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书法

 幸福在一起365 2021-08-04
综览
  汉末,经历六十余年的三国鼎立之后,晋代始立,而作为社会文化之一种的书法艺术,又出现了一次高峰。书法至魏晋,是一个空前的丰收季节,截止至此,篆、隶、草、行、楷诸体齐备,各立门户。
  此一时期的书体变化也最为复杂多端,几种书体大规模地交轨并行,而不是单线发展。同时也可以说,在书法的实用与艺术这两个主要因子中,艺术因子空前活跃,所以,在这一时期,造就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的书法大师。
  三国吴出现的《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悬针篆书中蕴涵隶书气韵,这不只是地域性的书风代表,更能传达书家的个性。相传《天发神谶碑》为三国吴皇象所书,可惜不能定论。而魏《曹真残碑》,东晋《爨宝子碑》、《好大王碑》以及《谢鲲墓志》,奇纵方刚,隶书之形貌始蜕,启后来北碑书法体格。
  曹魏钟繇《宣示表》、《季直表》,为楷书经典的开山之作。 吴皇象《急就章》、《文武帖》,晋杜预《岁终帖》,索靖《月仪章》、《出师颂》,陆机《平复帖》以及无名氏《孤不度德量力帖》等,为章草书之范本。
  书法史上所谓的“二王”帖学派系,即出自东晋的王羲之与王献之。王羲之有章草《豹奴帖》、《十七日帖》、《寒切帖》,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王献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小楷《洛神赋》。
  “二王”最有创新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是其流美飘逸的行书和行草书,如王羲之的《初月帖》、《丧乱帖》、《二谢帖》、《快雪时晴帖》、《游目帖》以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帖》(唐人模本)等,而王献之则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此外,王《伯远帖》,亦有“二王”法度(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合称“三希”)。
  关于行书,张怀《书断》云:“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翻难者人所共畏也,简易者人所共喜也。行书当因记载文字、传递信息需要简易而生。”“行书”如行(步),无疑是楷书的便捷体,若进一步迅捷,如慢走(跑)则为行草书体,如踱则为行楷书体。
  晋人墨本《法华经残卷》,楷书而存隶书气息、得行书笔意,横笔轻起,捺笔重掷,在貌似谨严中暗含灵便,此类“经生书”,实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此外,楼兰出土的大批残纸,如《李柏文书》,不但使我们得以窥见晋人书法的真面貌,而且为研究当时书风的演化提供了实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