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微(279):室如悬磬——释“磬”

 秋琰 2021-08-05

图片

本文约3000字,阅读约需要6分钟

(本号逢双日更新,敬请关注)


(昨日未发,今日补发,明日继续)

汉字探微

(279)

室如悬磬——释“磬”

朱英贵

一、“磬”字小引

成语“室如悬磬”的意思就是说屋里就像挂着的石磬一样,内空无物,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由于磬石一般具有中空的属性,方能发出美妙之声,故“磬”字有中空的意思,关于“室如悬磬”的说法文献上多有记载,诸如:《国语·鲁语上》:“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唐·柳宗元《哭吕衡州》诗:“三亩空留悬罄室,九原犹寄若堂封。”宋·王禹偁《陈情表》:“四海无立锥之地,一家有悬磬之忧。”《明史·李梦辰传》:“民室如悬罄,生计日不支。”等等。

    那么,“磬”究为何物呢?“磬”是中国古代的石质打击乐器,起源时间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在磨制石制工具的实践中,注意到不同石块受打击时会发出不同声音,因而受到启发,开始磨石为磬。在上古社会,人们以渔猎为生,劳动之后敲击着这种石磬,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跳舞娱乐。“磬”最初用普通石头磨制,后来逐渐采用某些中空的特殊石头(或玉石)制成发各种固定单音的磬,再后来又发展成为具有几个乃至一系列固定音的编磬。

磬最早主要用在先民的乐舞活动中,后来它和编钟一样,用于历代上层统治者配合征战和祭祀等各种活动的雅乐中。按照使用场所和演奏方式,磬可以分为特磬和编磬两种:特磬是皇帝祭祀天地和祖先时演奏的乐器;编磬是若干个磬编成一组,挂在木架上演奏,主要用于宫廷音乐。

下面我们来讨论“磬”这个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

图片

二、“磬”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图片

 “磬”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以玉、石或金属材料制成,早期的磬应为石制的。上图“磬”字的甲骨文为合体会意字:第一个字形左上部为悬挂的石磬之形,多数器形如矩(近似于三角尺),右下部为手持槌棒敲击之形,几个小点表示发出的声音;第二个字形右上部为悬挂的石磬之形,石磬上部的符号表示磬被悬挂的样子,右下部为手持槌棒之形;第三个甲骨文字形的构字原理与前两个相同,也是整体表示手持槌棒敲击悬挂的石磬之意。

“磬”字的金文形体略有变异,但其构字理据仍然跟甲骨文相一致,只是下部细致地画出了一个击磬的侧面人形。说文籀文(战国大篆)呈规范的左右结构,左侧部件下部为石磬,上部为悬挂的样子;右侧部件下部为侧面手形,上部为手持的击磬工具。说文小篆字形进一步线条化与艺术化,在下部又增加了“石”作为表意构件,但造字理据仍与甲骨文一脉相承。

“磬”字的小篆形体再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便形成了现代隶书与楷书的“磬”字。

图片

 商代虎纹石磬

“磬”的造字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石制打击乐器。《说文解字》卷九石部:“磬,樂石也。从石、殸。象縣虡之形。殳,擊之也。古者母句氏作磬。殸,籒文省。”许慎依据小篆字形解义,故曰“从石、殸”,其解义“乐石也”是符合造字本义的,“縣”是“悬挂”的意思,“虡”是悬挂钟或磬的架子两旁的柱子,许慎解释的意思是说,“磬”这种乐石悬挂在特制的架子上。需要指出的是,“磬”可以是独用一个,也可以是由一个系列大小厚薄不同的“磬”依序排列悬挂而成(这就需要悬挂在由“虡”支撑的横梁上),以便于击奏出和谐的音乐,这就是后来编钟的雏形。而“磬”的甲骨文字形只是表现敲击一只磬的情形而已。

图片

战国后期兽首编磬(6件)

