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33 唐诗解读——李白之《沙丘城下寄杜甫》

 耕读人家jkhpb3 2021-08-05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

沙丘城:在山东汶水之畔,为李白在鲁中寄居之地。

高卧:指闲居。

日夕:暮色降临。

鲁酒:鲁国酒薄,不能醉人,故称薄酒为鲁酒。

齐歌:齐地之歌艳,听之无绪,故无人共赏。

空复情:徒有情意。

汶水:在山东省,源出莱芜东北原山,西南流向,入大运河。

解读: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被玄宗皇帝赐金放还,在东都洛阳与杜甫初遇。在这年秋天,在鲁郡石门相别,杜甫回长安,李白南游江东一带,送走杜甫后的李白,心情不是太好,加上时值秋季,树叶瑟瑟,秋风萧萧,于是兴起而作诗,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但诗人高妙之处不同于一般思念朋友的诗作,诗题虽为“寄杜甫”,却只字不提杜甫,而是从自己说起,显示出李白的个性。

全诗劈头盖脸就上来一句——“我来竟何事”,这个“竟”字用得极好,给人以震撼,也道出了诗人内心的颤动。下句“高卧沙丘城”,高卧看似清高悠远,实则闲居寡味,可以想见没有朋友陪伴的日子,李白过得百无聊赖。

颔联则由沙丘城的一棵古树写起,这棵古树估计是经历过无数个秋天,只是到了今年这个秋天,古树虽在,却甚感孤独,只有与秋风呼应,这是诗人以古树自喻,实则写内心孤寂苦闷,也透露出对杜甫的思念。

颈联化用两个典故,“鲁酒不可醉”出自《庄子》——“鲁酒薄而邯郸围”,讲的是楚宣王会见诸侯,鲁恭公因为迟到且献上的酒淡薄,惹得楚宣王十分生气,但鲁恭公认为自己是周公之后,不应该失去身份,转身离去。后楚国发兵与齐国攻打鲁国,齐想攻打赵国畏楚帮赵,而楚国有求于齐,故齐国不担心楚国找麻烦,于是赵国邯郸因鲁酒淡薄而成了牺牲品。“齐歌空复情”语出谢朓诗——“芳襟染泪迹,婵娟空复情”,这本是写怨妇情,但诗人将“婵娟”改为“齐歌”,与上句“鲁酒”对应起来,联系齐鲁大地的特色,纵是再动听的齐歌也仅是自娱自乐,诗人无心欣赏,这个“空”字起了转折作用,使全诗抒情意味更加浓厚。

尾联点明诗歌主旨,诗人此时不再含蓄,直接道出了对友人的思念,把思念之情比作长流的河水,随杜甫南去。这一联巧妙之处就在于诗人用了一个“征”字,这实则是寄托了诗人对朋友的祝福,因为杜甫此去是长安,同时也意在表明自己南游江东的计划,隐含东山再起、建功立业的愿望。

全诗前六句都是写自己,唯独最后两句才说到朋友,这种题材的作品,诗人如此谋篇实在兵行险招,但情感流露却极为真诚。这样写诗给朋友,意在告诉朋友自己寂寞心情,其实也是替朋友鸣不平,毕竟两人有情感共通之处,志不得申,才不得用,且典故运用恰当自然,令人浑然不觉,也难怪乾隆皇帝弘历评点此诗“此诗家正声也,浮浅者以为无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