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遗尿症
2021-08-04 | 阅:  转:  |  分享 
  
遗尿症

遗尿症是指儿童5岁以后仍不能控制排尿的现象。根据国际上统一诊断的标准:5~6岁儿童每月至少尿床两次,再大些的儿童每月至少尿床一次者就可诊断为遗尿症。

遗尿症可以分为夜间遗尿(尿床)、昼遗尿(尿裤)和昼夜遗尿3种,其中以夜间遗尿多见。根据拉普斯等人对美国和英国儿童的抽样调查,患有遗尿症的儿童占童年期人口的14%~17%。5~10岁的儿童遗尿现象较多,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10岁以上则很少见,到14岁时,发病率降至3%。本病多见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的比例约为2:1。



遗尿症引发原因

引起遗尿的原因,有些是由于泌尿生殖器官的局部刺激,如包茎、包皮过长、外阴炎、先天性尿道畸形、尿路感染等引起,其次与脊柱裂、癫痫、糖尿病、尿崩症等全身疾病有关。但是绝大多数儿童遗尿的出现与疾病无关,是出于心理因素或其他各种因素造成的。

遗传因素

本病的家族发病率甚高。国外报道74%的男孩和58%的女孩,其父母双方或单方遗尿症的历史。单卵双胎同时发生遗尿者较双卵双胎者为多,提示遗传与本病有一定关系。



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

1970年,有人曾经用膀胱内压测量方法研究63名遗尿儿童,发现膀胱容量比预计少30%。1992年国内对44例遗尿儿童膀胱B型超声检查,除1例正常外,膀胱容量均不同程度小于正常,平均小于正常50%。

睡眠过深

根据不少家长反映,这类患儿夜间睡眠很深,不易唤醒,唤醒之后,往往还是迷迷糊糊、半醒不醒,因此夜间唤醒排尿,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对比较困难。其原因在于睡眠过审,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而觉醒发生发射性排尿,遂成遗尿。

心理因素

亲人的突然死伤、父母吵闹离异、母子长期隔离,黑夜恐惧惊吓,均可导致孩子遗尿。还有些孩子自幼没有养成控制小便的习惯和能力,一出现尿床,便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中,每天晚上睡前总要提心吊胆,生怕再次尿床,继而产生自卑心理,使遗尿经久不愈。

排尿习惯训练不良

有些患儿使用尿布时间过长,以致自幼就没有养成自己控制排尿的习惯,有的母亲训练幼儿的方法不对,夜间把幼儿唤醒后,让他坐在便盆上边玩边排尿,最后也没有看看是否已经排尿,就把孩子抱上床。这样幼儿不可能把排尿与坐便联系在一起,构成条件反射。因为孩子有时排了尿,有时是坐在便盆上玩,并未排尿,这样反会造成孩子排尿紊乱,不可能形成规律。还有的母亲常在晚上把把孩子弄醒强迫排尿,不管孩子如何挣扎、哭闹,反正不排尿就不让孩子离开便盆,这样会使幼儿对排尿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同样不利于培养有规律的排尿习惯。



遗尿症的治疗

若您的孩子患有遗尿症,应带孩子到医院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诊断导致孩子遗尿的原因,以确定病因,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治疗。其治疗方法一般有一般疗法、心理治疗、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首先,家长要仔细观察、掌握患儿遗尿的时间规律,定时唤醒(完全弄醒)患儿排尿(或使用闹钟唤醒),使之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到膀胱充盈时能自行醒来。其次,要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定期洗澡、勤换内衣,白天活动玩耍不能过度疲劳。最后,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可让患儿早、中两餐多吃含水多的食物、瓜果等,晚餐吃含水少的食物,控制晚餐后任何形式液体的摄入量。



心理治疗

了解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矛盾及可能导致遗尿的精神因素,指导患儿正确对待,解除其心理上的压力。当患儿偶然自行排尿时,家长要及时给与恰当的表扬和奖励,从心理上强化其正常功能,使其逐渐形成自主控制排尿的良好习惯。当患儿尿床时,不要责骂或惩罚,更不能在外人面前声张,要为孩子保守秘密,否则会引起孩子精神紧张、害羞,反而会加重遗尿,且影响其心理发育。

药物治疗

在上述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对6岁以上患儿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

功能性遗尿症患儿的预后一般较好,遗尿症好转的过程表现为遗尿的次数逐渐减少,直到最后完全消失,极少有突然痊愈者。



献花(0)
+1
(本文系千機閣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