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解读——苏颋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耕读人家jkhpb3 2021-08-05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

细草遍承回辇处,轻花微落奉觞前。

宸游对此欢无极,鸟哢声声和管弦。

注:

南山:指长安城外的终南山,也有祝寿之意。

北斗:一指北斗星,也指长安城。

宸游:随从皇帝出游、巡视。

鸟哢:鸟儿的鸣唱。

解读:

从题目来看,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奉和应制之作。这类诗歌多受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局限和限制,因此很少有佳作的出现,不过苏颋的这首诗算得上此类诗歌的上乘之作,选它也是让我们了解台阁诗风,同时也是了解诗人如何在两种体制诗风进行转换,并且还能巧妙地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苏颋七律诗存十三首,他的很多七律绝大多数为应制之作。

开篇——“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语言似乎过于直白,但却一片烂漫,遂有无限情趣。诗人巧妙地将长安城外的皇帝行宫——望春宫嵌在诗句中,加上“望望”“春春”在声律上显得巧妙而别致,有一种循环往复之美。眼前的景色是什么样,诗人没有直写,却宕开一笔,写道“更逢晴日柳含烟”,包含了无尽的情致和风晴,比一般的铺陈叙述,显得高明。

三、四两句写望春之景,在宫中远望,只见终南山绵亘起伏于城外;回望长安,感觉皇城犹如点缀在秦中大地上的北斗,四周的山脉、河流都拱卫着它。加上“南山”“北斗”有双层含义,借以祝福皇帝万寿无疆,颂圣之意是很明显的。

五、六两句写巡幸时的游宴歌舞活动,诗人由游春生发,以花草为喻,写尽宫廷宴乐的华美和热闹。“细草”指诗人自己,“飞花”指宫中貌美女子。诗人为自己能够得到皇帝的偏爱,享受如此华美的宴会,欣赏到如此壮阔的景象,自然应该“奉觞”于前,敬祝皇上万岁。最后两句鸟亦知诗人之意,也极尽其赞叹之意。

从立意角度来看,这首诗在思想情感实无可取之处,然而放在奉和、应制的场面,当属上乘,故后世称此诗为应制诗第一。

苏颋(670727)字廷硕。排行五,京兆武功人(陕西武功)。十七岁进士及第,授乌程县尉。累迁右台监察御史。中宗时,历任给事中、修文馆学士、中书舍人。睿宗时,升任工部侍郞,袭父爵许国公,世称苏国公。玄宗时,任宰相4年,后转礼部尚书。新旧《唐书》有传。朝廷文诰多出其手,与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全唐诗》存诗2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