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中的一首冷门诗,语句通俗,却蕴含了人生哲理,值得背诵

 12345csdms 2021-08-06

 6天前

          碎简生活



图片

        诗词的题材丰富多样,其中有一类哲理诗,人们把为人处事的哲学理念寓含其中,非常值得推荐。比如劝人惜时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又比如劝人学习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我们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一首诗讲的便是这个道理……

图片

《泾溪》

            —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图片

       这首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从表面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因为行舟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因为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平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自然安如泰山;平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这正是这首诗析理的高妙之处。

图片

  推而广之,杜荀鹤在这里绝不仅仅说明行船的道理,他也在比拟人事的成败。《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亡于安乐。”句中的“忧患”正如泾溪的“险”;句中的“安乐”正如泾溪的“平”;句中的“兴”、“亡”正如泾溪的“不闻倾覆”与“沉沦”——水性与人性在此又一次严密吻合。究其载沉原因,比拟人事成败,有以下四个方面:

图片

  (1)懈怠。《吴越春秋》载:吴王夫差兴于忧患之时,励精图治,打败了越王勾践。后来,昧于安乐,怠于治国,最终被越所灭。这个故事正好反映了兢慎则成,懈怠则败的教训。这又是泾溪诗意的精确注解。

图片

  (2)麻痹。众所周知,危险的局面使人警惕,平顺的局面促人大意。而失败的毒素,往往存在于大意之中。需知世上无顺事,事顺则藏险。如果居安不虑危,当然是取败之道。

图片

  (3)固步自封。有一位老人说过:“如果和平与繁使人不思进取,固步自封,那么,真正的危险就在其中孕育。

图片

  (4)分裂。深刻地揭示了安乐对人性的毒化作用。危险消失了,人心也就散了,曾经有过的齐心协力、共度时艰的局面不复存在。试想同舟不共济,南辕却北辙,能不遭受灭顶之灾吗?

图片

  以上四点当然不是问题的全部。但是,已经具有触目惊心的巨大震撼力。在杜荀鹤《泾溪》诗中,过往船只的倾覆出于何种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绝对和平流中的舟人失去兢慎有关。万事成功都得缘于进取,大凡失败莫不是堕志。水如此,人如此;古如此,今如此。谁也不能例外。

图片

 版权声明 

本文刊载的图片内容来源自于网络,侵权删。

喜欢本文就分享到朋友圈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