三、“磬”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磬”字的造字本义当为一种古代打击乐器。状如曲尺,用玉、石或金属制成,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例如:“既和且平,依我磬声。”(《诗·商颂·那》)这句诗的意思是,音乐既和谐又平稳,起落依我石磬的声音。再如:“鼓瑟鼓琴,笙磬同音。”(《诗·小雅·鼓钟》)又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宋·苏轼《石钟山记》)

“磬”字可以产生如下一些引申义:

其一,指适宜制磬的美石。例如:“泗滨浮磬。”(《书·禹贡》)孔传:“泗水涯水中见石,可以为磬。”孔颖达疏:“此石可以为磬,故谓之浮磬也。”再如:“贡璆、铁、银、镂、砮、磬。”(《汉书·地理志上》)颜师古注:“磬,磬石也。”

其二,指寺院中召集众僧用或诵经的响器。系云板形的鸣器或钵形的打击乐器,因其具有中空和敲击发声的特点,也叫做“磬”。例如:“卒后有人入武当山下见之,神色甚畅,寄语寺僧,勿使寺业月废。自是寺内常闻空中应时有磬声,依而集众,未尝差失。”(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兴福·慧元》)再如:“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又如:“圣贤虽远诗书在,殊胜邻翁击磬声。”(宋·陆游《冬朝》诗)自注:“释氏谓铜钵为磬。”

其三,指南齐时报更用的响器,后因以借指时钟。例如:“南齐易更鼓为铁磬。”(明·胡侍《真珠船·磬》)再如:“铜舌的报更的磬,屡次安慰世界,请他放心睡去……世界那肯信他哦!”(闻一多《初夏一夜底印象》诗)

其四弯腰,身形曲折如磬,表示谦恭。由于磬是有矩形成直角曲折平面的,故可引申出弯腰、表示谦恭的意思。例如:“立如齐”(《礼记·曲礼上》)汉郑玄注:“磬且听也。”孔颖达疏:“磬者谓屈身如磬之折杀。”再如:“身倾于前谓之磬。”(刘师培《〈新方言〉后序》)

其五古代死刑之一。悬而缢杀。例如:“公族其有死罪,则磬于甸人。”(《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县缢杀之曰磬。”再如:“五曰死刑五:一曰磬……五曰裂。”(《隋书·刑法志》)又如:“自隋以前,死刑有五,曰磬、绞、斩、枭、裂。”(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六)

其六通“罄”。主要有如下几种意义:

一是表示空,中空。能制作磬的石头并非一般的石头,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小华之山多磬石。”磬石一般具有中空的属性,方能发出美妙之声,故“磬”字又可引申出“空、尽”的意思,例如:“金积折廉,璧袭无理,磬龟无腹,蓍策日施。”(《淮南子·览冥》)高诱注:“磬,空也。”这个意义上的“磬”后来写作“罄”。

二是表示尽,罄尽。例如:“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再如:“房舍又无,米粮又磬。谁支持?谁接应?”(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二折)这个意义上的“磬”后来也写作“罄”。

三是形容声音坚致。例如:“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礼记·乐记》)郑玄注:“磬当为罄,字之误也。”按,《释名·释乐器》:“磬,罄也,其声罄罄然坚致也。”

根据上面对“磬”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磬”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图片

图片

 战国时期石磬

四、含有“磬”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磬”字留存在成语中的例子并不多,下面三个例子刚好各据一意,前一个是表示“打击乐器”的意思,中间一个是表示“弯腰谦恭”的意思,后一个是表示“空或用尽”的意思:

笙磬同音”这个成语中的“磬”是用的打击乐器的本义,是说笙与磬共同演奏很和谐,借以比喻人事协调,关系和睦。语见《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簪笔磬折” 这个成语中的“磬”是弯腰、表示谦恭的意思。意谓像插簪那样将笔插在冠前,准备迎接的礼仪,像磬石那样呈矩形弯腰,曲体作揖以示恭敬。语见《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 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磬竹难书” 这个成语中的“磬”是空、用尽的意思,后来将“磬”改为“罄”;“竹”即竹简,用以写字;“书”是写的意思,意谓用尽竹子也难写完,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后泛指事实多,写不完。源自《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图片

