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太极去世后,其长子已34岁,为何还要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呢?

 芥舟 2021-08-05

皇太极去世后,大清权贵将年仅6岁的福临推上了皇上的宝座,实质上是大清内部权力斗争的“折衷方案”,并不是因为多尔衮和孝庄的风流韵事。

多尔衮精明神勇,雄心壮志,面对近在眼前的皇权,他会因为一介女流而放弃自己的大好前途吗?

显然不会!

只不过,在豪格面前,他没有足够的实力争到至高无上的权力。

至于,34岁的豪格为何落选,那就要从皇太极说起。

皇太极51岁时,突然猝死于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他自己也没有料到一向身体力强的他竟会如此匆匆地永诀尘寰。

在生前,他从来没有考虑过立储的事情;临终之时,更是没有指定大清的继承人,甚至,连一些有关的交待都没有来得及向托孤大臣嘱咐。

因此,当大清诸王、贝勒、权臣、后宫等一干权贵从一片震惊、愕然和悲痛中醒来时,空虚的皇位就成为了他们觊觎的对象,各方势力开始“私相计议”嗣君的人选了。

当时,爵位在郡王以上、手中握有军权的共有7人,分别是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豪格、阿济格、多铎和阿达礼。

其中,实力与威望较高的首推前4人。

不过,与其说四进一,不如过二争一。

因为他们四人中,有两名郡王不愿意当皇上。

我们先看看四人的情况。


代善:贵为礼亲王,他是努尔哈赤的第二子,皇太极之兄,原本是大贝勒,统管着正红旗,德高望重,资格最老,但是,年龄已有61岁,仿佛看透了人世间的浮华沧桑,对皇位没有进取之心。


济尔哈朗:45岁,贵为郑亲王,是努尔哈赤的侄子,统管镶蓝旗,虽然年富力强,资历颇深,但是,毕竟不是嫡系,宗派并不显要,他仿佛有自知之明,从未有取位之心。


多尔衮:32岁,贵为睿亲王,是努尔哈赤的十四子,也是皇太极的弟弟,此人能征善战,雄才大略,掌管着正白旗,实力非同一般;再加上皇太极在世时对他“朕爱尔过于诸子弟”的高度评价,继位呼声很高;当然,他自己也非常想当皇上。


豪格:皇太极的长子,贵为肃亲王,时年34岁,比他的叔叔多尔衮还要年长两岁;此人文武全才,能征善战,屡立战功,是皇太极11位儿子中出类拔萃者,也是皇太极手中的一员名将。虽为侧妃所生,但是,按照父死子继的传统,长子豪格无疑是继承皇位的主要人选。

另外,前面所述阿济格和多铎也有争夺皇位的野心,但是,实力不济,远远不如前4位,所以,相比之下无足轻重。

就这样,多尔衮和豪格,这对叔侄成为了皇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也是互为有力的主要竞争者。

最终花落谁家,不仅要看各自的实力,还要看各自的造化。

皇太极生前知人善任,豁达大度,他统管的两黄旗大臣对他忠心耿耿,所以,在他死后,两黄旗的大臣,诸如索尼、图尔格、图赖、鳌拜等人毫不犹豫地站在了他儿子豪格一边。

根据《清实录》记载,两黄旗大臣“尝谋立肃亲王豪格”,甚至,还“往肃亲王家中,意欲立肃王为君。”

得到两黄旗大臣的拥护之后,豪格仿佛看到了希望,他信心倍增,开始各方奔走活动,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

豪格毕竟是皇太极的长子,独特的身份让他占据了先天性的优势,说话办事还是有些份量的,他派心腹何洛会和扬善来到堂叔济尔哈朗家中,直接告诉堂叔:“两旗大臣已定我为君,尚需尔议。”

意思就是他告诉济尔哈朗,现在两黄旗大臣已经支持立他为君,目前,还需要与堂叔商议。
与其说是商议,不如说是豪格想拉拢济尔哈朗以及他的镶蓝旗,以此来增加自己的筹码。

济尔哈朗虽然不想争皇位,但是,他还是比较支持豪格的,他直接让人给豪格回话:“我意亦如此!”

