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治五盖 心的四种特征

 观点转载 2021-08-05

 前天

图片

礼敬  世尊    阿拉汉,正自觉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间解,无上者,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 世尊!

对治五盖. 心的四种特征。

孙南达尊者开示:

对治五盖,心的四种特征

巴利字CittaVisuddhi是心清净。如何实现心清净呢?

当心远离五盖(Nīvaraṇa)时,我们就能获得心清净。

巴利字Nīvaraṇa的意思是阻碍、遮盖。它会阻碍禅修的进展。我们必须知道五盖,因为每位修行者肯定会碰上五盖,特别是当他的禅修还未成熟。

五盖(Nīvaraṇa)是:

1.贪欲(Kāmacchandanīvaraṇa)是贪求感官享受,它是以贪心(Lobha)为根。比方,缅怀以前的欲乐,计划未来的欲乐。

2.嗔恶或嗔恨(Vyāpādanīvaraṇa),它是以嗔恶(Dosa)为根。

3.昏沉和懒散(ūīna-middhanīvaraṇa)

那时,心懒散、不活跃、不能移动。在观照目标时,心朦朦地,无法清楚察觉目标,昏昏欲睡。

4.掉举及后悔(Uddhacca-kukkuccanīvaraṇa)。

这两个烦恼障被归类为第四盖,因为它们的根基和作用都是一样的。事实上,掉悔都是由于后悔、愧疚、担忧。

5.怀疑(Vicikicchānīvaraṇa)。

修行者可能对佛、法、僧以及禅修和自己,有所怀疑心。

因此,五盖或烦恼障会阻碍和延迟禅修的进展。在修禅时,每位禅修者会时常面对五盖。如何对治五盖呢?

修持SamathaYānika止禅为基础的修行者,他必须努力获得近行定(UpacāraSamādhi)。如果可以,尽力获得安止定(AppanāSamādhi)。然而近行定也足够压制五盖。事实上,近行定和安止定不可以完全熄灭五盖,只是暂时压制五盖而已。

修VipassanāYānika观禅的行者,必须尽力建立刹那定(KhaṇikaSamādhi)。刹那定和近行定是一样的,因为两者都能压制五盖。为了容易分别这两种定,止禅的定被称为近行定,而内观智慧禅的定力被称为刹那定。

直接修内观智慧禅的行者,可以拿任何出现的目标来观照它们。比方,如果欲望的思想出现了,请观照为'欲望、欲望’。如果嗔恶出现了,请观照为'生气、生气’和'嗔恶、嗔恶’。如果观照的心力是强而有力,欲望或嗔恶就会停止。之后,请回去观照你的主要的目标。

事实上,你只需要把五盖视为禅修目标而观照它。如此地观照后,出现的五盖就会终止,你就能获得心清净(CittaVisuddhi)。

开始禅修时,禅修者可能觉得很难观照五盖。在这种情形下,他可以选择修其他辅助的方法。

一)关于第一种盖,贪欲,解药和对治方法是修不净观(Asubhā),三十二身份(Kāyagatasati)或死随念(Maraṇānussati)。通过这样的修持,可以减少对自己的身体和他人身的体的贪取。

二)为了对治第二盖,嗔恶,行者可以修慈爱禅(MettāBhāvanā)。

在无始相应经(AnamataggaSutta),佛陀说我们有数不尽的再生。在其中的一个出生里,怀有恶意的人跟他所憎恨的人可能有密切的关系。可能是父母和孩子、弟兄和姐妹、叔伯和侄儿等等的关系。如此地观想,他就能压制他的嗔恶心。

三)第三的盖是昏沉及懒散。

我们可以应用佛陀给目建连尊者的训导。有一次,他被昏沉及懒散压抑。在静坐时,他时常打瞌睡。

有几种方式对治昏沉和懒散。第一是把它当成禅修目标而观照'睡意、睡意’。如果第一方式行不通,第二方式是改换主要目标。比方,当你观照腹部的升起和下降时,你觉得昏昏欲睡,便你转去观'坐姿、触觉’。

假使第二方式也失败,你可以张开眼睛看光。在张开眼睛之前,请观意念要张开眼睛。当看到光时,请观照为'光、光’或'亮、亮’。这方式是光想(ālokaSañña),可能会减轻昏沉和懒散。

