满清、给封建社会划句号是功不可灭。双方己见,最后历史会予公论。因此,历史学者多往袁氏旧居以觅新的研究素材。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而袁世凯行宫是由袁世凯的同族堂弟、当时著名的实业家袁世钧出资,在明末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重建、添建的。行宫原名“帅府”,后易名“行宫”。两区建筑均特点鲜明,为研究建筑史之重要实物。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据市文物部门工作人员的介绍,近年来项城市文物部门对袁寨古民居(含行宫)保护和管理仍在不断加强,并先后划定了保护范围,树立了保护标志、界桩,避免了人为破坏。对于文物建筑本体和周围环境,聘请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实测、研究和设计,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逐渐恢复其原貌。同时,结合当地交通便利等各方面的优势,将文物保护、展示、旅游三者结合起来使用的办法,并联合项城市内道南顿故城、袁氏旧居、袁世凯行宫文化三点一线的策略,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西组院落,是袁世凯的六弟袁世彤修建居住的。在三组院落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现在依次为袁家骝(袁世凯之孙、华裔美国物理学家)、吴健雄(袁家骝之妻、美籍华人、核物理学家、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成果展、袁氏家族展、豫东民俗展等。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右组院由袁世凯之弟袁世彤营造,尚存前院西屋3间、客厅5间,中院东、西屋各3间,主楼上下各5间。后院东、西屋各3间,主楼上下各5间。右组院西门与花园相连,花园内有假山、水池和凉亭等建筑,皆不存。袁世凯少年在此生活到7岁,后随嗣父袁保庆、叔父袁保恒等在外学习,及长入仕为官,一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回乡殡葬生母刘氏,每次回来都住在这里。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中组院,由袁世凯堂兄袁世襄建修,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前后,现存腰楼上下各3间,二楼梁枋上书“中华民国十二年年岁次癸亥喜月吉日,宅主袁世襄建修,木泥作邢东美、刘桢重修。”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东组院落,最值得看的是袁世凯的出生地。这是一座两层青砖小楼。因1972年县粮食局储存粮食被毁坏,后修复。走进小楼一楼的西房,小小房间里摆放着一张木雕大床,袁世凯就在这张床上诞生。墙上挂着袁保中主持家政时的家规。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翎羽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袁世凯(1859–1919),河南项城人科考不中从軍,1885年出任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奉命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建陆军,1899年底出任山东巡抚,1901年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主持直隶新政,同时担任多项兼差,参与朝政决策,倡导君主立宪,1907年授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1909年罢官归里。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复出任湖广总督、内阁总理,1912年逼迫清帝退位,宣布赞成共和,被一致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次年当选正式大总统,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大总统。1916年帝制自为,改元洪宪,遭举国反对,取消帝制,6月卒于北京,终年58岁。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2013年3月5日,袁寨古民居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89.张枯庄园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张诰庄园:又名“柏茂住宅群”、“张诰庄园”。位于巩义市区东南30公里的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名胜区入口处。庄园始建于清朝末年,张祜庄园因早年窑顶的一株古柏树(已不复存在)枝叶繁茂,便以“柏茂”为号,将住宅群自南向北依次分为柏茂园、柏茂仁、柏茂信、柏茂永、柏茂和、柏茂恒六个大宅院,共有院落13处、楼房80余间、窑洞30余孔。其中“柏茂园”大宅院非常壮观,含6处院落。一、二院为两进式四合院,主体建筑为三座庑顶式楼房,砖木结构,歇山抹角,四坡七脊,筒瓦盖顶。中间楼房共用,其前后墙壁有门有窗,其东南西北四面畅通无阻。