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光海 | ​爱的颂歌 美的旋律——读党栋《那山,那人,那情……》

 昵称PLJiA86N 2021-08-06


爱的颂歌  美的旋律
——读党栋《那山,那人,那情……》
文|王光海

人间至爱是亲情。党栋的《那山,那人,那情……》记述的是作者人到中年之后回忆自己在外婆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之下成长的往事。这篇3万多字的长文,一字一句地读起来,竟至于几度哽咽。外婆的一生,满含辛酸,但她坚韧倔强、善良仁慈、勤劳节俭,直抵心灵,震撼魂魄。美的旋律,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构成一曲和谐典雅的爱的颂歌。
一、厚重的内容
“青石坡是个小山村,这里是外婆的家,也是我的家。”文章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幅恬静的生活画面。我如何到外婆家,如何和小朋友们游玩,如何在外婆家生活,如何离开外婆,如何让外婆伤心,如何报答外婆的恩情……没有轰轰烈烈的人物事迹,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起伏,通过几个人生片段的拼接,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活画面,传达对人生的丰富感受。
作者把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浸透于朴实的细节中。“外婆急了,就把我夺过来,催着母亲赶快走。母亲蹲在地上,再次喂了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去了,她走几步回头看看,走几步再回头望望……”叙事在不动声色中流淌着感人的情愫。所抒写的关于外婆的种种细节,无不表现着缠绵的怜悯、无尽的同情、深婉的理解与悉心的支持,千衷百感溢于言表。“人再穷,也要有志气,饿死也不能做贼呀,从小要是养成了坏习惯,长大就改不了,我要是不把你看管好,给你妈养个贼娃子,你让我怎么见人呀。”其实,“严”并不意味着束缚,“慈”也绝非放纵,“严”也是“慈”的另一种体现。
“就这样,外婆把我从小学三年级一直接送到小学毕业。那时,外婆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一个老太太每天要来回走那么远的山路,真不知道她从哪里来的劲。”外婆以德报怨伺候曾经欺负她的婆母,外婆含辛茹苦从3个月把我养到12岁!那个没有学校学习经历但是却不缺少“文化”的外婆,把爱完全倾注给我。
冰心认为:“'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真’的文学,是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着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头。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的画在纸上。”作者拥有极为细腻敏锐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与对外婆的爱交织在一起。
外婆吃过许多苦,知道苦日子的滋味,但她却有一颗善良的心。每当看到讨饭的人,她就会想自己小时候的光景,她都要倾尽全力去帮助。罗曼·罗兰说过:“我们应当正视痛苦,尊敬痛苦!欢乐固然值得赞颂,痛苦又何尝不值得赞颂!这两位是姊妹,而且都是圣者。他们锻炼人类开展伟大的心魂。她们是力,是生,是神。凡是不能兼爱欢乐与痛苦的人,便不是既爱欢乐,亦不爱痛苦。凡能体味她们的,方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离开人生时的甜蜜。”作者写苦难,将苦难写得深刻动人。尽管那时的日子艰难,可外婆却很知足,甚至还有一种幸福感。她常说:“你们这一茬娃子们真有福气,生在了新社会呦!”

二、巧妙的结构
作者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散文的形散神不散、随笔的笔随意不随的艺术韵味和感情节律,由远及近,层层显露。“青石坡是个小山村,这里是外婆的家,也是我的家。村子不大,散落地住着几十户全是土坯茅草房的人家。”作者由青石坡娓娓道来,他笔下的青石坡只是背景。
作者以平常心写平常事,选取独具特色的个体,拉近了与读者间的距离,既不围绕一个具体事件铺展开来结构故事,也不组织矛盾冲突发展情节,而是将人物几十年的普通人生经历浓缩在几个生活焦点上反映出来。文章主体部分通过16个章节叙述,每个章节集中叙述一个核心事件,刻画一个或几个典型人物,以青石坡的人物经历为经,以个人的情感变化为纬,编织了一幅朴实无华的乡土画卷。作者把人物放在实实在在的生活层面,写人物的生活状态,写人物的生存环境,写人物的人生命运,写人物的喜怒哀乐,故事瓷实、饱满。文章中很简单的一个生活镜头,在作者笔下是那么曲折有致、妙趣横生。
“青石坡,这个渺小的小山村,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可是在我心里,它就是我的家,是我的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镌刻着我的记忆。”结尾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又流露出一种面对人生的淡淡的无奈哀愁之情。
文章开合自如,以舒缓的节奏起步,步步引人入胜,最终一鼓作气直达顶峰。深邃的人文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共同展示了文章的魅力。布封曾说:“为了写得好,必须充分地掌握题材;必须对题材有足够的思索,以便清楚地看出思想的层次,把思想构成一个连贯体,一个绵续不断的链条。”本文完全体现了这一创作思想。

