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月十五放华灯

 新用户0096fsbV 2021-08-05

旧历正月十五日,俗称上元,这是从道家之说,与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合称三元。当然,我们最熟悉的称谓还是元宵(或元夕),都含有第一月圆之夜的意思。

正月十五这天也叫作“灯节”。按照邓云乡先生的说法,“古来这天有张灯庆元宵的风俗。灯节的传统,不但从历史上,源远流长,而且从地理上讲,也遍及南北、遍及都会和乡村。”(《元宵节照华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唐郑处诲在《明皇杂录》中写道:“上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大陈灯影,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设蜡炬,连属不绝。时有方都匠毛顺巧思,结创缯彩为灯楼二十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铿然成韵。”这大致写出了唐明皇时期观灯、赏灯的情形。

到了宋代更是盛况空前。“北宋初年,元宵灯展只有三天,即正月十四、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在这三天的晚上,全国各大城市'金吾不禁’,城门大开,彻夜不闭,街上也没有宵禁,农民可以自由进城,市民可以彻夜不归,大家开开心心观看灯展。”(李开周《在宋朝过的那些年》)宋朝人的元宵夜,恰如辛弃疾《元夕》词所形容:“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观灯是宋人过元宵节一项重要内容,参与人数之多特别是元宵之夜逛街看灯的女子之多,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来,那就是灯收人散之后,汴京、临安的市民都有持灯照路拾宝的习俗,往往能拾得观灯妇人们遗落的贵重首饰。《武林旧事》记载:“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遗钿堕珥,往往得之。亦东都(汴京)遗风也。”所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于是在宋朝的元宵夜,“见许多才子艳质,携手并肩低语。东来西往谁家女?买玉梅争戴,缓步香风度。”(宋李邴《女冠子·上元》)这里面的美妙处实在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清代。正月十五满街都放花灯,有的是政府行为,市民都出去看灯。”赵珩先生在《百年旧痕》中写道,“北京有一个地名叫'灯市口’,灯市口那是明朝的事,清朝灯市口已经没有灯了,基本上上元节看灯都是到六部口——今天的长安街,还有前门大街五牌楼商家放的灯……上元花灯有琉璃灯、羊角灯、绢灯、纱灯,能工巧匠做的,一般没有什么纸糊的灯。”“高潮是正月十五,所以整个北京城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花灯种类繁多不说,有的极具匠心。陈鸿年先生在《北平风物》当中还特别提到了一种挂满一条长长的走廊且一人高的纱灯,“上面是三国演义故事,从'桃园三结义’开始,凡属重大的过节,一一都有,一直画到五丈原七星灯,魏延闯帐。在灯节的三天,每个灯里点起一只蜡,照得亮极了,看灯的人拥挤不透!”

“火是人生日用资,难凭回禄做儿嬉。千灯照夜成何事,一点疏防万屋危。”(宋 陈著《元宵薇山内弟酒边五首》)元宵节放华灯当然是盛事,但安全问题也不可疏忽,像《红楼梦》中甄士隐家的女儿就因为看花灯而走失,这就是乐极反而生悲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