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天生手小,15岁时手便不再生长,但他却成了奥运会举重冠军!

 人之意 2021-08-06

1984年8月1日晚上,洛杉矶马里蒙特大学格斯顿举重馆里灯火通明,兴致勃勃的观众早早来到这里。尽管举重比赛与球类项目相比,显得单调枯燥,票价又高达二十四至六十美元,拥有四千座位的看台仍然座无虚席。

自从洛杉矶奥运会的举重比赛在7月29日开始以来,中国大力士接连三天在三个级中摘取三块金牌,成为本届奥运会最热门的新闻之一。它不仅轰动了这座位于太平洋东岸的“天使之城”,而且震惊了整个国际体坛。许多观众都是抱着一睹中国人的风采为快的心情来看比赛的。

夺魁之战

举重比赛的第四天,是六十七点五公斤级的运动员们进行较量。参加比赛的好手有中国的辽宁选手姚景远、芬兰选手格龙曼、罗马尼亚选手索卡奇、联邦德国选手威尔蒂尼。1983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举重锦标赛上,姚景远和格龙曼两人赛成平手,不分高低。两人的总成绩都是315公斤,姚景远仅仅靠体重少0.1公斤,名列第四,使格龙曼屈居第五。罗马尼亚的索卡奇是今年世界青年锦标赛的冠军,成绩比姚景远多五公斤。

强手相争,必有恶斗。比赛刚刚开始,举重馆内就呈现了自热化的气氛。姚景远按照两位教练赵庆奎和黄强辉的布置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术。在第一回合的抓举比赛中,小姚先要135公斤,接着又要142.5公斤,均获成功。索卡奇的体重比姚景远少0.1公斤,因此他想以体重轻取胜,举起了与姚景远相同的重量。格龙曼则不然。他一开始就咄咄逼人。由于体重与姚景远相同,他把举重量提高到140公斤,第一次试举成功。接着他又要145公斤,企图以绝对的重量优势压倒姚景远和索卡奇两人。可惜后两次试举均告失败。结果反以2.5公斤之差落后。姚景远和索卡奇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姚景远还打破了这个级别的亚洲抓举纪录。

第二回合是决胜负的挺举比赛,因此争夺更加紧张、激烈。第一次试举的重量,姚景远原先报175公斤,索卡奇报165公斤,格龙曼则报170公斤,这是自报实力的信号。赵、黄两位教练知道索卡奇的挺举较弱,便叫姚景远把主要精力用于对付格龙曼。姚景远因为在抓举中已经赢了2.5公斤,因此在挺举中仍然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把举重量降到172.5公斤。格龙曼见自己在第一回合中已经落后于姚景远,在挺举中死死钉住他不放,见姚景远要了172.5公斤,也把自己的起举重量改为172.5公斤,决心和姚景远决一雌雄。第一次试举结果,双双获得成功,观众一致为他们热烈鼓掌叫好。

姚景远见格龙曼也举起了172.5公斤,要求在第二次试举中把杠铃的重量再增加五公斤,即177.5公斤。格龙曼毫不示弱,而是步步紧逼,也要了177.5公斤,使比赛更趋紧张。试举结果,姚景远获得成功,格龙蔓失败。这时,姚景远的总成绩为320公斤,比格龙曼多7.5公斤。他的出色表演使比赛达到了高潮。大家以为姚景远已经是金牌获得者,热烈的掌声、欢叫声、口哨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观众们频频向他挥手致意。

谁知格龙曼并未服输。为了挽回败局,他要求在第三次试举中把重量改为180公斤。赛场上的形势顿时又紧张起来。为了祖国的荣誉,姚景远毅然应战,但是两人都没有成功。姚景远终于为我国夺得了第四枚举重金牌,他的总成绩也打破了亚洲纪录。八月一日晚上八点二十分,也就是北京时间八月二日上午十一点二十分,马里蒙特大学校园内又一次响起了中国国歌。

姚景远赛后对记者说:“艰苦的训练,腰疼的折磨,时时刻刻考验着我的意志。为了祖国的荣誉,我决心在奥运会上争取金牌。我默默地忍受了一切痛苦和困难。今天,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的努力也得到了报偿。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姚景远站在领奖台上,仰望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睛迷糊了,泪水沿着双颊滚流下来。

