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科学时代为何发源于古希腊?

 喜欢站在山上 2021-08-06

科学最早产生于人类试图了解世界并从中发现意义的基本欲望。即使是在今天,“事出有因”这种观念依然能给寻求理解自然灾难或其他悲剧的人以慰藉,相反,科学家坚持认为宇宙并没有受到某种目的的支配,让这些科学定理看上去冷酷和没有灵魂。科学的第一个时代,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目的论”。

  • 本文主要讨论两个问题
  • 1、科学为何发源于古希腊?
  • 2、科学第一个时代为何没有选择毕达哥拉斯,而是亚里士多德这条发展路径?这种影响力为何持续了2000年?

一、历史的选择:“哥贝克力石阵”是目前所知人类第一个教堂,是人类脱离现实生活思考宏大宇宙的开端。古希腊文明中心在土耳其的爱奥尼亚,位于“哥贝克力石阵”以西数百英里。

大脑必须进化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产生复杂的思维活动。这个过程或许酝酿了成千上万年。直到大约12 000年前,在最后一个冰河世纪的末期,这个过程开始大爆发。科学家把这一时期之前的200万年称为旧石器时代,接下来的7 000年或者8 000年称为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常常会迁徙。“新石器革命”用来描述人们从游荡式的生活开始转向定居式生活,他们开始从搜集食物转向生产食物。这就需要人类开始积极的改造自然环境,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被动地适应环境。

哥贝克力石阵位于现今土耳其东南部乌尔法省的一座小山丘的顶峰。看上去就是一个宗教圣殿,比《希伯来圣经》的出现早1 000年。《国家地理》评论:“发现哥贝克力石阵竟然是由狩猎采集民族建成时的感觉就像是发现有人用X-Acto牌美工刀在地下室造出一架波音747飞机一样。”考古学家认定哥贝克力石阵是一个祭神场所。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科学时代为何发源于古希腊?

造访哥贝克力石阵的古人应该是怀着极大的虔诚之心而来的,因为建造它的地方周边什么都没有。没有人发现这里曾经有人类生活的迹象——没有水源、房屋,或者炉灶。相反,考古学家只发现数以千计的瞪羚和野牛的骨头,看上去好像有人在远方打完猎,把它们当作食物带到了这里。去哥贝克力石阵仿佛是一次朝圣之旅,有证据显示它吸引的游牧的狩猎采集者最远来自60英里(96.56千米)以外的地区。

斯坦福大学考古学家伊恩·霍德说,哥贝克力石阵“显示社会文化的转变要先于农业活动发生。”换句话说,群体宗教仪式的出现看上去更像是人类选择定居生活的重要原因,宗教中心吸引着游牧民族生活在一个紧密的圈子里,基于共同的信仰和价值体系,最终形成了村落。霍德说,哥贝克力石阵“是复杂的新石器时代社会真正的起源”。

哥贝克力石阵意味着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初期的人类将他们的注意力从如何存活下去转向了关于他们自身和环境的“不重要的”事情上,这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可是极具意义的一步。哥贝克力石阵是我们目前知道的人类第一座教堂,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存在意识巨大提升,开始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思考一些宏大的关于宇宙的问题。

古希腊人在今天的希腊大陆和意大利南部建造了许多城邦,就是我们所说的省份。古希腊文明的中心在土耳其的爱奥尼亚,位于哥贝克力石阵和恰塔霍裕克以西数百英里。

二、地理位置与经济实力:米利都城是货物交换的十字路口,是古希腊最富有的城市,最包容的城市,吸引了来自西面八方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

古希腊启蒙运动的先锋出现在米利都城,这座城市位于一个海湾的海岸边,拉特摩斯海湾,这一地理位置赋予它去爱琴海甚至地中海的便利条件,成为货物交换的十字路口。

米利都城是古代的纽约,吸引着整个希腊寻求更好生活的贫穷但勤奋的人民。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米利都城的人口数量增长到10万,它变成了财富与奢华的中心,在爱奥尼亚的城市中,甚至在整个希腊世界它都是最富有的城市。

米利都不仅仅是一个物资交换的十字路口,也是人们分享思想的地方。在这座城市,数十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遇、交流,并且米利都人四处闯荡,出现在了许多语言不同、文化各异的地方。

米利都城的财富给了人们闲暇时间,有了闲暇人们就能够投入到对有关存在的问题的思索当中了。在如此众多的有利条件下,米利都城变成了一个复杂的、世界性的天堂,一个学术的中心,一场思想革命风暴所需的全部因素就此形成。

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才,出现了一群思想家: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是泰勒斯、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

米利都城以及后来爱奥尼亚更广大地区出现了一群思想家,他们开始质疑已经流传千年的对于自然的宗教和神话解释。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哥白尼和伽利略,哲学和科学的创立先驱。

1、泰勒斯

第一个这样的学者名叫泰勒斯,生于公元前624年左右。早年凭借自己的财富四处游历,当泰勒斯回到希腊时,也带回了埃及人的数学知识,并翻译成自己的语言。在泰勒斯手里,几何不仅仅是一件测量和计算的工具,它变成了一套依照逻辑运算的理论体系。他是第一个求证几何真理的人。