就这样,豪格赢得了济尔哈朗的支持,但是,豪格明白,在多尔衮及其他的正白旗面前,自己还没有必胜的把握,他还要征得一个人的同意。

这个人就是努尔哈赤的第二子代善,他是资格最老的郡王之一,在皇位继承人选择的问题上,很有话语权。

没想到,代善也站在了豪格一队,他明确表示:“帝之长子,当继大统!”

如此算来,在八旗之中,支持豪格当皇上的至少占四旗以上,分别是皇太极生前统管的两黄旗和正蓝旗,济尔哈朗的镶蓝旗,代善的正红旗。

反观多尔衮,虽然他本人有权谋,也不乏辉煌的战绩,但是,支持他的人并不多,只有他与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统管的两白旗。

当然,代善的一些子孙,诸如罗洛宏和阿达礼,所率领的镶红旗和正蓝旗,也站在了多尔衮旁边。

即便是这样,支持多尔衮的势力勉强算是三旗多一点。

可见,立豪格为帝,在当时的环境中,是人之所向的;如果没有太大的阻力,豪格继承皇位没有太大的问题。

可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现实情况下,势在必得的豪格却落选了。

他最终没能继承皇位,除了《清实录》中没有记载的隐情之外,更多的是造化弄人。

在皇太极死后的第四天,多尔衮召集索尼开会,商讨选立新君事宜。

在这一事上,索尼还是比较坚持原则的,他明确地告诉多尔衮:“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

很明显,索尼要从皇太极的众多儿子中,挑选出一位作为大清的新君,但是,与之前“欲立肃王为君”的说辞相比,索尼在这里仿佛打了折扣,因为他只是说“必立其一”,而这个“其一”或许是豪格,或许是其他皇子。

第二天,也就是皇太极去世的第五天,诸王大臣聚集在崇政殿商讨选立新君之事。

两黄旗大臣吩咐士兵带着弓箭、兵器站立在崇政殿两侧,维护秩序,一时间,大殿内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

两黄旗大臣索尼和鳌拜率先发声:“立皇子。”

多尔衮听后,不以为意,他仿佛不想让众位大臣参与其中,而是,主张自己家的事,自己家的人商讨解决。

于是,多尔衮命令大臣们暂退,只留下礼亲王、肃亲王、郑亲王等众位郡王开会。

大臣们退出后,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也就是豪格的二伯父说话了:“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说完,豪格的堂叔济尔哈朗说话了,他表示同意代善的主张,也就是支持豪格继位。

两位有资历的郡王发话了,都表示支持豪格,这个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可以为豪格拉到更多的选票。

但是,豪格却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不仅让多尔衮钻了空子,更是让他本人失去了参选资格。

豪格的话很简单,一共有12个字,他说:“福小德薄,非所堪当,固辞退去。”

意思就是说本人没有做皇上的福分,难当大任,坚辞不受。

豪格之所以说这句话,就是因为他想假惺惺而又恰如其分地来个“三辞三受”。

按照他的计划,两黄旗大臣支持他继位,代善和济尔哈朗也十分拥护他,满以为自己谦让一下,众位大臣还会坚持支持他,请他继位。

殊不知,多尔衮、阿济格和多铎当真了。

见豪格提出辞退,阿济格和多铎一再声称不能再立豪格,一番辩论之后,本就看破尘世的代善和济尔哈朗也改变了之前的强硬态度,不便再坚持立豪格之事。

最终结果是“豪格性柔,力不能胜众”。

就这样,豪格出局了,他因自己的愚蠢做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导致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这时,多尔衮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抓住机会,竭力主张:“劝睿亲王即帝位!”

可是,此时的多尔衮犹豫未决,不敢贸然同意。

因为他知道,支持他继位的人寥寥无几,不仅得不到以索尼、鳌拜为首的两黄旗大臣的同意,也得不到代善和济尔哈朗的支持,这种情况下,一旦答应继位,日后必有隐患。

就在多尔衮犹豫之间,多铎露出了自己的野心,他说:“若不允,当立我;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代善)。”

