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解读——李白之《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

 耕读人家jkhpb3 2021-08-05

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

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

朝鸣崐丘树,夕饮砥柱湍。

归飞海路远,独宿天霜寒。

幸与王子晋,结交青云端。

怀恩未得报,感别空长叹。

注:

 “凤饥”两句:《太平御览》记载:庄子曰:“老子见孔子从弟五人……。”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名为凤,所居积石千里,天为生食,其树名琼枝,高百仞,以璆琳琅为宝。

琅玕:传说中的竹实。

刺蹙:劳碌不休。

崐丘:即昆仑山。

砥柱湍:即砥柱处黄河水。砥柱,山名,又名三门山,在河南三门峡市黄河中。

王子晋:周灵王太子,自知死期,人谓仙去。 

解读:

 由于李白“戏万乘为僚友,视俦列如草芥”,恃才傲物,遂遭谗谤,自知不为朝廷所容,便在天宝三载春,上书请“还山”,玄宗以其“非廊庙器”,赐金放还。这样,李白于天宝三载,怀着悲凉、怨愤而又恋恋不舍的心情,高吟“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的高傲诗句,告别了帝都,经由商州大道,离开关中,结束了他在长安一年多的宫廷生活。

凤乃百鸟之王、羽族之尊美者,又具多种品德。李白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就是凤凰,虽饥却仍不啄粟,可见其志坚,接下来的反问,群鸡为争一餐而劳碌不休,言明不愿与凡俗之辈争食,以群鸡之鄙反衬出凤凰的高贵。接下来的四句——“朝鸣崐丘树,夕饮砥柱湍。归飞海路远,独宿天霜寒。”描写凤凰的生活。五、六句写凤凰饮黄河中湍急之流水,可见其英勇不凡。七、八句写凤凰飞回崐丘,路途遥远,只好独宿于外,遭受寒霜袭击。这也暗示诗人处境不佳。最后四句语意转折,“幸与王子晋,结交青云端”,写凤凰在艰难困苦时,幸而遇到善吹笙作凤鸣的王子晋,犹如在青云之上遇到知音,“怀恩未得报,感别空长叹”说自己怀知遇之恩未报,因而别后时常感叹,一个“空”字表现了自己空虚惆怅的心情。

李白虽自清华名贵,但寂寞孤寒,“徒怀知遇之感,愧无国士之报”,他用凤凰这个意象来暗示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也反映也儒家思想对他的约束与规范,然而“徒怀知遇之感,愧无国士之报”,这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的悲哀。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