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的重阳节

 新用户0096fsbV 2021-08-05

“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榼,出郭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城等处,远则西山八刹等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从上面的引文不难发现,清代的重阳节仍有登高,吃重阳糕的习俗。除此之外,重阳节前后赏菊之习在清代逐渐繁盛起来。

满族自古是渔猎民族,经常在深山中与熊虎搏斗。进关后赶上重阳节日,登高自然是大家愿意为之的事情。“清代的皇帝在重阳节登高,或在禁内万岁山,或在香山,如秋狝,则策马奔驰塞外。”(向斯《紫禁城帝王生活》)此外,顾禄的《清嘉录》中还记录了重阳节期间登高过程中的一些苏州当地习俗:“登高,旧俗在吴山治平寺中牵羊赌彩,为摊钱之戏。今吴山顶机王殿,犹有鼓乐酬神喧阗日夕者。或借登高之名,邀游虎阜,箫鼓划船,更深乃返。”

由于登高的“高”与“糕”字同音,因此九九重阳这一天清人还有吃重阳糕的风俗。“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累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为标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小儿辈又以酸枣捣糕,火炙脆枣,糖拌果干,线穿山楂,绕街卖之。有女之家,馈遗酒礼,归宁父母,又为女儿节云。染铺赈济饥贫,鬨然如市。”(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

菊花历来受国人的喜爱,清时的京都重阳节,玩、赏菊花很是热情奋放,《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了京师中的“菊花山”与“菊花塔”。“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轾(车前高后低叫“轩”,车前低后高叫“轾”,用于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菊花),曰九花塔。”人造菊花之山与菊花之塔,望之若山,品之若塔。由此可见清人重阳节玩赏菊花之规模与情趣,即不以原野为淡雅,而以都市花繁为时尚。

顾禄在《清嘉录》中,也记载了清代苏州人玩、赏菊花的活动:“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千盎百孟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线,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为'菊花山’,而茶肆尤盛。”由此可见,当时的苏州人玩菊、赏菊的兴致与雅好一点也不必北京人差。

重阳节少不了茱萸,据说在唐代时就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茱萸主要生长南方,所以佩茱萸应是满族人入关后习俗。在重阳节这一天,“(京师)有女之家,馈遗酒礼,归宁父母,又为女儿节云。”(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满族人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也是表示孝顺父母之意。这时候北京天气转凉,家人团聚一起多是吃吃涮羊肉。总之,由于清代是满族人入主中原,于是重阳节的习俗中又增添了不少满族人的特色,这也是不难理解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