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这个概念,让你真正理解西方文化底色

 若悟369 2021-08-05

1987年年底的几个月,厦门大学的白城海滩,那时候游人还没有那么多,一到下午,就有一个小伙子来到海滩,悠闲地躺着,看澄澈的天空和平静的大海,静静地发呆,一直到涨潮的水逼近,才恋恋不舍地告别,然后回到宿舍,奋笔疾书。就这样干了几个月,一部哲学著作的初稿就写出来了。

——这个小伙子,就是后来蜚声天下的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赵林先生。

当时他是武汉大学的青年教师,到厦门大学进修心理学。厦门海滩的浩渺风光,刺激他的哲学灵感。就在这短短几个月的进修期间,他写出这本书的初稿。然后,经过六年时间的精心打磨,到1993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神旨的感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著名学者邓晓芒教授亲自为之做序。

这部书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赵林教授说,之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陆续完成的10多部西方哲学文化类的著作,以及100多篇相关的论文,都是在这部书的基础上进行的。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这个概念,让你真正理解西方文化底色

真正有价值的书,是可以超越时代的。如今,中信出版社以《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为题,再版了这部著作,赵林教授也做了精心的修改校正。如果对西方文化历史感兴趣,这本书是很好的入门书籍。

在这部书里,你可以获得很多对西方文化的洞察。

虽然是一部全面介绍西方文化传统的著作,这部书有自己独到的视角。

什么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

赵林教授很早就执着于探究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他第一部著作《协调与超越——中国思维方式的探讨》中,他把协调的现实精神和伦理意识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逻辑起点。

通过分析西方哲学的发展史,赵林教授指出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超越的浪漫精神”。

这种精神,最早源自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具有理想色彩、自我否定机制和贵族气息浓郁的民主倾向,这三者,就构成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超越的浪漫精神。

在整个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超越的浪漫精神,呈现为一种潜在的永恒的宗教意识。这种宗教意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如希腊的多神教、基督教和17世纪以后的科学崇拜、国家主义和乌托邦。

那么,西方文化是怎样展开的呢?

我们经常讲,事物内部的有矛盾的存在,矛盾的存在是发展的动力。在西方文化中就存在着有两种倾向的对立: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希腊阶段,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分歧,柏拉图有一些神秘的浪漫主义,而亚里士多德就表现为逻辑的理性主义。在中世纪,宗教的殉道意识和世俗的英雄主义,灵与肉的分裂,推动西方文化走向了近代。

宗教和哲学是西方文化的两面,就像我们的阴阳鱼一样。哲学是西方文化的特质,宗教同样也是。离开宗教,没法讲清楚西方文化。

据说当年赵林教授被邀请到百家讲坛开讲,让他讲西方文化,但不许讲基督教。赵林说,离开宗教没法讲西方文化。主办方只好让他讲古希腊文明。那个时候的文化,虽然有宗教,但好歹是哲学当家。

实际上,西方文化就是哲学和宗教轮流坐庄的历史。古希腊文化,早期是宗教(多神教)为主,后来有了哲学,从泰勒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哲学到了古罗马那里走到尽头,接下来就是基督教统治欧洲,就是中世纪。

近代以来,宗教在文化领域地位跌下来,就像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哲学,此时表现为科学精神,就成为文化的主流。

虽然这是一部哲学书,但并不像他后来的专业著作那样深奥和难读。因为是年轻时的作品,充满了激情与文采,读来毫无晦涩之感。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这个概念,让你真正理解西方文化底色

都说文如其人,从这部书,也可以窥探赵林教授的性格。

赵林是个善思考、好辩论的人。在他还是个大学生的时候,就参与过我们国家舆论界的一件大事:潘晓大讨论。

潘晓大讨论发生在1980年。当时,《中国青年》杂志注意到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苦闷心态,于是定下'人生观讨论'这个选题,并在青年中展开思想调查。编辑发现,大学生潘祎和女工人黄晓菊对于人生的悲观和困惑颇具代表性,于是向二人约稿,并把他们的稿件修改拼合成了《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一文。署名则是在二人姓名中各取一字,这就是'潘晓'的由来。

这篇文章是那时候的热搜第一,而且不像今天的热点一样,持续三五天就拉倒了。这个讨论,持续了半年,六万多人写信参与。讨论结束后,所有的信件被集中销毁。

其中有一篇来信,主题是'只有自我才是绝对的',写于夏天,但直到8月份才发表出来。这篇文章的内容足够震撼,很快把'潘晓讨论'带入了一个新高潮。

它的作者就是武汉大学历史系的青年学生赵林。

赵林在信里表达的观点是,外部环境再恶劣,也是可以通过个人奋斗改变的。

不过,说来可笑的是,因为这篇文章,大学生赵林屡次被各个院系拉去“批判”,赵林就舌战群儒,得罪不少人。这让他在考研时,未能如愿进入哲学系。

幸运的是,当时是刘道玉主持学校,赵林得以留校任教,并在考博士,如愿进入哲学系。

他的经历也不断印证他的观点:本科,没读成哲学;硕士研究生,没读成哲学,可是最后博士研究生,终于读成了。他通过个人奋斗而改变了命运,充分说明,只有自我才是绝对的。

——这又是这部书背后的另一个故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