三、朴实的语言
作者的文字质朴而澄澈。在表达上,作者没有花哨的文字,没有华丽的比喻,语言简洁流畅,借助带有浓重的口语色彩的叙述将一系列故事糅合在一起,以此揭示人物性格和作品主旨。“儿时的往事呈现出来美的像一棵刺槐树:花儿开时,闻起来香味浓郁,赏起来雪白如玉,吃起来大快朵颐。……”青石坡满满的爱和回忆,把童年和外婆紧紧地连在一起,文笔紧凑细腻。
文中充满了带着土腥味的方言,不仅在人物的对白中使用了这些方言,就是作家自己的叙述也尽可能地使用这些方言,大俗大雅。“赵二麻子一本正经地说:'九婶,芝麻堆上有条子,条子上有名字,你自己去找吧。’外婆说:'去你老丈母那个脚,你不知道九婶是个睁眼瞎?’”地方文化和方言运用共同构成了文章的文化底色。
外婆淳朴深沉的爱,如清泉流进作者的心田,成为他一生汲取不尽的源泉。“这就是我的外婆,一个百般疼爱我,一个对我做了“小偷”一点也不手下留情,一个为了我受点欺负,不顾一切去和人家吵架,一个见了叫花子就流泪的外婆。”通过连续的排比,真实写出了外婆对于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十二年来,我和她形影不离,十二年来,她对我倾注了多少心血,十二年来,她对我又付出了多少母爱般的柔情啊,她怎能舍得就这样分开呢……”“放假回去的时候,母亲说,外婆又给你捎来好吃的啦,外婆又给你卖新衣服了,外婆又给你送零花钱了……”包含了作者离别时与外婆间恋恋不舍的惜别之情。
外婆对我偏爱有加,不惜得罪妗母和黑蛋奶奶,直戳人心。沈德潜说过:“情真,语不雕琢而自工。”本文语言朴素而不虚饰,犹如衣着朴素的美人,是一种真正的美的自然流露。《道德经》说:“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确如此。

四、真挚的情感
全篇双线交织,明线是我在外婆爱的滋润下的成长,暗线是村庄在时代大背景下的变迁。外婆在城市表现出来的种种不习惯,是外婆这一代人可悲之处,也是社会发展绕不过去的一种必然。
“也许是外婆祖上的遗传基因好,也许是外婆居住的那个小山村里空气好,也许是外婆长年累月不停地干活锻炼了筋骨……大家向外婆讨教健康长寿秘诀,外婆笑着说:'啥叫长寿秘诀,俺们乡下人不懂得,小时候啥苦没吃过,啥罪没受过,啥活没干过,今天和人吵一架,睡一觉就忘了,整天脚手不闲,哪有闲功夫生病。’”作者意在告诫我们,城市人并不比所谓的乡下人高明,同时他还希望现代城市人多向乡村社会学习。
作者的笔不仅探入到外婆的内心世界展示她美丽的心灵,特别是那份耐人咀嚼回味的祖孙深情;同时又无情地剖析自己。“是的,她就是我的外婆,……你为什么不去认她呢?……慢慢地我就有了虚荣心。”外婆对我的爱是无私的、包容的,年少虚荣的我不愿当面认外婆,虽然让人感到遗憾,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的人生过程,这使故事具有真实的直击人心的力量。
“看到包袱的那一刻,我眼泪流出来了,我真想扑过去跪在外婆面前,求她宽恕我。”“我是在外婆去世一个月后才知道消息的,……我发疯似地跑出门外,向着外婆家的方向奔跑过去……”我的愧疚和悔恨之情达到高潮。“因一时的虚荣心,我注定要带着对外婆的愧疚而活,可外婆却给了我最无私的爱。”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外婆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真善美的灵魂和博大无私的胸怀。
感情是编造不出来的,惟有熟悉才能写得真切感人,惟有熟悉才能对其产生深刻的领悟,惟有熟悉才能发掘其价值意义。本文能为美声盈耳的亲情大联唱中增添新歌一曲,正由于它独特旋律和真挚的感情。
-End--

审稿: May   图:网络  美编:May



作者简介:王光海,河南省邓州市思源实验学校语文教师。喜欢用文字记录生命轨迹和所闻所见、所思所想,所求无它,只为生命中一份固执的深爱。

作者往期作品回顾:
王光海   |  美景难解河东苦
杂文荟 | 王光海: 回望、沉思和审美的超越 ——作家赵红俊先生作品赏析
王光海  |  不忘初心: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王光海  |  似水流年,让影像创造永恒  ——读【时光·影像】
王光海  |  有一种爱叫“回家过年”
王光海  |  怀旧:我们的难舍情结
王光海  |  读张静老师《苏轼的月亮》有感
王光海  |  蚤满华袍:张爱玲的才情与悲情
王光海  |  聚欢-----以文学的名义
余涛,丁建,辛廉颇,王光海等  |《足疗》读后感
王光海  |  现代官场现形记——试评微小说《夏》
王光海  |  因为坚持  所以出彩 ——记河南省第六届名师陈清波老师
王光海  |  爱我所爱 无怨无悔
王光海  |  湘西世界:沈从文的精神故乡  ——重读《边城》有感
王光海  |  追寻教师的幸福-----聆听申淑敏老师报告会有感
王光海  |  一曲荒芜乡村的生存悲歌 ——读张天敏《墙外的繁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