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外开放的环境经济影响:一带一路&自贸区

 昵称76478474 2021-08-05

【经岚观察】17046

对外开放的环境经济影响:一带一路&自贸区

——当前环境经济形势的几点思考(之二)

文/李志青

如果把环境经济形势概括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阶段性关系,那么,能够影响这个阶段性关系的因素中,显然是离不开“对外开放”的。时值“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举办之际,我们就来谈一谈“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两种对外开放战略中所包含的不同绿色发展理念,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以及这两种绿色发展理念叠加下所可能带来的环境经济影响。

作为当下中国最为重要的两种对外开放战略,其内涵显然是各有侧重的,如果说“自贸区建设”的重点是为了与东方的“白富美”打交道,那么,“一带一路”的重点则更侧重于与西边的亚非拉穷苦兄弟们交朋友,其中包括发展中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对于中国这么一个大国而言,在东西方两个方向上同步展开经济外交,这显然是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是一种明智之举。

在此背景下,这两种对外开放战略也就必然有着不同的环保观,对于自贸区建设这个战略而言,在环境保护上,我们的姿态较低,声音不多,这固然与自贸区建设所要解决的重点在于金融、贸易和投资三个领域的因素有关,同时,也与我们在环境保护上的标准与国际上的这帮“白富美”还有所不及不无相关,如果按照TPP的标准,那么,我们就不仅要在环境保护市场上对外开放,而且还要在生产上遵循相对普遍较高的发达国家标准,这意味着,中国无法在提升金融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同时,更好地保护本国的市场和出口产业。

当然,即便我们无法实现环保上的较高标准,但却不妨碍我们与“白富美”展开能源环境等领域的绿色发展合作,包括共同推进国际可持续议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等,其中不仅显现 了中国在绿色发展上的理念和决心,而且也包含了中国希望在绿色发展上向发达国家取经的意思。因此,总体上,“低调”是自贸区建设战略下在环保上面对发达国家的现实选择,不过,尽管低调,但通过自贸区建设改善经济效率,从而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无疑也体现了这一对外开放战略中的某种”绿意“。

转到另一个对外战略“一带一路”上,情况却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在5月14日高峰论坛上一目了然,在主旨演讲上高调宣布中国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个环保观显然与自贸区建设中态度有所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一是高姿态,即中国参与的“一带一路”建设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中国不输出“污染”,输出的是绿色的高标准;二是务实,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态环保合作,根据环保部之后发布的规划方案,这个合作涵盖了从项目、技术、信息到经济金融等一系列全方位领域。中国为何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上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呢,其实很简单,这是因为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风险(笔者的另一项研究表明68个沿线国家半数以上属于经济和生态双落后的地区),通过转移污染来消化所谓的产能实则是死路一条,无法实现共同发展的共赢目标。由此,一带一路上的建设项目必然要考虑到东道国的环境状况,在改善东道国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开展各种经济贸易和投资活动。就此而言,我们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环保合作其实并不是给他们设定绿色发展的各种环保标准,而是希望能参与到这些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的过程中,这一点或许也正体现了对外开放理念中的“绿意”。

东西两侧的对外开放战略在绿色发展上各有侧重,一阴一阳,一静一动,对于我们的环境经济演变有什么影响呢?在环境经济理论中,与对外开放有关的主要理论是讨论”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前者也包括了国际间的投资。根据经济学的研究发现,一般而言,自由贸易是有助于改善一国环境质量的,也就是有助于推动环境与经济朝着协调的方向演进。当然,这里面的前提条件在于,这个贸易或投资的配置过程不能被扭曲。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因为自由贸易和投资会提高经济效率和产出,从而改善资源和环境投入的产出水平,再经过规模经济效应的影响之后,环境质量也就会逐步从初期的恶化转向改善。

就此而言,我们在对发达国家的开放中,对标高标准,强调贸易投资和金融部门的自由程度,而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开放中,则强调通过合作来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提升产业部门生产效率,如果能做到这两点,那么,东西两侧齐头并进的对外开放策略显然都在客观上有助于推进中国的绿色发展,进而也会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李志青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未经允许 谢绝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