每座楼西侧依山面东建三层窑楼,每层窑楼砖券三孔窑洞,第一层楼房和窑洞均出檐2米,檐下置石柱,石柱上刻有文字、花卉和人物图。第二、三层窑洞为安置阳台,均依次后退3米。三层窑洞间有砖砌耳道相通,上下窑洞间有砖砌台阶相连,迂回曲折。三院、四院各有窑楼3层,共有窑洞13孔。庄园西南角建有“看家楼”,方形,四层,平顶,壮观至极。登高眺望,整个庄园可谓气势雄伟、雍容华贵、山水相依、天地互映,北方地区及黄土高坡的依山筑窑洞、临街盖楼房等民居特点十分明显。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明嘉靖年间,水淹巩县老城,东街张氏五世张璠由县城迁来琉璃庙沟(时称缸窑沟)。在清朝道光年间,已是巩义出东门富户之首,时有田地十余顷。受自家(老宅院)窑头上苍劲挺拔的古柏启发,十六世祖辉明为钱庄起字号为“柏茂”号,民间俗称“柏茂家”。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清末民国年间,在张氏后裔中,以柏茂元最为繁盛。庄主张心宅有五子:长子敬祥、次子敬祐、三子敬祜、四子敬祚、五子敬禑,分居于六个院落。住宅群自南向北依次分为柏茂园、柏茂仁、柏茂信、柏茂永、柏茂和、柏茂恒六个大宅院,现保留下来的院落有十三处,房屋86间,窑洞90余孔,其中5、6、7号院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柏茂园”大宅院非常壮观,含6处院落。柏茂园是清朝举人张佑的府第,建筑风格中西结合、豪华气派,体现了典型的中原西部民居的特色:靠山挖窑洞,临街建楼房;中间建有四合庭院。柏茂园更是把这种建筑格局进行了充分的发展和细化:府第坐西向东,前建临街楼房和大门,中部从南往北依次建有4栋庑殿顶式楼房,歇山抹角砖木结构,四坡七脊筒瓦盖顶,形成两个两进四合院。一、二院为两进式四合院,主体建筑为三座庑顶式楼房,砖木结构,歇山抹角,四坡七脊,筒瓦盖顶。中间楼房共用,其前后墙壁有门有窗,其东南西北四面畅通无阻。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庭院内青砖砌筑月亮门、悬山门楼、筒瓦盖带等建筑装饰独具特色,方形青石柱和雕刻花卉人物图的木柱古色古香,上下层之间有砖砌台阶相通,迂回曲转,洞洞相连,幽邃莫测。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庄园为民国年间修建的宅院,建上下三层,楼阁、窑洞台阶相连,布局紧凑,构思精巧,悬檐立栋,迂回盘旋,镌刻雕饰精美,治家题记深远,庄园的选址、构思、设计,费了不少心思。建筑风格中西兼具。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抗日战争期间,该庄园曾为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的司令部和豫西专员公署办公处。建筑群大部分为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的建筑,具有北方地区和黄土高原建筑的典型特点,庄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对研究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建筑特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走进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相信您会和小编一样,感受到抗日爱国情,那种先辈们迎难而上的开创精神,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忘我奋斗的牺牲精神和共赴国难的爱国精神,皮定均将军“一生戎马行,丹心为人民”,抗战烽火中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人,他们是砥柱中流的国家魂魄,他们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铸就了不朽的篇章!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2013年3月5日, 张诰庄园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90.鸡公山近代建筑群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鸡公山近代建筑从1903年开始,1935年达到鼎盛,有美、英、法、德等23个国家的传教士、商人和中国的军阀、官僚等建造的500余幢,包括别墅、教堂、学校、医院、警察局等建筑,集中分布在南、北岗和避暑山庄。在上世二十年代初就与庐山、莫干山、北戴河并称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及内战,建国后统计仅剩212栋;解放后,因管理不善,破坏严重,被新华社内参,胡耀邦总书记亲批处理;改革开放后,鸡公山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财政、金融等单位纷纷入山,以干部培训为名进行“楼堂馆所”建设,大量近代建筑再次被拆毁;进入新世纪,先后与武汉三特、北京华严合作,又拆毁近代建筑数十栋,并留下30余栋烂尾别墅,至今闲置;2011年港中旅进入鸡公山,由于在合作协议上存在分歧,随后几年没有新的投资,直至2016年带走百分之十五的股份退出鸡公山。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鸡公山仅存近代建筑109栋,比建国初又减少一半。