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游峨眉山,观万年禅寺,听双桥清音

 寻梦游仙 2021-08-04

时隔数年,再次游览峨眉山,这次我没有直登金顶,而是选择了万年寺、白蛇洞、清音阁这条旅游路线。购买了进山门票后,来到万年寺停车场,从这儿便开始了正式的旅游。

从停车场可以走一个多小时路抵达万年寺,也可坐索道缆车直达这座千年古刹,为了节省体力我选择了缆车。当走出缆车不久,我遇到了一群峨眉山的精灵。这是生活在峨眉山的灵猴,个头大,尾巴短,学名叫藏酉猴。

峨眉山的灵猴很野性,常突击游客,抢食物,如果被猴抓伤、咬伤是很费事的事,许多游客上山时都会预备一根竹杆,防备野猴来袭。这些灵猴也十分有灵性,它一看见我便冲上来欢迎我了。

峨眉山的灵猴体态肥胖,样子可爱,见到游客手里有吃的,就伸手来抢。刚开始我有些怕灵猴伤人,看见它要来抢我的零食,就把包里的零食抱得紧紧的。没想到灵猴却跳到我身上,我只好乖乖交出了零食。

峨眉山六大古寺之首的万年寺,原名普贤寺,始建于东晋。唐僖宗时由慧通禅师重建,并更名白水寺。宋代又更名为白水普贤寺。明代万历年间,明神宗为给太后祝贺70大寿,赐名为圣寿万年寺。

山门右侧有一块宋代米芾的“第一山”石碑,但米芾从未登游峨眉山,这块石碑从何而来?据考证,米芾在江苏盱眙汴河口题诗并镌刻《第一山怀古》,明代富顺人韦蕃从盱眙拓回“第一山”,刻石立于土主山。民国时期一乐山人游览土主山,又拓回立在峨眉山万年寺前。

万年寺原有殿宇七重,规模宏大,几经兴废,现今只剩一座明代的无梁砖殿。无梁砖殿原名无梁殿,因其全部为砖结构,才被称作无梁砖殿。它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是万历皇帝为母亲祝寿所建。

无梁殿是仿印度、缅甸建庙技术和风格的建筑,殿上部呈半圆形中空穹窿顶,下部为方形底座,形似蒙古包,象征天圆地方。圆顶上建有五座白塔和四只吉祥兽物,殿壁、殿顶、门楣、额枋、斗拱、窗棂皆为砖砌。

殿内的四面墙壁上,万佛围绕。内壁下部有24个佛龛,佛龛内置有铁铸的佛像。内壁中、上部砌有横龛道,也置有许多小佛像。穹窿顶绘有手持琵琶、箜篌、芦笙、笛子,仙琚飘拂的四位飞天的仙女。

殿内穹窿下供奉着骑白象的普贤菩萨铜像,这尊铜像铸于宋代。普贤菩萨头戴五佛金冠,神态安详,手执如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座下的六牙白象姿态浑雄,大耳下垂,鼻几触地,四足立于莲台之上。

无梁砖殿后侧有著名的“行愿楼”,内供万年寺三宝:佛牙、贝叶经、御印。佛牙为明代斯里兰卡僧人供奉,后鉴定为剑齿象化石。贝叶经为明代暹罗国王所赠,上书梵文《法华经》。御印为明神宗朱翊爻赐建无梁砖殿时所赐。

相传,峨眉山五行属火,万年寺自建造以来屡遭火灾,后来慧通禅师将寺院改名为白水寺。每到秋季,山下夏暑尚存,金顶已飘白雪,而万年寺这里却是彩林斑斓,红叶如醉,水中碧波荡漾,蛙声如琴,因而称之为“白水秋风”。

唐代诗人李白很喜欢峨眉山,他来到万年寺时,寺中的广浚和尚为他弹琴一曲。李白在万年寺中留宿了一夜,并写下了传颂千古的《峨眉山月歌》。李白下山后,还专门写了一首《听蜀僧浚弹琴》。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这里层峦叠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美誉。峨眉山集“雄、秀、神、奇、幽”于一身,明代诗人周洪漠由衷咏叹:“三峨秀色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

峨眉山平畴突起,巍峨、秀丽、古老、神奇。它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唐代诗人李白赞曰:“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白龙洞也称白龙寺,它是别传禅师于明代嘉靖年间创建的,相传这里是白娘子修真的地方,寺院因此而得名。民国时期白龙洞庙宇毁于火灾,现在的白龙洞是1980年依原样修复的。

寺后原有上下白龙二洞,但现在上洞口已被淹没,下洞口也已自然封闭。清初白龙洞重建,康熙四十一年时,康熙赐白龙洞僧人祖元大师一部《金刚经》,一祯联语:“挂衲云林静,翻经石榻凉”。

白龙洞分前后二殿,前殿称三圣殿,内奉西方三圣、韦驮。后殿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清末建筑遗物,供奉华严三圣、药师、观音、地藏。此外,寺内还有活化石桫椤树,还有相传女娲炼石补天时不小心失落人间的“三生石”。

