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帝的餐点

 新用户0096fsbV 2021-08-05

清代皇帝一天的餐食一般以两餐制为基础。康熙年间,有一次全国发生旱灾,康熙帝为显示自己与民同甘共苦,曾一度将请宫内的餐制暂时改为了一餐制以示节俭。而到了晚清,清宫逐步进入近代生活,这时两餐制也就与时俱进地改成了三餐制。除了这两段特殊时期外,清宫基本上是奉行两餐制的。

根据清制,皇帝一日两餐分别称作“早膳”和“晚膳”。一般来说,“早膳”是在五点到十一点之间,“晚膳”则是在十一点到十五点之间,都有很大弹性的。(皇帝吃饭有大致的时间但却没有固定的地点,多半在他们经常居住和活动的地方。)除了相当正式的两餐外,清帝餐前餐后还有各种“点”,即正餐还可以有许多“小零食”,这样一来清帝每天的饮食大体上是:每天起床之后,可以先来一顿“早点”;在处理一些政务后,再吃一顿“早膳”;午休之后如果有需求,可以传一顿“午点”,这在一般档案上写作“饽饽桌”;下午饿了,则可以吃第二顿正餐,即“晚膳”;如果这一天皇帝就寝比较晚,晚上还可以传一顿夜宵,即“晚点”。这样一来,虽然“餐”一天只有两顿,“点”却很灵活,清帝自然也就饿不着自己了。

清朝标准御膳,每顿饭有120道菜,要摆三张大桌。此外还有主食、点心、果品等。后来,有的皇帝觉得这样太浪费,120道减为64道;咸丰年间又减为32道;咸丰帝死后,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还曾一度减为24道。“清帝膳食中每日备办的供例:盘肉22斤、汤肉5斤、猪油1斤、羊2只、鸡5只、鸭3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19斤,萝卜60个,葱6斤,酱6斤,醋2斤。早、晚随膳饽饽8盘,每盘30个。皇帝例用乳牛50头,每头牛日产乳2斤,共100斤。皇后、嫔妃等也大致相同。”(向斯《紫禁城帝王生活》)

清代皇家吃的米有黄色、白色和紫色三种,在京西的玉泉山、丰泽园、汤泉等地专门种植,据说康熙帝还曾经自己筛选嫁接过稻米,鼎鼎大名的京西稻就是其科研成果(冯伯群《从实践中求真知的康熙》)。除了皇帝的“自留地”,皇帝也吃来自全国各地进贡的好米,就是人们常说的贡米。宫中的庆丰司会提供羊肉和牛奶,其他鸡、鸭、鱼、猪肉及蔬菜都是从市场上购买的。而各地山珍海味、奇瓜异果、名品干菜则大多由各地呈贡而来。

《甄嬛传》剧照,实际上清帝一般都是独自用餐

皇帝的餐具也是有讲究的,以金银器为主。其中金质碗、碟、盘等器皿最能显示皇家的气派,故而皇家都喜欢“金饭碗儿”。对于瓷器而言,全黄釉的为皇帝、皇后、皇太后专用,而外黄釉内白釉的,则是皇贵妃用的,嫔妃以下自然还有讲究。

值得一提的是,清帝每顿饭都得有几十道甚至上百道菜,伙食待遇相当不错!这么多好吃的,他一人根本吃不了,不过人家吃不了也不会如“土豪般”浪费,宫内的妃嫔、皇子、公主及御前、内务府、军机处、南书房入职大臣等,经常会得到皇帝赏赐,说白了,这一大桌子菜,其实是“大家一起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