2009年8月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赴鸡公山进行旅游调研,提出“百年避暑胜地,千年历史遗存,万国文化荟萃”,并建立鸡公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试验区;2013年5月,鸡公山近代建筑群正式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结束鸡公山近代建筑被随意破坏的历史。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姊妹楼坐落在鸡公岭北端,与颐庐、南街、报晓峰遥遥相对。姊妹楼建筑面积均为767.95平方米,分南、北二楼,均为3层(含地下室),加上附属楼,构成一组独特的建筑群。由于外形和结构相同,故称姊妹楼。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北楼系袁世凯的侄孙袁家骥于1918年前建造的避暑楼房,众称“袁家大楼”。南楼为南阳镇守使吴庆桐按北楼图样仿建,众称“吴家大楼”。配房2层,称姊妹楼西楼。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两幢楼房依地势而建,料石墙体、红瓦葺顶。楼上楼下均有廊柱扶手,下层为方形,上层为圆形柱,双复线圆弧,柱顶为条石过梁。站在报晓峰等高处眺望,似窈窕淑女,亭亭玉立,又似妙龄姊妹,相互偎依。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姊妹楼自竣工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河南大学文理学院曾流亡至此续办。1937年底,上海、南京相继失陷,日军铁蹄迫近古城开封。河南省政府决定,河南大学文、理学院和校本部南迁豫鄂交界的避暑胜地鸡公山上。学校先将学生集中起来接受战时训练,然后才开始分批启程。凡能带走的图书与贵重仪器均精心包装,分批运走。不能搬迁的固定资产如房屋、设备和实验用具等均登记造册并派专人留校守护。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河南大学校部设在姊妹楼南楼即吴家大楼上,当时称为公安饭店,紧邻鸡公山管理局即袁家大楼,文、理学院分散附近的别墅中。这次搬迁是在校长刘季洪的主持下进行的。随校而来的有很多著名的学者、教授,如历史学家范文澜、嵇文甫、肖一山,还有中共早期建党人、经济学家罗章龙等。河大迁校鸡公山半年多时间,给这座开发未久的避暑名山带来空前的人文气息。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信阳鸡公山近代建筑群--美国大楼位于北岗1911年传教士在北岗建立美文学校,学校专门吸收外国传教士、教徒子女就学。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美国大楼环廊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信阳鸡公山近代建筑群--马歇尔楼坐落在逍夏园东130米出的小山头上,为1908-1909年帝俄所建。宣统二年三月(1914年4月)首设工程局,民国七年八月(1918年9月)设立租地局,均居此楼。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此楼小巧玲珑,门窗呈弧形,风格独特。主房坐北朝南,通风向阳,门外走廊敞朗开阔,水磨石地坪。大门外13根门柱,其中5根呈弧形摆开,显得舒展矫健。房顶八角小塔刺入天空,远望奇特卓绝。室内前庭视线开阔,舒适精美,设有壁炉,冬可取暖,夏可排潮。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GeorgeCatlettMarshall,1880.12.31~1959.10.16),美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陆军五星上将。他于1901年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45年12月,马歇尔作为驻华特使抵上海,负责“调处”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1946年11月军调失败,他返回美国。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信阳鸡公山近代建筑群颐庐居于靳山之巅,建于一九二三年。楼高三十多米,楼顶设有平台,平台之上有轿亭,墙身用清一色的长方形花岗岩石块砌成。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颐庐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颐庐门廊石柱上端雕刻有仙鹤、飞龙、花卉,图案精美;门前一对一人多高的石狮子,形象逼真,姿态动人。整个建筑雄伟,富丽堂皇。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瑞典大楼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丹麦楼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美龄舞厅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8)

2013年3月5日, 信阳鸡公山近代建筑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我的更多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