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代还图书馆借书,有没有可能成为“顺风还”产业?

 抱朴财经 2021-08-06

       

广州图书馆

        广州市图书馆昨日发布的报告显示,近两年广州的公共图书馆事业飞速发展。我是广州图书馆的常客,对于这座图书馆的硬件环境以及借还书的便利程度比较认可。不过,在迈向“图书馆之城”的过程中,在广州建设智慧型城市的大背景下,我们还可以更多地借助算法,加强互动,结合市民的需求来达到更为精细乃至惊喜的服务水平。

      正如我们所知:智慧城市不但广泛采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社交网络等技术工具,也注重用户参与、以人为本的创新2.0理念及其方法的应用,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以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以人为本持续创新,完成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跃升。智慧城市将是创新2.0时代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城市。

      也就是说,无论是以简单还是复杂的方式提升了效率,但是如果缺少了“用户参与”,没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的话,整个体系还是有问题的,很难称得上智慧。

       以广州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为例,它最常用的功能是提醒我:某本书快到期了,请于三天内归还。这是一个不错的功能,但是有时候真的很忙,没空去还,那么有没有可能“顺风还”?

      就是在读者愿意开放自己位置定位的前提下,通过微信公众号或者A PP寻找“附近的人”,在支付一两元钱或者免费的情况下,请前往图书馆附近的市民(可能是去上班,可能是去还书)代还图书。

    至于信用问题,支付宝完全可以解决,或者图书归还之后,系统自动付费,技术上完全不是问题,甚至可能会催生新的职业,或者增加愿意徒步健身的市民的收入。

      继续延伸这一功能,去“顺风还”的市民也可以考虑帮人取回预约的书籍,同样也是收取非常低廉的费用,这对于比较繁忙的商务人士、白领、金领阶层而言,其实是一大刚需。如果一次帮人还20本书,然后取回10本书,按单本单程1元计算,除掉乘车费用,至少一次有20多元的利润,对于低收入人群有一定的吸引力,又切实解决了问题。

      也许有人会问,这个需求到底有多大?好吧,我们看一组数据,而且还是2016年的数据,2017年的尚未对外发布:仅在广州图书馆一家,广州人每日借走的图书等文献即达到2.5万册次,一年的外借量达到787万册次,同时每天也有1066人注册为广州图书馆的读者,而作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公共图书馆”,2016年总共有近740万人到访位于珠江新城的广州图书馆,平均每天的入馆人数近2.4万。

     建设智慧图书馆,还可以在选书购书方面更注重数据,更多释放购书选择权。自去年4月20日起,广州图书馆联合广州购书中心、越秀购书中心两家机构开展市民阅读自选方案。有专家认为,这样的活动既满足了读者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又避免了图书馆在采购过程中的盲目性。

       不过,我更关注的是:这样的需求收集如何常态化?如何把数据收集起来形成动态的,可以显示趋势的购买书单?这样的书单本身就是一个数据产品,可以显示图书馆读者阅读趣味的变化,这个数据产品对于图书馆、出版社、作者以及商业出版机构都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尤其是对于商业出版机构、出版社而言,完全就是一份“出版指南”。

      图书馆可以开放这一数据产品的开发平台,让志愿者、相关机构、出版社或者社会慈善资金进入,共同建设,以数据产品回馈商业出版机构、出版社,同时可以考虑以合适渠道、合理方式发布这一数据产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