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止人物 | 田湉专访:于历史和文化中自由徜徉

 顺其自然h 2021-08-04

//

图片


从《俑I》《俑II》到《俑III》,田湉通过古典舞构造出了一种扎根于民族、在时光中回溯的审美方式,原本存在于博物馆、美术馆当中的艺术品活了起来,以流畅的肢体动作与现代完成交互,千年岁月被压缩到一瞬,舞蹈成为沟通的语言,历史和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记忆。

身为创作者,田湉的状态始终是自由且随性的,跟随灵感的指引,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建立一种衔接,“我希望大家在剧场里看到一个进行时态,它与过去丝丝相扣,又让我们感受到当下和未来。”
图片

01

「创作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

2016年,田湉受邀参加美国怀俄明州立大学 “Snowy Summer”舞蹈节,《俑》系列的雏形第一次和观众见面,“舞蹈节要求我们创作出一段能够代表亚洲不同地区、不同艺术家特点的舞蹈作品,我就想要尝试去把汉代舞俑这个能够代表中国古典美感的形象用更当代化的逻辑展现。”

图片
图片

《俑》独舞(2016年田湉演出于第二十一届美国怀俄明州立大学The 21th SNOWY DANCE FESITIVAL)

“最初的想法非常单纯。”田湉解释道,“我想让博物馆里面的那些舞俑小人儿活起来。”

然而“还原”和“复现”是两件事,历史是不能还原的,我们从历史累积的具象里寻求一个想法,再通过自己的语言风格表达出来,才能完成一部作品,正如田湉所言,“永远是理念在先。”


图片
图片
《俑》群舞(2016年演出于北京舞蹈学院黑匣子剧场)

图片

图片

《俑》群舞(作为“2017年培青计划展演”《慢热集》作品之一,演出于国家大剧院小剧场)

20年前,田湉作为北京舞蹈学院汉唐古典舞专业的第一批学生,师从创作出《踏歌》、《楚腰》等经典作品的孙颖老师。”我在创作的时候就用了老师教给我的方法,把静态的舞蹈动作做一些连缀,这个连缀就是个人创造力的体现,而在创造的过程中,语言体系也在逐步形成。”

自己走上教职,田湉愈发意识到创作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没有任何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自由的艺术创作本身就与规范化的框架相悖,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教会学生们实操层面类型化的东西,但想要完成创作,必然要经历吸纳和重新表达的过程。

图片

《俑II》演出剧照(作为“2018年培青计划委约作品”,演出于国家大剧院小剧场

舞蹈编导的语言系统必然有着极强的个人风格,从《俑I》和《俑II》系列化语言习题的开启、深入,再到以形式上更具开拓意义的《俑III》完成延续巩固,三部作品记述着她身为创作者对于当下的思考,一脉相承,步伐清晰。“总有朋友跟我说,在《俑》系列里看到了我。我想这就对了,一部作品如果连艺术家都看不到,那么它一定是失败的。”田湉始终坚信,个人构成历史,个人的积累才能代表民族,只有一个又一个艺术家个性彰显,才有用作品构建出的、足以代表民族的审美体系。

图片

作以古画意象为主体的《俑Ⅲ》各段落独立成章,由《簪花》《唐乐宫图》《胡服美人图》《蹲蹲舞我》《塞外》《穿深衣的贵族》《小踏歌》七支舞蹈组成。(作为“2020年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青年孵化平台委约作品、俑系列最新作”,2021年演出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

田湉在《俑》系列中从未试图还原什么,剧院造梦,却也不是全然走进属于过往的状态。“我想要走进剧场的观众,跟我一同游历博物馆,在一个开阔的作品当中徜徉,你能感受到属于汉唐的东西,舞俑们正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被邀请参加他们的Party,在这个参与、观看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感受到未来和当下的存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俑II》演出剧照(作为“2018年培青计划委约作品”,演出于国家大剧院小剧场

图片

02

「打破场域,让更多人看到」

“我是苦过来的创作者。”田湉回忆道,“最初演出都是在一些很小的剧场,连化妆间都没有,演员们都是在一个仿佛收发室一样的小房间里抢妆。”那时三、五个演员就能完成一次表演,经过小剧场一次次的历练,每一种尝试都被落到实处,才能一步一步把更丰富的内容带到大剧场的舞台上。

数字舞蹈交互表演《俑2.0》是基于实时技术、展馆空间,择取组舞《俑II》中的片段重新调整编排,进行一次“艺术”与“科技”的对话。剪辑/白杨(2019年演出于国家大剧院东展厅)

连续三年,田湉都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AMNUA身体剧场中演出“照亮—— 历史中失落的表情”,公共空间里的项目更像是工作坊,在半开放的状态下完成近乎即兴的创作。

图片《俑》演出与工作坊(2018年演出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在大剧场里,你有很多综合性的因素要考量,灯光衔接、帷幕升降、硬件运用……可是在美术馆,你只需要处理好演员和空间的关系,剩下的不确定性才是最有趣的东西。”田湉限定了演员调度,却不用像身在舞台那样把调度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演员和编导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自由的质感应运而生。

观众近在咫尺,于灯光的框定中和演员全然处于同一空间当中。这种更加落地的演出形式可能没有票房加持、缺少宣传曝光,却能够调动整个空间的人,在一个更小的范围当中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真正跃进了生活里。

“我自认不算学院派编导,对场地、硬件并没有什么要求。任何一种舞台都值得尝试,让更多人的看到我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图片

03

「完成自我,寻求共鸣」

从独舞到群舞再到成系列的作品,《俑》系列的诞生和可能的延续至于田湉而言,都是一件“跟着感觉走”,顺其自然的事情。

历史和文化是《俑》系列的根基,所有创作者在完成作品之前都要去做一些案头工作,有依据的创作才不会飘在半空无处落地,《俑》系列来自中国古代历史,形式依据就变得更加重要,然而田湉从来都不想逼迫自己完成一个怎样的作品,而是把前进的主动权交给灵感火花。

《俑II》演出视频

“我想做什么是一种感觉,想要寻求形式上的突破是一种思考。从《俑I》到《俑II》,我觉得在筒裙上的文章已经做得很足了,所以到《俑III》就要尝试一些其他的东西。”于是细节被放大,更加现代化的几何图形被应用其中,光影构造了前所未有的未来科技感。

图片

汉唐舞蹈剧场《俑:蹲蹲舞我》剧照(2020年演出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

但是手法不断更新,舞蹈的本质内涵没有变。田湉仍旧有很多从历史而来的灵感,并据此完成了一些片段化的创作,”他们没有出现在《俑III》,将来会被放在哪里我也说不好,也可能会有新的系列,但是这种创作我一定会继续进行下去。”

图片
图片
图片

俑Ⅲ》宣传照

想要完成的创作也如同肚子里的蝴蝶,张口就会争先恐后地飞舞出来,田湉从来不认为自己的作品需要给大家讲述什么跌宕的故事,表达某些深刻的情感。“作品对于我的价值,首先是完成自己,实现一些想法,其次是希望通过作品来寻求共鸣,让更多人在其中寻求到一些历史、文化和身份上的认同。”

图片《俑Ⅲ》宣传照

无论观众从中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我们对于历史、对于过往的共同认知会在剧院中创造出一种磁场,身在磁场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在创作、在表演还是在观看,都能够让灵魂获得片刻的恣意自在。

图片《俑Ⅲ》宣传照

而那些被赋予了生命,翩翩舞动的陶俑,就是链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稳固开阔的桥梁。

『不止剧场』

微信号:TheatrePro



演出|影像|展览|读书|人物

投稿及联系theatrepro@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