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头条

 信息熵 2021-08-05
复杂信息更需要结构化
对于各类没有经过组织加工的信息,我们的大脑有一定的原始理解能力,但这种理解能力很有限,若信息量较大,我们的大脑就无法驾驭了。你或许可以不用结构化思维就能自动理解一篇小短文,但对于几千、几万字的复杂论文,甚至几十万字的书籍,结构化思维就是一种必备的能力。

我要反复强调,人脑对于复杂信息的处理能力是多么羸弱。在连续阅读几百、几千字后,你很容易迷失在细节信息当中,而遗忘了整体框架。这种遗忘会让你感到困惑:我读的这个是什么?我为什么在读它?

一个典型案例是我自己的高中经历。在高中时期,生物是我学得最差的一门学科,我只能拿到大致80%的卷面分数,这一门在考试时扣的分数往往比数学、物理两门加起来还多。生物这门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点很多并且杂乱,我常常感觉学了那么多知识点却仿佛没学过一般,完全不知道生物这门课在讲什么。我只好去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点,在脑子里一片蒙的情况下,通过强行刷题来提高正确率。现在回顾起来,我当时就是陷入了细节,缺乏对宏观框架的整体认识,因而使我对生物有一种很蒙的感觉。实际上,要解决这种很蒙的感觉并不难,只需要我从琐碎的知识点中跳出来,去看一看课本的目录就好了。比如人教新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1的目录是这样的:
第1章 走进细胞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这样一看,我就立刻清楚了,原来一整本书就是在讲一些关于细胞的知识。第1章算作引言,让中学生大致了解下细胞是什么;第2章了解下细胞的微观组成——分子;第3章看一看细胞的基本结构,就是各种细胞器及其作用——生产什么产品;再看看细胞这个大工厂是如何进口原料和对外运输产品的,这就是第4章了;再学一学细胞这个大工厂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5章;最后是细胞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第6章。课本就是这些内容。

如果进一步按照结构化的方式看整个高中所学生物的内容,会发现其实也没有多复杂,不过是三个大类而已:一是分子与细胞;二是遗传与进化;三是稳态与环境,再加一点实验内容。而我当年正是没有把握这些宏观框架,学分子与细胞的时候迷失在各种细胞器的具体作用上,学稳态与环境的时候迷失在激素的种类中,以及被一大堆琐碎的实验操作细节弄晕了头脑。如果懂得结构化思维中从整体到局部、从框架到细节的思路,我当时就不会学得那么痛苦了。

这是生物学科与数学、物理、化学这几个学科的区别。论难度,数学、物理比生物更难,但数学、物理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微观层面上,即具体的题型很难、解题技巧很高深;在宏观层面上,数学和物理的知识点数量并不多。这种特点决定了,对于那些比较聪明的学生来说,即便没有结构化思维,影响也没有特别大(当然有的话会更好)。因为知识点数量较少,知识点间逻辑联系紧密,往往通过一个点、一个题目就可以通过逻辑关系带出来一大片知识内容。
生物这门学科则相反,微观层面上比较容易,难度主要在于宏观层面上——知识点数量多、内容庞杂。面对众多杂乱的信息,如果没有结构化思维的帮助,中学生是很容易迷失在细节里的。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地理和历史这样的学科里。与生物类似,这些学科中的知识点非常多而零碎,尤其是地理。越是零碎的内容,越容易让你迷失其中。一个个陌生的知识点让你感到疑惑和焦虑,吸引着大脑意识不断追着它们跑。于是,很多学生会像我当年学生物一样,跟着那些知识点绕圈圈,最终绕到自己头脑发蒙依然不知道这门课到底在讲什么。

在这种时候,请记得从细节中跳出来,返回课本的目录与标题,并绘制出一个详尽的结构图。对于初三、高三处于复习阶段的中学生来说,由于要统筹好几本书的知识内容——比如高中生物有6本书——你可能需要做一个超大型结构图。有些优秀的中学生会去购买那种1平方米的超大型纸张来绘制课本上的知识点结构图。

当你有了总体结构以后,再带着一种宏观的认知去学习那些知识点,就不会迷失在细节里了。就像天上的卫星先拍摄地面上的景色,再绘制成清晰的地图一样,可以逐级调节焦距,既能缩略到大陆、国家,又能具体到街道建筑,非常清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