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3 脑科学日报| Adv Mat:控制大脑的黑科技,是进步还是伦理挑战?

 新用户19266172 2021-08-05
图片

第1096期   脑科学日报

2021年8月3日

图片


科  学  时  讯

1,NBE | 叶玉如团队开发了新型全脑基因编辑系统以治疗阿尔茨海默症
来源:BioArt
目前,基因编辑载体进入大脑主要通过有创的脑定位局部注射,无法实现广泛且有效的治疗效果,成为了CRISPR基因编辑疗法治疗脑疾病的主要瓶颈。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症 (FAD) 是与家族史高度相关的一类阿尔茨海默症,神经退行性病变广泛影响大脑皮层和海马等多个脑区。
近日,由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共同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杂志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首次成功开发了新型全脑基因编辑系统,并成功证明成年活体全脑基因编辑可以长期缓解阿尔茨海默症(AD)小鼠的病理症状,为神经系统遗传疾病提供了新的精准干预策略。
阅读连接:
NBE | 叶玉如团队开发了新型全脑基因编辑系统以治疗阿尔茨海默症

2,Cell:通过iPS构建大脑类器官,发现额颞叶痴呆的早期迹象
来源:生物世界
图片
研究模式图
额颞叶痴呆(FTD)是一组致命的、使人衰弱的大脑疾病,占所有痴呆症的5%-6%。目前还没有有效治愈FTD的方法,早发现、早干预是治疗或延缓这类疾病的最好方法。近日,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Cell 期刊发表了研究论文。
该研究构建了可以在培养皿中培养的大脑类器官,重现了被广泛研究的额颞叶痴呆的大部分损伤,以此揭示了突变的tau蛋白是如何触发一类在额颞叶痴呆中脆弱的神经元死亡的。此外,研究人员还表示,一种最初设计用于治疗克罗恩病的实验性药物apilimod可以阻止这些神经元的死亡,从而预示了一种治疗额颞叶痴呆的新方法。
阅读链接:
Cell:通过iPS构建大脑类器官,发现额颞叶痴呆的早期迹象

3,控制大脑的黑科技,是进步还是伦理挑战?
来源:学术头条
图片
 用光照改变神经元活动示意图
在科幻电影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控制另一个人大脑的超能力场景,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并非不可实现。近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麦凯尔维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将近红外激光和纳米材料相结合,成功改变了大脑和心脏神经细胞的活动。相关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 杂志上。
研究人员首先将胎鼠大脑中海马区的神经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发现在近红外辐射的过程中,小鼠大脑神经元兴奋性减弱,神经传导减弱。在PDA纳米颗粒和激光的共同作用下,体外培养的小鼠大脑神经元完全停止了工作。结合过往的研究,用光遗传学技术治疗疾病或许有着药物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另一方面,这个特点也给光遗传技术带来了相应的伦理挑战。人工体外控制人类的复杂行为与情感,例如强迫行为、恐惧、抑郁以及杀欲等是否正在变得可行?  
阅读链接:
控制大脑的黑科技,是进步还是伦理挑战?

4,心理学部团队系列发文揭示自尊类别的多元神经表征模式
来源: 西大心理
图片
关系自尊和个人自尊的多元神经表征
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估。近日,心理学部团队借助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多变量模式分析技术,全面揭示不同类别自尊的大脑神经基础的相似性和独特性的复杂机制。系列研究发表在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和Journal of Personality 杂志上。
通过训练分类器法,研究发现了关系自尊的多元神经模式能显著区分关系自尊;多元模式分析表明,与关系自尊和集体自尊的神经加工过程相比,皮质中线结构和情感相关脑区更能够区分个体自尊神经加工过程,包含颞顶联合区的神经活动更能够区分关系自尊的神经加工过程,包含前部脑岛的神经活动更能够区分集体自尊的神经加工过程。
阅读链接:
心理学部团队系列发文揭示自尊类别的多元神经表征模式

5,【综述 】肌萎缩侧索硬化感觉神经系统损害研究进展
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以上、下运动神经元选择性变性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虽然ALS以运动系统障碍为最突出临床表现,但随着对疾病发病机制认识和临床检测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ALS患者被发现合并有非运动症状,如感觉障碍等。
目前已有电生理、神经病理、神经影像、动物模型模拟、遗传学证据等多种方法的研究结果均提示ALS患者存在感觉神经系统受累。近日发表在《中华神经科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对ALS感觉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及相关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并着重总结与感觉神经系统受累相关的遗传学信息。
阅读链接:
【综述 】肌萎缩侧索硬化感觉神经系统损害研究进展

6,《Cell》即使身处黑暗环境,肠道细菌知道如何塑造“昼夜节律”
来源:生物通
图片
近日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Cell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发现了小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使动物的免疫反应与日常活动模式同步。研究发现,某些肠道细菌对小鼠进食的时间很敏感,会在固有免疫系统中驱动有节奏的信号。因此,当小鼠最可能接触病原体时(当它进食和奔跑的时候),免疫活动达到了顶峰。这些发现确定了微生物群是动物生物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重要联系。
阅读链接:
《Cell》即使身处黑暗环境,肠道细菌知道如何塑造“昼夜节律”

7,今日《科学》报道“燃脂神药”:这种细胞因子能让脂肪像流汗一样流出去!
来源:学术经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