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防部原发言人杨宇军:发布会上向遇难者默哀是一种态度

 昵称53281735 2021-08-05

图片
 背 景 

8月3日,政邦智库微信公众号首发政邦智库研究员、厦门大学舆论研究中心主任邹振东教授文章《假如河南官员在灾害现场向遇难者默哀》,文章引起较大反响。

其中,国防部新闻局原局长、国防部原新闻发言人、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杨宇军就此话题发布文章《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不二选择》

杨宇军在文章中称,在政府召开的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上,与会领导不但可以默哀,而且需要默哀,这代表了政府的一种态度,传递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这应该成为政府召开此类发布会的规定动作、不二选择。发布会上的默哀也不排斥官员在其他场合追悼逝者。

面对灾情,如何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如何更好地与公众进行沟通、如何向逝者志哀,是不容忽视的课题。

政邦智库希望通过多种形式,倾听各方声音,传递更多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和理念,也欢迎大家就此话题踊跃讨论,积极来稿。

图片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不二选择

作者  | 杨宇军

近日,河南郑州的特大暴雨灾害造成多人遇难。在社会向死难者表达哀思的时候,个别学者对于政府的致哀方式提出质疑,认为“默哀的场景有无数的选择,唯一不能选择的场景就是新闻发布会”。笔者对此实难认同。

首先,在政府召开的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上,与会领导不但可以默哀,而且需要默哀,这代表了政府的一种态度,传递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这应该成为政府召开此类发布会的规定动作、不二选择。对于发布会后出现质疑,更要求相关部门不能把默哀变成一种作秀、走过场,而是表达发自内心的哀悼和悲伤,更应该将会上默哀同会下的反思、追责、抚恤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汲取教训,力避类似悲剧重演。此外,发布会上的默哀也不排斥官员在其他场合追悼逝者。

其次,个别学者质疑新闻发布会的召开,认为这是一种惯性思维。发布会是政府对外宣讲政策、介绍情况、传播信息、释疑解惑的重要形式。虽然发布会因其召开时间、地点、设备等方面专业要求,存在一定局限性,但是发布会具有权威性强、信息量大、出席媒体多、社会关注度高等多重优势。多数发布会上都要求回答记者提问,并进行视频直播,突出体现了互动性和现场感,这是一般性的采访报道所无法比拟的;而且通过一场发布会可以衍生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产品,进行二次或者多次传播,扩大信息的覆盖面和传播效果。因此,发布会是政府就重大政策和突发事件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当然,官方也可以通过其他适当平台渠道同步发布信息。

第三,个别学者质疑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受众只有记者,没有当事人,也没有普通公众。这种判断是对发布会定位和记者作用的误解误读。新闻发布会不是公众见面会、也不是家属接待会。政府举办新闻发布会的本意就是通过媒体报道让公众更好地获悉全面、真实、权威的新闻真相,而记者应该充分发挥连接政府和民众的纽带作用,在发布会上要提出民众切实关心关注的问题,发布会后要客观准确地报道发布情况。设想一下,如果把死者家属都请进发布会现场,可能会影响发布会的正常进行,既不利于及时向社会传递客观全面的信息,也不利于个案的妥善解决。同时,政府官员在发布会之外,也应通过多种形式与公众和当事人加强沟通,更好地倾听各方声音。

本文作者杨宇军,系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曾任国防部新闻局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

本文首发于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经作者授权,政邦智库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