悬空负重

正如姚景远自己所说,他的胜利确实来之不易。就在奥运会前不久,他在紧张的训练中又一次把腰部的韧带拉伤了,锁骨处碰破了一条两寸长的口子,杠铃挤压,鲜血直流,有时候痛得他感到连走路都很困难。但是姚景远没有理会自己的伤痛,坚持训练。出发前,他打了四针,算是治疗,毅然和代表团一起飞赴洛杉矶了。“谁训练得好,谁就有希望在奥运会上夺魁。”姚景远就是这样勉励自己的。

姚景远,从小生长在辽宁省营口地区大洼县田庄台镇。这是一个喜好武术、摔跤和举重的小镇。姚家在镇上颇有点名气,特别是老三姚景远的举重这一手,使许多大孩子甘拜下风。姚景远先天就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孩子,挑水不用扁担,两手提着七八十斤重的水桶,行走如飞。

小姚上学时,有一次偶然看到了黄强辉过去打破抓举世界纪录的照片,被深深吸引住了。用他后来的话说,他在当时心里可真是羡慕极了。

1970年,当地小学的老师刘文胜举办了一个举重班。这位从沈阳体育学院毕业的老师选拔了一批体育幼苗,其中就有姚景远这位颇有几分蛮劲的小鬼。刘文胜三年如一日,从技巧项目入手,对姚景远进行了严格训练,锻炼他大脑皮层的灵活性,促进大脑指挥手脚的各种条件反射,为进一步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1973年,经刘文胜老师推荐,姚景远被吸收到辽宁省集训队,当时还只有十五岁。

姚景远进了省集训队,训练更加正规化了。省举重队的教练刘殿武对他颇为满意。唯独嫌他手小。姚景远天生一副“小巴掌”,手指短,握上直径二十八毫米的杠杆,食指和中指都能压在拇指上,举重时一发力,杠铃就容易从手中滑掉,真叫人苦恼。为此,他哭过几次鼻子,并打过报告要求离队。

刘殿武教练耐心地同他一起分析原因,并且让姚景远进行“悬空负重”训练来增加手的握力。每天,小姚在腰间的举重皮带上拴了杠铃片,两手吊在相当于三根单杠那么粗的一根铁杠上。杠铃片的重量不断地增加.经过一年努力,姚景远的“悬空负重”,已达110公斤。“小巴掌”终于练成了“老虎钳”,以后握杠杆时,这两把“老虎钳”总是把杠杆卡得死死的。许多手大的举重运动员抓不起的粗铁杠,姚景远的小手一抓就起。1978年,他第一次参加亚洲举重锦标赛,就打破了亚洲纪录。

1979年,姚景远被选入国家集训队,入队后,他的训练量比别人大。尽管训练中又苦又累,经常达到常人难以忍受的地步,他还是坚持不懈,终于一步步地走上了成功之路。几年来,他在一系列重大比赛中,数度刷新全国纪录和亚洲纪录。

1982年11月23日下午,姚景远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洲运动会举重场上,和日本名将岛屋八生在六十五公斤级的比赛中进行了一场激烈的金牌争夺战,其激烈程度并不亚于奥运会的比赛。

姚景远和岛屋在前两次抓举试举中,都成功地举起了130公斤和135公斤。杠铃重量加到了137.5公斤,姚景远试举再次成功,岛屋失败了。

但是在挺举比赛中,战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姚景远两次试举失败,而对手却已挺起了170公斤。

这个时候,姚景远只有一个想法:“把杠铃举上去。”把伤痛、病患统统置于脑后。他一个箭步走上举重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弯腰抓杠,先把杠铃举到胸前,接着两腿一蹬,腰部发力,又把杠铃举过头顶,夺得了闪闪发光的金牌。这是他在重大国际赛中的第一块金牌。

姚景远在1979年至1984年在国内外比赛中先后十四次刷新67.5公斤抓举、挺举和总成绩的亚洲纪录。

1987年,姚景远选择退役并在辽宁省举重队做教练。

2002年12月11日,姚景远接到国家队报到的通知后在国家队任职教练;2008年,姚景远回到辽宁省省队继续担任举重队女子梯队教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