很明显,多铎并不主张“立皇子”,而是坚持兄终弟及的做法。

代善是个聪明人,他无意皇权,见多铎将烫手的山芋抛给了自己,连忙说道:“睿王若允,我国之福”。

意思就是,如果睿王多尔衮答应继位,是我们大清的福气。

代善将这个烫手的山芋又转给了多尔衮,还没等多尔衮答话,原则性较强的代善又表明了自己原本的态度:“否则,当立皇子。”

看来,代善还是坚决支持“立皇子”的,他并不拥护多尔衮登基。

多尔衮见代善如此说话,更不便表明态度。

此时,刚才被多尔衮勒令暂退的两黄旗大臣早已按耐不住自己的情绪,他们手持佩剑,大步走进崇政殿,大声嚷道:“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

意思就是我们吃先帝的,喝先帝的,连穿的衣服也是先帝赏赐的,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大如天,如果不立先帝的儿子,我们宁愿以死去地下陪先帝。

这里的先帝就是指皇太极。

显然,两黄旗大臣誓死不愿意立多尔衮。

看来,多尔衮想夺皇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过这么一闹,会议立马陷入了僵局。

甚至,代善还以“年老力竭”为借口,退出了这场权力斗争的漩涡。

最后,打破僵局的还是多尔衮。

他见自己继位已无希望,只得以仲裁者地口吻对两黄旗大臣说道:“汝等之言是矣,豪格既让退出,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九子福临。”

意思就是,众位大臣所提“立皇子”一事十分有道理,既然豪格退出,没有继承皇位的想法,那就立皇九子福临吧。

多尔衮之所以会提出立福临,在很多文学作品或者电视剧中,大都介绍是大玉儿(庄妃)与多尔衮之间的权色交易,其实,这在《清实录》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我们只能推测,不能妄加确定。

抛去这一“桃色”说法来看,不得不佩服多尔衮的这一决定,因为他早已悟透:与名分相比,实权更重要!

这不,他当着群臣的面儿,点明了未来的发展策略:“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军兵,吾与右真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

意思就是福临虽然年幼,不懂事,我与济尔哈朗分别掌管八旗将士,一左一右辅佐新君,当他年长后,再归还皇上。

这一件建议,可谓是一箭三雕,既利用豪格的谦让打击了豪格,又同意了两黄旗大臣所提“立皇子”的建议,征得了两黄旗大臣的拥戴;更为重要的是,自己还巧妙地夺得了权力。

而福临,虽然不是皇太极的长子,更无显赫战功,但是,他是庄妃(大妃)所生,这个身份是除豪格之外,其余在世的四个兄长无法比拟的。

因为其他在世的四个兄长皆为侧妃或者庶妃所生,身份并不显赫。

而与豪格相比,福临更是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优势,那就是他母亲的背景。

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出身于高贵的元朝皇族后裔博尔济锦氏族,这个氏族是大清朝所拉拢的对象。

同时,皇太极的正妻孝端皇后是孝庄的亲姑姑,她膝下无子,自然会支持自己侄女的儿子继承皇位。

所以,各方面因素综合在一起,福临得到了各方势力的拥护而登上了皇位。


至于豪格,在福临继位的7个月后,因部下何洛会揭发:“豪格对谭泰及护军统领图赖、索尼离开自己、投靠多尔衮一事多有怨言,并且还说多尔衮善病,不是有福之人。同时,还后悔当初议立时自己不该拒绝继位。”

这话传到多尔衮耳朵里,多尔衮立即罚没豪格5000两白银,并贬为庶人,后来,又将豪格下狱之死,死时年仅40岁;更让人唾弃的是,多尔衮还霸占了豪格的妻子,将豪格的福晋强行纳为己有。

多尔衮继位不仅是实力不够,更不符合当时父死子继的传统,而是一种兄终弟及的另类做法,这种强行冒天下大不韪之事,势必会让大清朝变得血雨腥风,最终威胁大清内部团结。

这种悲剧不是多尔衮所愿看到的。

至于豪格没有被选为新君,只能说他是在正确的场合下,做了错误的事情,他在决定“三辞三受”之前,并没有为自己继承皇位铲平道路。

而年仅6岁的福临登上皇帝的宝座,就是豪格与多尔衮之间、多尔衮与两黄旗大臣、代善和济尔哈朗之间的“折衷方案”,这种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让大清权杖平稳过渡,维护了大清内部各派势力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