相传,在白龙洞中有一条修炼的白蛇,她经过五百多年的修炼终成人形。一天,白蛇修炼完毕,刚出洞来,就见山坡上有一小伙子正在挖药。小伙子眉目清秀,本分厚道,白蛇一见就有几分喜爱,于是便慢慢走了过去。

对话后,白蛇才知道小伙子叫许仙,家住杭州青波门外,许仙是因为缺少了几味药,才来峨眉山采药的。许仙走后,白蛇日夜思念,她化作身穿白衣白裙的姑娘,自称白娘子,飞到杭州与许仙成就了姻缘。

离开白龙洞,往清音阁方向前行,沿途的石壁上雕琢有不少摩崖群像,多是叙述了历代帝王巡游峨眉山的故事,摩崖群像中有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和清圣祖康熙,这些摩崖群像增添了游人在旅游途中的几分兴致。

沿着崎岖的山路行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来到了峨眉山半山腰的一线天。一线天也称为白云峡,峡谷两边石岩壁立,下面流水寒彻,谷顶古木参天,只见青天一线。

一线天是在七千万年以来,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壳迅速上升,河水强烈地下切,把岩石切成了个深槽。古时人们来往于此,全靠在石壁上凿孔,横穿木桩作梁,并铺上桥板建成栈道。

如今,为方便游人通行,栈道已改建成了钢筋水泥预制板栈道。这样的栈道虽不及古栈道那浓郁的原始风味,但平坦宽敞的栈道,免去了游人的担忧,可尽情欣赏这里的自然美景。

进入峡谷,越往前走峡谷也越来越窄,光线暗了许多,两侧高约二百余米的绝壁直插云空,昂首望去只能看见三五米宽的一线蓝天。峡谷内有参天古树、涓涓溪水、山泉瀑布,风光非常迷人,自然风光美不胜收。

出一线天不远,便有持续不断的轰鸣声传来,很快我就来到了清音阁。在这里可以看到两股浪花四溅、水珠翻飞的溪水日夜不停的冲击着水中的一块巨石,这便是清音阁有名的牛心石。

牛心石左边一股叫“黑龙江”,它发源于九老洞下的黑龙潭,经洪椿坪穿白云峡到此。右边的一股叫“白龙江”,它经雷洞坪绕白水寺而来。在牛心石上有双飞亭,亭边有一石碑,碑上题有"万古清音"四字。

牛心石左右分别架有一座石拱桥,如同鸟的双翼展开飞凌涧上,故名双飞桥。这里就是人们所说的峨眉十景之一的“双桥清音”,此处集视觉美、听觉美、嗅觉美于一体,古今游人多称此处为“峨眉山第一风景”。

有园林学家称这里是有声的诗,立体的画。伫立双飞亭中,现黑白二水,大有山随水而动之感。惊涛拍石,发出阵阵轰鸣,声传四周深谷幽林之中,恰如古琴弹奏,时而清越,时而深沉,时而激昂,任人领略“清音”之趣。

牛心石附近的接王亭,因山僧在此恭迎来峨眉山游玩的朱元璋之子蜀献王朱椿而得名。清代康熙年间,山僧又在这里迎接清廷四位钦差。原接王亭早已年久失修,今天的接王亭是后来重建的。

接王亭边上是牛心寺,牛心寺始建于唐代,初取名延佛寺。唐代慧通禅师改为卧云寺,宋代继业三藏更名为牛心寺。明代广济禅师以晋代诗人左思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诗意而取名“清音阁”。

北宋时期,东京天寿院继业三藏从印度带回大量经卷、佛骨舍利,宋太宗赵光义命将这些圣物择其名山修持。继业三藏相中峨眉山黑、白二水交汇地,发愿在此新修一座寺院,寺院建成后取名牛心寺。

在牛心石对面的一座平台上,放置着一块巨型的卵石,石上文字记叙了唐代高僧继业三藏在此修习研经,夜听清音已成了他的癖好。在一个月明星恒的秋夜,他听音返回途中,在黑白二水汇流处,偶得一枚奇石。

据说,在明初时期,朱元璋在皇觉寺当和尚时的僧友广济禅师曾住该寺。朱元璋当皇帝后,打听到广济禅师在峨眉山,便下诏请他进京,广济禅师不愿受诏,禅隐于此,后圆寂在牛心寺。

清音阁位于峨眉山的核心地段,左通洪春坪、仙峰寺,右达白龙洞、万年寺,是上山朝拜的必经之地。由于受地形的限制,牛心寺只有一座殿堂,殿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在牛心寺后的山脚下有个药王洞,洞底和洞口均有明显的烟熏火烤痕迹,洞壁上至今寸草不生,据说是久经药物熏烤的原因。传说药王洞是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峨眉山采药炼丹的地方,他在洞中炼成了“太乙神金丹”。

此次游峨眉,一路尽兴游览沿途风景,层峦迭嶂,古木参天;涧深谷幽,天光一线;万壑飞瀑,流水潺潺;彩蝶飞舞,灵猴嬉戏;一步一景,别有洞天;古刹寺庙,佛音缭绕。

峨眉山真不愧为天下名山,普贤道场,令人心旷神怡,游兴倍增。期待下次游峨眉时能畅游九老仙府,感受洪椿晓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