五、闲话“罄竹难书”(磬竹难书)

“罄竹难书”(磬竹难书)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指用尽竹子做的竹简也难以写完。这个成语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典故,同时也留下了两个疑点:一个是,通行的写法都是“罄竹难书”,可不可以写作“磬竹难书”;另一个则是,通行的用法都是用于贬义,可不可以用于中性或者褒义。下面就来闲话一下这些相关的典故、写法、用法的问题。由于是“闲话”,也就是随便说说,无意于争论是非,更无意于颠覆传统,只是谈谈个人浅见而已。

先来看相关的典故。“罄竹难书”的典故原本出自李密的一篇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李密本是隋炀帝杨广的侍卫,他生性聪明灵活。在一次值班的时候,因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认为他不老实,于是就免了李密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从此发奋读书,后来他投奔了翟让领导的瓦岗农民起义军,在李密的帮助下,这支起义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很大胜利。翟让就主动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李密。李密建立政权后,在进攻洛阳时,发出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宣布隋炀帝有十大罪状,号召百姓起来推翻隋炀帝,这篇檄文见于《旧唐书·李密传》,其中历数了隋炀帝的十宗大罪,就在檄文的最后一段,李密愤然曰:“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意思是把南山的竹子都制成竹简,也写不完隋炀帝的罪状,决开东海的堤坝,滔滔海水流完了,隋炀帝的恶行还没有流完。李密用“罄竹难书”来比喻罪恶滔天,这个的典故也就因此而广为流传。

再来看看这个成语的写法。这个成语通行的写法都是“罄竹难书”,那么可不可以写作“磬竹难书”呢?愚以为,成语中的“罄”或者“磬”都是一个意思,本义都是一种敲击乐器,只不过“磬”从“石”,是石制的,而“罄”从“缶”,是陶制的;二者的引申义都有“空或者用尽”的意思,而成语“罄竹难书”或者“磬竹难书”也不过就是选用其“用尽”的意思。因此从道理上讲,这两个字是都可以用在这个成语当中的,当然从传统习惯上讲,既然大家都用“罄”而不用“磬”,那还是以遵从习惯为宜,也许陶质的“罄”比石质的“磬”更空一些吧,因为陶质的“罄”本来就是瓦盆或者瓦片之类的器物。

最后来说说“罄竹难书”可不可以用于中性或者褒义的问题。大概是因为“罄竹难书”得名于讨伐隋炀帝的檄文的原因,所以后来在多数情形下都被用于贬义。但是事实上这个成语的意思应该是中性的,应该是褒义贬义都可以使用的。

首先,它的最早来源应该是源自《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以及《汉书·公孙贺传》:“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其本意都是“事端繁多,书不胜书”的意思。尽管这些表达还没有凝固成为“罄竹难书”这个成语,但其已经具备了“罄竹难书”这个成语的意思。

其次,这个成语也曾有过褒义的用例。例如:《皮日休文集》第九卷《移元徵君书》:“果行是道,罄南山之竹,不足以书足下之功,穷百谷之波,不足以注足下之善。”意思是说,用光南山的竹子当竹简,也写不完你的功劳。

再者,一些词典的解释也是网开一面的。诸如《辞源》:“喻项目之多,不尽期录。”《汉语大词典》:“极言事实之多,难以尽载。常指罪恶,後偶亦形容好人好事。”《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指事实很多,难以写尽,多用来指罪恶,间或指功绩。”

有鉴于此,愚以为“罄竹难书”这个成语并非不能写成“磬竹难书”,也并非不能够用于中性或者褒义的场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