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江南古城,襟三山,带长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昭明文选》便是其中的一颗明珠,是孕育于镇江的一部传世经典。《昭明文选》的编定者萧统不仅祖籍镇江丹阳,而且曾亲自在镇江居住并进行《昭明文选》的编纂活动。 ![]() 萧统(501-531),字德施,南朝兰陵(今丹阳)人。他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2岁时便被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信佛能文。曾招聚文学之士,编集《文选》三十卷,编选了大量精美作品,影响极大。隋唐以来研究者众多,并形成了“文选学”。其编选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文学划定了范畴,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对文学的独立发展有促进作用。 萧统嗜读书,他为了寻觅一处清静绝俗、利于读书的地方,遍访锦绣江南,最后到了镇江,他被南郊招隐山绿岫苍茫、远树含烟、山寺若隐、法雨梵音这一派朦胧秀奇的美景所吸引,终于选定了这里。20岁时他来到镇江南山招隐寺,建了一座增华阁和一处读书台,从皇宫里运来了3万卷藏书,潜心研读。他还招纳天下英才名士云集增华阁内,“历观文圃,泛览辞林”,参阅周至梁初千年典籍,选编了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昭明文选》,并亲自作长序,史称“名才并集”。宋代的陈景沂在《全芳备祖》中也记录了萧统在增华阁内编纂《昭明文选》的史实:“招隐寺……方丈有阁,号招华,梁昭明选文于中。” ![]() 镇江南山文苑景区昭明太子读书台 萧统不仅博通众学,且能广交才学之士,经常与他们一起讨论文章、切磋学问。因为萧统不恃太子之尊,礼贤下士,引纳学士,所以许多文人乐意聚结于他的麾下,为其效力。他与才学之士讨论篇籍,商榷古今,最终编成了《文选》。 《文选》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诗文总集,它集中地体现了萧统的文学思想。该书选录了上起周代,下迄梁朝前期,包括屈原、宋玉、司马迁、曹操、曹丕、陶渊明、谢灵运等一百三十多位作者的赋、诗(骚)、文作品达700余篇,文体39类。概言之,可分为赋、诗(骚)、文3大类,其中赋57篇,诗452首,文240篇。选录的作品在思想上不限一家,在艺术上不拘一格,历史纵向呈现发展变化,时代横向表现千差万别。文体各异且文质并重,不但有诗、赞、铭、颂、辞,也有史论、碑文、对问、奏记,还有书、启、笺、序等等,基本体现了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脉络和流变。《文选》不仅保存一批优秀文学作品,也烛明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 ![]() 萧统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选录标准,汇集了许多文辞精美的优秀作品,集中了当时所见各种文体的主要代表作。由于六朝文风对于唐宋乃至以后作家写作风格、方式的影响,以及科举制度的推动、各种官方应用文体的要求,辞赋与骈体文长期受到文人的重视,而《文选》也因此成为后世历代文人诵读、模拟的范本,因而广泛流传,经世不衰。《文选》成书后不久,在隋代就受到重视,到唐代和北宋前期而达到极盛。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文选》的地位可以与儒家经典并驾齐驱,《文选》成为士人的课本。北宋时有“《文选》半,秀才烂”的说法,可以见其盛行的情况。《文选》中所保存的众多篇什,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逐渐形成“文选学”,影响至今。迄今为止,《昭明文选》已经问世一千五百年,“文选学”也已经问世一千年,尽管中间经历过一些起伏,但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学术史上持续时间长、延续范围广、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成就。 《文选》还有德、日、英等多种外文译本,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因为他编撰了《文选》,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选学”,萧统已成为世界文化名人。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文选》中仍有不少名篇名言。毛泽东曾在萧统写的《文选序》标题右下方,写有“好文宜读”四字。钱钟书称《昭明文选》为“文章奥府”,确是如此。至此,《文选》作为一门显学,已被视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 |
|
来自: 昵称48503472 > 《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