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特的周杰伦,以及他复古又深邃的大时代(上)

 摩卡的球乐坊 2021-08-04

只有平淡如水才能延续情愫,也只有天纵之才,方能在旋律上扼住命运。

在彼时最丰润醇厚的土壤之下,恰有这样的人破茧而出,这是幸运。

2019年9月16日,40岁的周杰伦只用一夜时间便证明:

只要他想,仍然是这个时代的顶流。

这是个年轻人越来越难和父母沟通的时代,这同样是个时间和旋律都越来越碎片化,容易让人一不小心就跌到迷茫的怪圈里爬不出来的时代。

写好一个顶流唱作人是最容易的,这意味着他的素材和桥段最多。

写好一个顶流唱作人也是最难的,这意味着你必须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解读他。

毫不遮掩的说,周杰伦正是这样的存在,属于他的故事,实在有点多。

从两箱泡面到五十首歌,从初次上台的青涩到需要重唱一遍的纠结,从吴宗宪最初的敷衍到后来的正视,从“我想出个唱片”到“中文歌才是最好的”。

如果歌迷愿意,大可没有丝毫压力的用熟悉的桥段和旋律填满每个文档。

这样就够了吗?当然不。

至少,如此呈现在众人眼前的,一定不是一个音乐上完整的周杰伦。

先上结论:他不是我最喜欢的歌手,却是我最佩服的歌手,因为他足够独特。

什么是独特?乔丹因为飞翔而独特,库里因为三分球而独特。

什么是独特?麦克斯韦的独特是电磁学,爱因斯坦的独特是相对论。

周杰伦呢?周杰伦最独特的地方,是他对旋律的把握。

套用一个很有内涵的格式,是这样的:

在周杰伦出现之前,有许多会作曲,能把旋律写到流畅瑰丽的人。

在周杰伦出现之后,有且只有一个人,能像他这样写旋律。

2003年《时代周刊》给他的其中一个小标题——

“伟大且唯一”,诠释最清楚的,其实是写旋律这件事。

我们习惯把周杰伦称为天才,天才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

十七八年前住在地下室每天为生活操心的时候,他真的没想过这么多。

如果普通歌迷听的周杰伦不够多,甚至很难去思考旋律里具体藏着什么。

是《爱在西元前》轻柔婉转的微妙节拍和娓娓道来的和弦,《上海一九四三》由繁至简的古典跳跃感,或者干脆是《东风破》那样集大成的东方式美学哀伤?

没有几个人会真正想去知晓。

如同80后这个群体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关键词很可能是“听话”一样,每个一开始就去听周杰伦的歌迷,他们接触到的关键词仅仅是“好听”而已。

我敢打赌【此处可脑补汉钟离口音】——

那时候真的没人会去想中国风,会去考量古典嘻哈,会去解释中快板情歌的节奏感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上述这一切,很可能是觉得“周杰伦的歌真好听”之后的故事。

2001年,在如今看来依旧是华语音乐标杆的《范特西》诞生。

一个22岁的少年,怎么一不小心就站在了旋律前沿呢?

我没有特意用后来的《叶惠美》去展开文档,因为这时间轴从来不可逆转。

如果我们以2019年的视角去看《范特西》的存在,可能会得到很多全新桥段:

这是一张几乎由“被歌手们退回来的曲目”组成的专辑。

这是一张连周杰伦自己都没有想过会有这么丰富的元素,很难自我超越的专辑。

这更是一张——“你想要的一切都能听到”的极致包容式专辑。

嗯,用篮球模式的话来说,这就是1987年的魔术师,1992年的乔丹。

音乐模式的话——

这是作为一个创作人最具棱角,旋律特质最丰富,音乐标识性最强的时刻。

从这个节点开始,歌迷们还认识了另外三个人:林迈可、洪敬尧、钟兴民。

多年以后,老师们在舆论中多了一个气场十足的称呼:编曲三剑客。

因为天纵之才的锋芒——

《爸,我回来了》才会容纳柔和却不失厚重的大提琴演奏。

《忍者》才能彰显出如此多变,近乎戏谑般的日式小和弦。

因为旋律特质的丰富,我们才能看到——

从《爱在西元前》到《威廉古堡》这一系列瑰丽玄奇,却又不失深邃的跳跃和变化。

前一秒,他还在“我想就这样牵着你的手不放开”的粉色气息中邂逅学生时代。

片刻之后,我们就看到了“我会学着放弃你,是因为我太爱你”的孤独和忧伤。

《简单爱》的序号是三,《安静》则是专辑中最后一首歌。

更遑论这其中还有将一片真心隐忍缄默的《开不了口》。

等一下——哪怕听个情歌,也只跨过八首歌就走完了青葱时光的爱情?

直到此时,我们才容易想起,《范特西》最真切的音乐内核,其实是幻想。

也因为是幻想,才让我们看到了周杰伦的复古风韵和音乐元素上的多样化和可变性——无论是嘻哈、摇滚,R&B还是多段式和弦,甚至是非典型的民族风格。

整张专辑犹如一个神秘的八音盒,一经转动,便演绎出前所未见的华丽音符。

至于音乐的标识性?

如果说《Jay》还只是他在风格定位上的初次尝试,《范特西》就是对他旋律中“复古又不失深邃”这一特质的彻底融合。

等到他在旋律上的天赋彻底喷发,进而立起令同时代所有创作人都为之侧目的强烈个人标签时,就是2003年《叶惠美》中的故事了。

文章憎命达,音乐这件小事,同样如此。

周杰伦大概也明白:曾经那些与众不同的困苦,塑造着一个绝对独特的自己。

彼时,整个华语世界正处于对旋律的持续发掘和完善之中,如朝阳般喷薄而出的这个少年,仿佛让我们曾经习惯的一切,都变得迟钝而沉缓。

一切都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

耐人寻味的是,这恰好是周杰伦本人对音乐最尊重,同时也至为敬畏的时间节点。

不会有人知晓,这竟是命运赋予华语乐坛的,崭新时代的前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