2、毕达哥拉斯

约公元前570—前490,古希腊数学的奠基人。他所有的传记作者都认为他在18-20岁之间拜访了泰勒斯。40岁的时候,离开萨摩斯岛去了科朗顿,科朗顿位于今天意大利的南部。在那里,他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据说也是在那里他发现了物质世界的数学规律。

泰勒斯说自然世界遵循某种秩序法则,毕达哥拉斯由此更进一步,他断言自然世界遵循数学法则。他宣称数学法则是宇宙的基本事实。毕达哥拉斯学派相信数字才是事实的本质。

毕达哥拉斯的观点对后期的希腊思想家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柏拉图——也包括整个欧洲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但是对于未来科学发展影响力最大的人不是发明了理性分析的泰勒斯,也不是把数学带入理性分析的毕达哥拉斯,也不是柏拉图,而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

3、亚里士多德(篇幅略长,毕竟影响后世2000年)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科学时代为何发源于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

公元前384—前322,出生在希腊东北部小镇斯塔吉拉。17岁那年被送往雅典的柏拉图学院学习。50岁回到了雅典,花费了13年的时间创作出让他名垂青史的大部分作品。

1)世界的构成:亚里士多德相信万物都是由四种基本物质以不同的组合形式构成的——土、气、火和水——每一种都有内在的运动倾向。

2)运动与暴力变化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只不过是许多自然过程中的一种,就像生长、腐烂和发酵一样,都遵循相同的法则。他将所有形态的自然变化——木头燃烧、人体衰老、鸟儿飞翔、橡子坠落——视为内在潜能的实现。

但有时事情发展的自然过程会被打断,运动或者变化是外部事物强加的。比如石头被抛向天空,葡萄藤被连根拔起,鸡被宰杀当作食物,或者你丢了工作,或者法西斯占领了某块大陆。这些都属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暴力”变化。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述,暴力变化是指物体的变化或者移动的方向违背了其本性。亚里士多德试图理解这种变化的诱因,并为其选择了一个术语:作用力。

他所研究的变化的不同类别构成了整个科学分支的研究主题:物理学、天文学、气候学、生物学、胚胎学、社会学,等等。实际上,亚里士多德还是一个高产的作家——一个货真价实的维基百科式的人物。

3)目的论

在亚里士多德进行细致观察的时,他发现运动以及其他类型的变化看起来总会朝某个终点发展。他眼中的这个终点,是目的。

亚里士多德相信宇宙是一个巨大的和谐运行的生态系统。他到处都能发现目的。下雨是因为植物生长需要水分。植物生长是为了给动物提供食物。葡萄种子长成了葡萄藤,鸡蛋孵化出了小鸡,这都是将原本就存在于这些种子和鸡蛋里的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

四、科学的第一个时代为什么没有选择毕达哥拉斯,而选择了亚里士多德?甚至影响力长达2000年?

我尝试做出理解,主要有:

1、时代的思维局限: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去理解世界。在古希腊所处的时代,人类的生存问题仍然是摆在第一位的,人们更能理解现实,而不是抽象的量化实验,所以更接受以事物的目的来分析物质世界,而不是用毕达哥拉斯和他的追随者发明的数学理论去解释世界。任何试图将自然哲学转变成量化追求的努力都会毫无意外地遭遇古希腊知识界的阻力。

2、分析工具缺乏:亚里士多德的时代没有钟表,处理数据所需的代数和算术知识也并不比泰勒斯时代的更先进,加号、减号和等号还没有被发明…

3、个人喜好:亚里士多德对量化表述没有兴趣,他大声抱怨那些试图把哲学变成“数学”的哲学家。

4、找不到更好的理论框架:尽管在牛顿之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直统治着关于自然世界的思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大量的观察者开始对他的理论产生怀疑。但是,“摧毁了这个信仰的人将很难找到一个更可靠的信仰。”

5、教会的支持:这一点对于能延续2000年最为关键。亚里士多德分析问题——寻找目的——的特点,让各个时期的许多基督教哲学家对他推崇备至。中世纪初期,他的理论和其他学习活动一起消失了,但在中世纪鼎盛时代的阿拉伯学者中间又一次变得重要起来,随后又从他们这里传给了西方学者。他的思想经过部分修正最终成为罗马天主教会的官方哲学。所以,在接下来的19个世纪里,研究自然世界就意味着研究亚里士多德。

常识不可轻视,但科学更需要一些“非常识”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研究科学的方式和今天我们研究科学的方式完全不同,这也是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中最大的缺陷之一。另一个重要冲突是他的方法是定性的,而非量化的。

亚里士多德也清楚自己的物理学并不完美,“我的物理学只是第一步,因而也是很小的一步,尽管它花费了我很多的思考和辛苦劳动。人们必须以第一步的眼光看待它,并以宽容的态度去评价它。你,我的读者或者我讲座的听众,如果你认为作为一个开局我已经做到了我所能做到的一切……将会认可我的成就,也会原谅我将余下的工作留待他人去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