如果第二方式也行不通,你可以站起来修走禅。还没站起来之前,请观要站的意念。

我也曾经说,五根的不平衡或者修坐禅和走禅的时间不平衡,也会导致昏沉和懒散。心变成懒散、不活跃而不能做择觉支(Dhamma-vicaya)或探查佛法。

在身体的四种姿势中,走禅和站禅比较适合增强精进,而坐禅和卧禅是适合发展定力。如果修行者时常被昏沉和懒散压抑,这是过度修座禅的征兆。在这情况之下,必须多修走禅而少修坐禅。

四)第四盖是掉举及后悔。

可以用安般念(ānāpānasati入出息)和择法(Dhamma-vicaya)来对治它们。反而,如果修行者时常被掉举困扰,他必须多修坐禅而少修走禅。他应该调整自己的身体的姿势。如果没有问题,他必须修同等时间的走禅和坐禅。

五)第五的盖是怀疑。

可以修随念、观想(Anussati-bhāvanā)来对治它。第一是佛随念(Buddhānussati),观想佛陀的九种美德,开始是'如此乃是他世尊,阿拉汉...(ItipisoBhagavāarahan..)’。也可以修法随念(Dhammānussati),观想佛法的六种美德,开始是'善说世尊之法(SvākkhātoBhagavatāDhammo)’。也可以修僧随念(Saṅghānussati),观想僧人的九种美德,开始是'良善行道的是世尊的声闻众(Suppatipanno….)’然而,当你证得第一级的证悟而成为初果(须陀洹)后,你对佛(Buddha),法(Dhamma)、僧(Sangha)的信心,已是坚定不移了。

心的四种特征

让我们来了解心的四种特征,因为它们跟内观智慧禅有关系。佛陀说,心是'Durangama,ekacara,asarira,guhasaya’

一)运行远(Durangama)

直接的意思是心能运行到遥远的地方。真正的含意是,虽然目标在远处,心也可以倾向去取那目标。例如,你曾经去过日本或美国。现在,你坐在这里,回忆在日本的经验,你的心会立刻想起日本的景象。

二)独自行走(Ekacara)

直接的意思是独自行走。真正的意思是心只能在一时取一个目标而已。可以把这心的特征应用在修禅。比如,当五盖之一已出现,我们必须把它视为禅修目标,观照为'欲望’或'嗔恶’等等。如果观照的心力强,烦恼障就不会持续。原因是这独自行走的特征。心在一时只能取一个目标而已。就像手拿着东西,不能再那其他东西。手必须放下先前拿的东西,才能另外取新的东西。

当心有了一个目标,它就不能再取另外的目标。我们可以引用这原则来对治五盖。如果我们观照出现的烦恼障,它就不会继续攻击我们。

三)非物质(Asarira)

Asarira是非物质。当你获得精神与物质现象区别的观智(Nāma-rūpaparicchedañāṇa),你就能轻易理解心(精神)是非物质。身体是有四大元素,即土,水,火,风所构成的,而心却是一种能量和有认知的能力。

这里有一个助忆法:`心不是物质,物质决不是心'

四)住在山洞(Guhasaya)

心住在山洞的意思是心的起源处是心脏。心脏被比喻为山洞应为它里面有许多空间。

现代科学却解释为心的起源处是脑袋。那些研究科学的人会对两者感到矛盾。

如果你能明白心可分为两阶层,就不会有任何的矛盾。比方,河有两种激流,即上层和下层的激流。上层的激流时常被环境如热气和风所影响。下层的激流是稳定的流通。同样的,有分心(Bhavaṅgacitta,生命延续的心)就象下层激流一样,稳定地流动。当有分心被六根门的目标如景象、声音、触觉等等干扰,心路过程(Vīthicitta)就出现了。

有分心(Bhavaṅgacitta)是从心脏而升起,心路过程(Vīthicitta)是从脑袋而升起。其实,心路过程(Vīthicitta)是以脑袋为基础,而有分心(Bhavaṅgacitta)是以心脏为基础。

可能上述的题目会太理论化。如果修行者可以接受心是从身体升起的,将杜绝心的起源的矛盾。

分享资料来源于《上座部佛教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